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在剛出社會時,我對職場人際關係這件事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覺得不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維持對每個人的基本禮節,但我並不是一個熱愛與擅長社交的人,所以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部門內更擅長社交的同事,他獲得的能見度與目光其實比我更多。

我真正感受到人脈的重要性是在我出社會的第二年。

那一年我從台北調回台中,接手了一個團隊,我當時的主管在公司內的角色舉足輕重,手下帶領個 5-6 條產品線,也經常要對公司的高層報告,加上他是公司主力產品之一的早期開發者,所以在公司內算是很得人敬重的那種人。

我在他手下的時間大約一年半左右,期間他讓我見識到了職場人脈的威力。

第一,他有一群年資跟他相當的朋友,這些人因為我們經常一起用餐,所以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們經常會跟我分享很多公司的秘辛,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會在我需要協助的時候,出手幫我協調,讓我做起事來更順暢。

第二,他的上級關係很好,老闆會將比較複雜,難處理的工作任務優先指派給他,並直接給予兵權,讓他更容易運作。不只直屬主管,更上一級的主管也很信任他,所以當上級發現他們交辦的任務可能超出我主管的權力範圍時,經常會適時地透過郵件或電話幫忙打通關,讓事情更好推進。

而當他將我推薦給上級時,上級也因為他過往的 credit 而更容易接納我,尤其在我個人的工作態度與職業操守上,專業能力反倒成了其次。

第三,他總是能從多方來源知道公司內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包含接下來會有那些案子發生,那些位置出現,以及組織將有什麼樣的變化。原來他們有個老員工的小圈圈,在那個小圈圈內總是可以交流超級多公司內的秘辛。

我在那一年多的時間內,了解人脈在公司內的重要性,它不只影響人際關係,更影響你工作的順暢與否,更重要的是,讓你掌握更多好機會,也讓你避開一些可能的地雷。這個單元,我想跟大家分享 6 種我建議你應該建立的關係。 

一、直屬上級

第一個最值得你關注的關係,就是跟你的直屬上級之間,直屬上級直接決定了你 90% 以上的升遷機會與發展空間。當你跟主管關係不好,他不會主動 promote 你,有機會的時候也不會優先想到你,甚至在分配工作時,為了確保一切可控,他也會優先選擇他信得過的對象。在這種狀況下,你基本上是缺乏機會的。

過往經驗中,我跟我的直屬上級的關係大多維持得不錯,甚至很容易成為他最信任的下屬,因為我總是可以為他們解決很多問題,甚至還會建立工作之外的私人關係。因此他們更願意跟我說真話,也會在有機會時想到我,有狀況時也會提早告訴我,讓我有更充足時間準備。

包含我前頭提到的,我主管帶給我的其他人脈資源,這些都是跟直屬主管打好關係後,能獲得的重要價值。截至目前為止,我歷任的 11 位主管,到目前還有在聯絡的還有 8 位。

關於跟直屬上級的關係建立,我在下個單元會有更深入的剖析。

二、資深員工

我曾經在很多課程中都分享過下面這張利害關係人管理表,裡面我特別提到「老臣」的重要性。老臣泛指在早期就加入公司,或者在公司內待超過 5 年以上的那群人。

老臣是我在每次進入一個新環境時會特別去經營的對象,這是源自於我第一份工作的經驗。如開頭我分享的,我藉由我主管的關係認識了很多公司內的資深前輩,而這些前輩在專業或人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同時他們的消息非常靈通,你能掌握更多第一手資訊。

過往我有多次受惠於資深員工的經歷。

其中一次,是在公司內某個部門正在找尋合適的主管對象,而該部門主管正好在某次中午吃飯時跟一位我熟識的資深員工聊到這議題。這個跟我相熟的資深員工就私下跟他推薦我,並補上一句「找舒帆你絕對不會後悔」。

隔天我接到這個主管的電話,表示想聊聊我的意願,像這種透過資深員工推薦獲得的機會,在我能見度尚未打開之前,每一年總會有好幾次。

在很多公司,資深員工對公司的高階主管或老闆也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很多的提案自己提效果很差,但如果可以先說服老闆信賴的資深員工,讓資深員工幫自己去說服老闆,效果反而好很多。

