《百歲人生》閱後感

今天晨間跑步期間,聽了這本《百歲人生》,這本書與我先前分享過的《100 歲的人生戰略》在核心概念上幾乎相同。
裡面我看到比較有趣的是它提到人生需要擁有三種資產:
生產資產,代表的是知識、技能、個人聲譽或其他能帶來收入的能力,這通常代表著你能在當下創造多少價值,對等的是生產力與能賺錢的能力。
活力資產,這與你能否維持健康,常保活力,而這邊的活力不僅僅限於身體,還包含心理。所以書中特別強調即便年紀漸長,都應該保有活力去接觸新的人事物,讓自己能跟著世界進步,一起活著。
轉型資產,技能可能每過 5 年就會有一波汰換,我們每個人都要持續學習新東西,否則上述兩種資產便會逐步減弱。而增進轉型資產的方法有幾個。
第一,建立自我認同,讓自己可以常保活力,經常接觸新事物。第二,建立多元網絡,讓自己能建立更多弱連結,尤其是比自己小 10 歲以上的族群。第三,歡迎新體驗,別抗拒新事物,擁抱不確定,讓自己突破成長。
下面的內容則是我之在《做自己生命的CEO》這堂課程中,其中一週談百歲人生的想像時所寫下的內容。
你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是活到幾歲呢?你打算在什麼時候退休,然後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呢?或許這個問題現在距離我們真的太遠了,遠到我們難以想像這件事。
或許根據長輩的經驗,你會給自己設定在 65 歲時退休,但你可知道 65 歲退休,這可能是上一代人的合適年紀,因為他們的平均壽命約在 80 出頭。而我們這一代人,平均壽命可能接近 90 歲,而 20 歲的這一代人,平均壽命可能會到 95 歲。
這代表什麼?如果你把自己的退休年齡設定在 65 歲,你得面臨的是將近 30 年的退休生活,如果完全沒有收入的狀況下,你要有多少積蓄才能支撐那麼長的時間?萬一中間有意外呢?你要如何應對?有時光是想想這議題就讓人頭皮發麻了。
我很慶幸自己在 30 歲左右讀了大前研一的《後五十歲的選擇》,讓我重新思考職業規劃這件事,並在 40 歲前,讀了《100歲的人生戰略》,讓我正視人生與職涯這回事。
或許你正從事著能養活自己,但並非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內容,我的建議是,不要放棄自己熱愛或擅長的能力,或許現階段這能力可創造的收入不如主要專長,但你可以把它當成你的第二職涯,並同時進行,這樣做的好處除了可以多方擴展自己的能力外,也幫自己的職涯留下了其他可能性,當有一天第二職涯能夠賺得的錢已經高於主要職涯路線時,或許兩者的角色就從此對調了。
此外,現代人的壽命愈來愈長,你可能會活到 85–90 歲,若一樣在 65 歲退休,你的退休生活可能為 20–25 年,若你的退休計畫原先是以 15 年為基準,現在可能必須要重新規劃了,原先認為存款+退休金+被動收入,可能有 1,500 萬就足夠了,現在可能需要 2,500 萬才夠,這中間差距的 1,000 萬,怎麼辦才好?
有些人可能會考慮調整退休計畫,讓退休的時間延後,多工作 5 年,讓收入可以延續 5 年?但這意味著你要工作到 70 歲了,想到 70 歲時仍要一天工作 8–10 小時就覺得累了。
或者,你可以有更聰明的做法,就是在 65 歲結束你的主要職涯,並仰賴你的第二職涯來創造持續性收入,或許這筆收入不如退休前,但只要有原先的 6 成左右,但你投入的的時間,應當也遠低於退休前,這筆收入加上存款、退休金與被動收入,或許可以讓你過過較寬裕的日子了。
我建議各位,別把自己綁在主要的職涯路線上,但別誤會,我不是要你騎驢找馬,也不是要你打混摸魚,畢竟它現階段能幫你創造的價值最大,你還需要仰賴它過活,請妥善的做好這份工作,但請把下班後的時間留給第二職涯。
如果你有非常擅長的技能,足以為他人提供服務,那就大膽的去嘗試收費,若你的能力還不足,那就把時間花在學習上,直到這能力足以支撐起你的第二職涯為止,若你是社會新鮮人,才剛剛起步,那我更建議你 focus 在主要職涯上。
主要職涯與第二職涯的比重,在剛出社會時主要職涯可能佔據了 95%,但隨著年紀的增長與經驗的累積,兩者的占比應該愈來愈接近,到你 40-50 歲時,或許已經翻轉了。
從今天起,請好好規畫這兩條職涯吧。
除了第二職涯路徑外,我還有以下幾個面對百歲人生的建議給大家。
第一個建議,請趁年輕有體力時去做更多有趣的事。30 歲時的空閒跟 60 歲時的空閒可以做的事情完全不同。年輕時我總認為年輕就是要存錢,等存夠了錢再出國去玩,但我太太告訴我:「錢再賺就有了,你現在有體力快點去玩一玩,不然等你年紀大了,你可能都沒體力去體驗那些好玩的東西了。」
想想真的有道理,年輕不嘗試,難道要等年紀大了才做嗎?很怪對吧。
第二個建議,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如果在 70 歲時遭逢了變故,但你當下的能力已經無法勝任低勞動力、高知識性的工作,那你該如何是好呢?我會建議,隨著年紀愈大,我們或許收入的方式得漸漸變得更不仰賴勞力,而是仰賴智力與知識。
當你持續學習,你的知識會更新,輔以你的人生智慧,你就會成為一個很有價值的長者。你能獲取收入的方法也會更多元,更輕鬆。
第三個建議,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先從最近的一小步開始。現在距離那個時間點還有時間,現階段我們需要先思考如何讓自己擁有愈來愈高的自主權,愈來愈清楚自己的方向,也讓自己變得愈來愈強大,當我們能做到這些時,我相信你進一步思考自己的百歲人生時,心裡也會踏實許多。你可以慢慢來,但一定要思考這件事。
我第一次思考這問題時,大約在 36-37 歲時,我覺得那個時間點了解這件事對我的幫助是大的,我在做每個決定時都會把這件事放心上。我會建議大家可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你打算幾歲才退休呢?
2. 退休後你打算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3. 退休後的生活開支你是如何規劃如何準備的呢?
我今年即將 44 歲了,而寫下上面這段的那年我剛滿 40 歲,中間四年我經歷了罹癌,離開學院到一家新公司上班,然後離開後休息了半年多,最近又準備創業。
中間的想法上的轉折固然是有的,但核心思想還是沒有什麼改變。
世界會繼續改變,而且會變得很快,克服焦慮的方法就是持續累積自己的資產,但不用太躁進,也不需要小心翼翼。
以我一貫的態度來說,做 50% 確定性的事,50% 冒險,但要確保 50% 確定性的事就足以讓自己累積足夠的資產,那冒險所帶來的絕大多數都是機會了。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