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前員工論 Airbnb 三大失誤後的想法

月初時在 Facebook 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了 Airbnb 前員工談論前公司所犯的三大錯誤。

Airbnb’s Three Biggest Mistakes
This is the perspective of one lowly engineer who cared too much. For context, I spent 6 years at Airbnb from 2016 to 2022, first as a senior engineer, then an engineering manager and finally as a staff engineer.

他提到的三大錯誤分別是:

  • 擴張過程引入太多不合適的人,打壞了 Airbnb 的企業文化
  • 錯誤的技術選型,將技術大量遷移到微服務
  • 將客服部門外包,影響了客戶體驗

對於這三點,我的想法分別如下。


別搞砸了企業文化

我特別認同第一點,那就是擴張過程中,組織文化被擊碎了。

這一點我認為所有大型公司幾乎都有,組織文化這種東西,其實是一種環境塑造,你無法清楚說明白它到底是啥,但它就是存在於這個環境中,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受它影響,而它的背後,其實是高階管理層的思維。

當高階管理層只有少數幾個人時,同步思維很容易,可一旦拿了投資人的錢,開始有擴張目標,此時團隊規模可能是以一倍、兩倍在成長,而且可能是連續兩三年都如此,這種過程就如文章所述,公司必然會引入更多來自大公司、有經驗的專業經理人與專家

如果本來公司的管理階層有 20 人,大家都是 Airbnb 原生文化掛的,他們很認同 Airbnb 的文化,但擴張過程的引入的管理階層是 20、50、100 個在成長,其中有部分人認同 Airbnb 文化,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適應得很辛苦,或者認為 Airbnb 的工作文化大有問題。這些人既然來到 Airbnb,他們肯定也想要帶來改變,因此,他們會提出他們的想法。

經營團隊為了達成成長目標,也為了借鑒好人才的好經驗,採納這些新主管們的建議,這完全合理。但要判斷這些決策是否吻合 Airbnb 文化卻是難上加難。畢竟很多問題,其實不在決策的那一刻,而在每個執行過程中,經營層看到了決策提案,但一般看不見執行過程

關於文化融入的問題,我們可以用以下概念解釋。

如果本來有 10 個人,這些人我們稱之為 Airbnb 原生種,他們的所有思維與行為都是符合 Airbnb 文化與價值觀。如果這時加入 1 個外來種,他進來後因為每天都跟這群原生種共事,即便他本來有些想法與原生種不同,一段時間後他也會被同化。因為這個地方就是這樣思考,這樣做事,你想好好做事就是融入這個環境。

10 對 1,有這樣的威力不奇怪。

但如果是 10 對 3,而且其中還有 1 位是屬於高階主管呢?難度就會高很多很多了,比例是個大問題,在幾公升的白色顏料中滴入一滴黑色顏料,你只要攪拌均勻就不容易發現,但如果滴了 10 cc,那狀況就不同了。

作者說規模擴張過快,一來是比例問題,二來是文化對齊(同化或融入)需要時間,但投資人不會給這樣的時間。

不過說真的,文化這種東西,在大公司的成長過程經常會經歷幾次重塑,有時是文化導致僵化,必須要調整,有時則是經營團隊的想法改變了,想要透過重塑文化來強調公司方向,有時則是經營團隊的組成改變,必須從初始團隊模式調整成傳業經理人團隊模式,這可能也會做出調整。

不是每個調整都有問題,但這種變化,對原生種們衝擊還是很大的,會覺得自己很喜歡的環境,竟然因為這些外來種而被改得亂七八糟。

但是否真的亂七八糟,還是原生種們沒有跟著公司成長呢?這沒人知道。

微服務 Microservice

第二點,資料有限,無法肯定,但或許也可以看看產品的長期方向,微服務的管理本來就沒想像的容易,但單體架構就很棒嗎?沒人能保證。

這種技術選型的問題往哪邊走絕對都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系統架構的有趣之處在於,它會跟組織架構有很大的關聯性

10 個人維護一個系統時,每個人都可以深入參與到這系統的方方面面,但隨著產品變複雜,一堆衍生模組跟服務持續開發,團隊人數也成長到 100 個人,此時你可能不得不做團隊分工,將模組、子系統、前後台的開發維護權限切給特定部門。如果團隊人數有 1,000 個人,很可能會再切一次。這種切分,很多時候是為了符合 R&R,也就是要讓權責清楚

你可能會說有問題時就一起扛就好啦,幹嘛分這麼清楚?

但這就是公司規模變大之後必然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想,而且也沒人能保證這麼想才是最好的,這種狀況下,組織架構就會大大影響系統架構。

團隊小的時候,所謂的好維護通常指的是純技術面,團隊長大後,所謂的好維護通常指我不用為了改一個東西要跟一堆人溝通,開一堆會議。我可以獨立作業,不需要經過其他人同意,這是我所謂的好維護。而為了做到後者的好維護,將架構拆乾淨,分工清楚,似乎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不見得非得用微服務才能解決,但切分,從技術角度或管理角度,其實都是正常的一件事

外包客服

第三,客服團隊外包的議題,作者的立論主要著眼於客戶滿意度一來一回中間它認為影響是每年 10 億美元。我超級喜歡他將客戶滿意度提升 1% 能帶來 5,000 萬美元收益,正職客服可以帶來 10% 的改善,也就是 5 億美元收益這個概念。

因為我也是這種思維,從前客服被視為成本單位,但服務滿意度其實攸關續訂與推薦,我在《商業思維》這本書就有舉到一模一樣的例子,我認為客服是一個能創造長期收益的單位。

但我也能理解 Airbnb 會選擇將客服團隊外包這樣的決定,因為我也曾經歷過一樣的事。

一般會考慮外包客服,通常是因為在面臨跨國業務擴張時,客服團隊的建立與管理複雜度太高了。首先,如果你要在 30 個不同國家都有本地客服,他們說的語言不同,國家文化與民俗風情也都不同時,你的招募與管理都很難。其次,在快速擴張過程,你是要考慮自己慢慢建立,還是選擇將這項業務外包給專門做全球客服的 call center?