另一次,則是在我轉換工作,去到一間政治氣氛較濃,文化較特殊的公司。在我跟我的直屬上級以及團隊們完成一對一,並跟合作部門的主管打過招呼後,我接著去認識的對象就是公司內的資深員工。

因為我知道,資深員工能在公司待這麼久,他除了基本的人脈關係外,肯定也很熟悉公司內的權力結構,以及每個老闆的偏好與地雷,他們自有一套趨吉避凶的手法。如果關係不錯,他們並不介意傳授幾招給我。

那我們要如何跟資深員工們建立關係呢?

我常用的方法是藉由請教一些問題的方式來跟他們展開關係,特別受到老闆信任的資深員工,手上經常掌握著重要的跨部門專案,或者協助統整各種重要的報告。只要工作上有交集,我會藉由工作上不懂的地方主動約他們交談,名義一般是「請教」。

而在請教過程中,基本的禮貌一定不可少,然後我不會只針對表面問題詢問他,而是會多問一些跟「為什麼」有關的問題,但我的口氣會控制在我不懂,而不是質疑,這樣對方會比較願意多跟你說。例如「這個數字我不太了解它的意思,想跟您請教。」、「這個流程這樣設計,有什麼特別的考量嗎?我怕我誤解。」

只要你態度不是太討人厭,一般對方都會跟你多說一些,這時你就可以獲得很多資訊,離開前,記得感謝對方的指導。反覆幾次,彼此的關係就會穩固下來。

三、盟軍

所謂的盟軍,指的是在工作中會跟你站在同一邊,禍福與共的那些人

在工作中,我們最怕落入孤軍奮戰,孤立無援的窘局,讓自己在跨部門會議上,只能一個人獨自面對主管的責難與挑戰,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時,也經常因為沒有其他人的支持,而讓所有的提案胎死腹中。有些案子即便開始了,也因為缺乏他人的援助與配合,經常做不到原先預期的成效。

這時,你會需要願意站出來支持你的盟軍。但盟軍要怎麼找,同盟關係又要如何建立呢?我有幾個常用的方法。

找出盟軍的三種模式:

  • 共同利益,彼此在工作上有相同的目標,例如都想把產品做好、讓團隊不要經常加班、提升團隊士氣等等。
  • 共同敵人,有共同想要對抗的對象,例如有些公司的業務部門跟其他部門就有很明顯的敵對關係,業務部門很可能聯合起來修理研發部門,而後勤部門也很可能聯合起來,對業務部門採取不配合態度。
  • 共同價值觀,彼此有共同認可的事情,例如我們都很在意工作生活平衡,所以不會認可經常性加班的狀況,因此我們都主張應該要更有計畫地展開所有的工作,而不是朝令夕改。基於共同價值觀,在面對各種無計畫,隨機應變的狀況,我們就會站出來一起抨擊它。

要跟盟軍建立關係的方法呢,我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 主動接觸,找出與對方的共同利益或敵人,透過交流想法取得一些共識,逐步建立彼此的認知與信任。切記,不要用煽動的方式來激起對方的憤慨情緒,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比較保險的做法還是聽聽對方的想法,並討論可以一起做的事情。
  • 展現自我,在職場上,有很多人是屬於沉默的那群,他們不會主動表達意見,除非看到有人跟他有一樣的想法。當你在公開的場合,如會議,表達了你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對方很可能會覺得你是同道中人,然後私下找你交流。這種由對方主動的方式,建立關係一般更容易一些。

四、具專業權威的專家

那些專業能力極強的同事們,可能是技術神人,設計專家,超強的 PM,也可能是超級業務員。

這些人在公司內具有專業上的權威性,你除了可以跟他們學習外,有時你說十句話不如對方一句話,你可以在各種專業性問題上跟對方請教,如果方便,還可以請對方給一些建議跟回饋,甚至是邀請對方在重要的會議中列席提供意見,這都可以強化你在特定場合的說服力。

當這些專家站在你這邊,你提案的難度會降低,但若對方站在你的對立面,難度就會大幅提高了。

我曾在學院課程中分享過,我在一個高階的提案會議上所提到的技巧,那就是請行銷長幫我補充他對行銷的觀點,請財務長針對財務上提供他的觀點。畢竟他們談行銷跟財務的說服力遠高於我。

這種專家的關係建立倒沒有特別的技巧,我想竭誠以待,並抱持著跟對方學習的心態,尊重對方的專業,一般問題就不會太大。

五、跟直屬主管平級的主管們

其他部門的主管,這也是我認為你該建立關係的對象,正常情況下,他們應該是直接對到你主管,而你應該是跟他部門內其它人合作才對。那為什麼我會這樣建議呢?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這些比你高階,又跟你不同專業的主管,可以幫助你打破認知。你的直屬主管在專業與觀點上會有一定程度受限,對方比你高一階,又是不同專業領域,往往能提供另一種視野。

第二,如果對方認可你,他手下團隊跟你的合作自然也比較不會卡關,畢竟他也樂意在過程中推波助瀾,讓事情更順利完成。反之,你要說服的人自然會多一些。

第三,當你跟對方窗口談不攏,需要 call 上級出面時,有可能你跟對方主管就能直接對談,幫你主管省掉麻煩。

當然了,在這層關係上還是有一些要留意的。

首先,你跟對方談了什麼,要讓你主管知道,承諾的事項如果不在自己權責範圍內,一樣要請示主管,不要越權

其次,別讓跟你同級的那些窗口們感到不舒服,在日常工作時,你主要還是得跟這些窗口們溝通,別表現出高人一等的姿態,惹人討厭。

與這些人的關係,一般會從平常會碰到面的會議開始,可能是個跨部門會議。跨部門會議一般是你最有機會展現自己與建立潛在人脈的機會。當你在跟對方部門合作時,不會推諉責任,同時還願意多為對方著想,在遭遇問題時還願意站出來直接處理,你不只展現了你的能力,還展現了你對對方部門的善意。只要是人,一般不會討厭你,而好一點的,會覺得你是一個可以結交的人。

六、里長伯們

最後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人脈,是那些組織內的里長伯們,所謂的里長伯,有幾個重要的特色:

  • 交遊廣闊,他們是公司內那種人緣好,喜歡交朋友的人,而且最好是能打破組織層級的那種人最棒。
  • 消息靈通,他們的人脈網很廣,消息來源也多,從他那邊能探聽到不少消息。
  • 樂心助人,他們不會吝嗇於幫助他人,當你有問題時,他會願意伸出援手幫忙。

滿足一個條件的人不少,但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的人就不多了,但這樣的人脈關係很值得你花時間經營。平常就能為你提供不少歡樂,跟一些公司內的新資訊,當然了,也會有一些八卦就是了。而在重要的事情上,他們也能扮演包打聽的角色,提供你許多重要的資訊。

以上 6 類關係,就是我建議大家要仔細耕耘的,最後再為大家摘要一下:

  • 直屬主管,攸關你的績效考核、對上與對外關係,排在第一位。
  • 資深員工,他們知道很多事,關係也很深,可以幫你趨吉避凶。
  • 盟軍,當有一群人願意站在你這邊跟你一起打仗,那感覺還是很棒的。
  • 專業權威,專家可以指導你,讓你提出有效提案。
  • 跟直屬主管平級的主管,讓你在跨部門協作上好上加好。
  • 里長伯,不只為你帶來工作樂趣,還可以提供很多即時且有價值的資訊。