說真的,這又是一個選擇問題。

從年輕時候接收到的管理觀念裡,是不應該將核心能力外包出去,如果客服是 Airbnb 的命脈,那外包出去的品質將會直接影響公司存亡。而既然公司選擇將客服外包,那就意味著在經營層的想法中,客服並非核心。但就我印象所及,我記得 Airbnb 是早期談論 Customer Success 的公司之一,應該會很重視這塊才對。

不過這就是個商業決策,我們只能試圖解讀,但無法論斷對錯。

看這些案例其實非常有趣,但要直接評斷對或錯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都無法清楚的解讀當初做這些決策的真實原因。經營者經常得面對來自多方的壓力,而他必須在那樣的壓力下做出決策。

可又有誰能保證自己能想清楚,誰又能保證想清楚之後會不會犯錯呢?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近期花了點時間閱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The Attention Equation)報告,從中獲得了一些不錯的啟發,也跟大家分享這篇報告所提到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收穫。 報告背景 報告的內容大約是 20 多頁的原文,核心放在談論注意力方程式(Attention Equation)這個概念,那什麼是注意力方程式,為什麼麥肯錫要特別談論這個概念呢?首先我們得回到近幾年大家經常在談論的幾個概念: 1. 流量愈來愈貴,數位廣告的 ROI 持續下探。 2. 演算法愈來愈迷,多數的數位廣告媒介都被演算法給操控,不容易破解之虞,還經常更動。 3. 傳統的文字內容不再受到流量青睞,長影音也愈來愈沒人想看,反而短影音似乎成為新的流量王者。 過往我們在看待廣告或其他行銷媒介,或者進一步探討企業獲客(Customer Acquisition)的方式時,我們大多會談論自有媒體(Owned media)、付費媒體(Paid media)與贏來的媒體(Earned media)三者的比例,以及企業應該強化的重點。

By gipi
普通人悖論

普通人悖論

今天跑步時聽了一本書,書中提到一個「普通人悖論」。聽著有趣,因為似乎解答了我這幾年的一些自我認知的疑問。 「我們一般人....」 「對普通家庭來說....」 我們總看著成功人士的故事,閱讀那些不平凡的案例,可到最後,我們還是會回過頭來告訴自己「我們就是個普通人」。 我們渴望不凡,渴望能活出屬於自我的人生,但我們卻又認為自己無法脫離普通人的路徑。20 多歲出社會,謀得一份工作,接著兢兢業業數十年,從基層爬到高層,一輩子在職場上與人競爭。當我們看到那些跳脫這種路徑的人時,我們又說服自己「那是別人」、「那是獨特個案」。 我們心理渴望自己也能是獨特個案,但又不斷說服自己「我只是個普通人」。 這種心境,讓我們沒有勇氣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聆聽這段時,為什麼我會特別有感觸呢? 在我今年撰寫的新書《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中我提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見得要像他人一樣功成名就才算非凡,你能做自己喜歡的是,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活出自己的人生,那你就是個非凡的人。 因為其他人很難活得像你這樣。 我內心是堅定相信這件事的。但我卻又經常在一些時刻,會將「我們一般人」

By gipi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什麼是產業,什麼又是行業? 有人會說電子業、食品業,也有人會說製造業、零售業、服務業,這兩者指的是相同的概念嗎?其實這邊隱含了兩個概念,也就是業種跟業態。 業種,是行業種類,以販售的「商品種類」區分所屬行業。例如賣建材的建材行、賣文具的文具店、賣水果的水果店或賣米的米店等。這些業種店看招牌名稱就可得知該商店販賣哪種商品。 業態,是行業型態,則是以該店家的「經營型態」區分所屬行業。例如提供即時、方便服務的便利商店;提供專櫃及流行品的百貨公司;提供量大、低價的開架式民生消費品的量販店等。這類商店,無法從其名稱辨別產品。通常是提供「一站式購買服務」為訴求,並提供其他相關的附加服務。 典型的業態,其實分兩大類,製造與流通。製造商負責製造產品,流通商負責將貨物流通到消費者手上,並因應消費者的需求,擴大產品品項,增加服務,而大家常講的零售與批發,其實也歸屬於流通範疇中。 舉例來說,生鮮食品經生鮮處理中心,將生鮮品分類分裝,這是製造的範疇,大盤商集中所有產品,

By gipi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興起後,有愈來愈多的資深工程師的工作重點轉換到修復 AI 寫出的各種 bug。因這個現象,有些資深工程師們打趣地說,他們現在的任務像是專門處理這些 vibe coder 寫出來的爛 code。而這個職務稱為 Vibe Coding Cleanup Specialist。 我個人絕對支持 vibe coding,因為這是軟體開發的典範轉移,用得好的話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加上 AI 顛覆職場的趨勢幾乎不可逆。擁抱變化會比抗拒變化更明智。 這讓我回想起 2005 年剛出社會時,因為我起步的程式領域是 C#.net,使用的開發工具是 Visual Studio。C# 的好與壞我就不提了,但在當年,Visual Studio 這工具被稱為地表最強 IDE 應該是沒問題的。 它有多方便呢?所見即所得,元件直接拉到畫面上,出來的畫面就長那樣,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