有意識地去建立關係,結識有趣的人脈,每個人都可以在工作中活得更好。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近期花了點時間閱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The Attention Equation)報告,從中獲得了一些不錯的啟發,也跟大家分享這篇報告所提到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收穫。 報告背景 報告的內容大約是 20 多頁的原文,核心放在談論注意力方程式(Attention Equation)這個概念,那什麼是注意力方程式,為什麼麥肯錫要特別談論這個概念呢?首先我們得回到近幾年大家經常在談論的幾個概念: 1. 流量愈來愈貴,數位廣告的 ROI 持續下探。 2. 演算法愈來愈迷,多數的數位廣告媒介都被演算法給操控,不容易破解之虞,還經常更動。 3. 傳統的文字內容不再受到流量青睞,長影音也愈來愈沒人想看,反而短影音似乎成為新的流量王者。 過往我們在看待廣告或其他行銷媒介,或者進一步探討企業獲客(Customer Acquisition)的方式時,我們大多會談論自有媒體(Owned media)、付費媒體(Paid media)與贏來的媒體(Earned media)三者的比例,以及企業應該強化的重點。

By gipi
普通人悖論

普通人悖論

今天跑步時聽了一本書,書中提到一個「普通人悖論」。聽著有趣,因為似乎解答了我這幾年的一些自我認知的疑問。 「我們一般人....」 「對普通家庭來說....」 我們總看著成功人士的故事,閱讀那些不平凡的案例,可到最後,我們還是會回過頭來告訴自己「我們就是個普通人」。 我們渴望不凡,渴望能活出屬於自我的人生,但我們卻又認為自己無法脫離普通人的路徑。20 多歲出社會,謀得一份工作,接著兢兢業業數十年,從基層爬到高層,一輩子在職場上與人競爭。當我們看到那些跳脫這種路徑的人時,我們又說服自己「那是別人」、「那是獨特個案」。 我們心理渴望自己也能是獨特個案,但又不斷說服自己「我只是個普通人」。 這種心境,讓我們沒有勇氣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聆聽這段時,為什麼我會特別有感觸呢? 在我今年撰寫的新書《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中我提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見得要像他人一樣功成名就才算非凡,你能做自己喜歡的是,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活出自己的人生,那你就是個非凡的人。 因為其他人很難活得像你這樣。 我內心是堅定相信這件事的。但我卻又經常在一些時刻,會將「我們一般人」

By gipi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什麼是產業,什麼又是行業? 有人會說電子業、食品業,也有人會說製造業、零售業、服務業,這兩者指的是相同的概念嗎?其實這邊隱含了兩個概念,也就是業種跟業態。 業種,是行業種類,以販售的「商品種類」區分所屬行業。例如賣建材的建材行、賣文具的文具店、賣水果的水果店或賣米的米店等。這些業種店看招牌名稱就可得知該商店販賣哪種商品。 業態,是行業型態,則是以該店家的「經營型態」區分所屬行業。例如提供即時、方便服務的便利商店;提供專櫃及流行品的百貨公司;提供量大、低價的開架式民生消費品的量販店等。這類商店,無法從其名稱辨別產品。通常是提供「一站式購買服務」為訴求,並提供其他相關的附加服務。 典型的業態,其實分兩大類,製造與流通。製造商負責製造產品,流通商負責將貨物流通到消費者手上,並因應消費者的需求,擴大產品品項,增加服務,而大家常講的零售與批發,其實也歸屬於流通範疇中。 舉例來說,生鮮食品經生鮮處理中心,將生鮮品分類分裝,這是製造的範疇,大盤商集中所有產品,

By gipi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興起後,有愈來愈多的資深工程師的工作重點轉換到修復 AI 寫出的各種 bug。因這個現象,有些資深工程師們打趣地說,他們現在的任務像是專門處理這些 vibe coder 寫出來的爛 code。而這個職務稱為 Vibe Coding Cleanup Specialist。 我個人絕對支持 vibe coding,因為這是軟體開發的典範轉移,用得好的話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加上 AI 顛覆職場的趨勢幾乎不可逆。擁抱變化會比抗拒變化更明智。 這讓我回想起 2005 年剛出社會時,因為我起步的程式領域是 C#.net,使用的開發工具是 Visual Studio。C# 的好與壞我就不提了,但在當年,Visual Studio 這工具被稱為地表最強 IDE 應該是沒問題的。 它有多方便呢?所見即所得,元件直接拉到畫面上,出來的畫面就長那樣,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