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Being Mortal》,如何好好告別生命

我讀《Being Mortal》,如何好好告別生命

早上聽這本《Being Mortal》,中文書名叫《凝視死亡》,談論的是如何好好告別生命,包含對待他人與對待自己。書裡面提到兩個讓我印象很深刻而且心有所感的片段,我想藉由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養老院,不過是另一個監獄

在書的前半段,作者說「養老院,不過就是另一個監獄」,我在聽到的當下覺得這個類比也太極端了,養老院怎麼能跟監獄對比呢?

可當作者逐步往下說明時,我完全能認同這句話。作者說:「在養老院的老人們,最常被告知的是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他們的生活在養老院的機制下,其實是被限制的非常嚴重的。這跟監獄是一樣的,你在監獄中很多事都不能做,很多地方都不能去,作息要按照監獄的規矩。」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有個年輕人問他年邁且重病的母親:「你需要什麼?」

母親告訴他:「我需要一個屬於我的房間,而且要能夠上鎖。」

這個母親需要的,其實是隱私以及安全感。但這種很基本的要求,在養老院的機制下是無法獲得的。因為養老院要避免出事,都是統一管理,且不允許房門上鎖,好方面他們隨時介入老人們的生活。

美其名是照顧,但其實也是一種人身自由限制。

說得更不好聽一些,養老院的這些作為,其實只是為了對老人們的晚輩孩子們有所交代,而不是為了讓老人們活得更開心。

被需要的感覺,以及生活的意義感

有間養老院在每個老人住進養老院時,會配給一隻貓、狗或鳥,並告訴這個老人:「把這隻動物照顧好,這是你的責任。」

結果發現這些老人們的活力更好了,更願意走出戶外,也更有動機早起,並且能與其他老人們進行更多的交流。尤其是關於如何照顧動物這件事。

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再次被需要的感覺

回想起阿嬤年紀超過 70 歲之後,我們總是希望他不要忙東忙西,也希望幫他妥善處理好每件事情,並告訴他不要操心這不要操心那,我們都過得很好,他不需要為我們煩惱。

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但回過頭來想想,一個忙碌了一輩子的長輩,在步入人生的後半段時發現,自己好像不再被需要了。那種心理的感受該怎麼調節?

回想起年輕時每次回家,阿嬤總是忙東忙西,一下子去買東西,一下子煮東西,切水果,然後問問我們在外頭有沒有吃得好、穿得暖,有沒有賺到錢。

當我接受了他的這些好意,並說阿嬤真好時,他總是能笑得特別開懷。可當我勸他多照顧自己,多留意身體,不要多做這些事,甚至是每次回家時都幫他把東西買齊,把吃的打點好時,阿嬤的笑容反而少了。

一個做了一輩子 Giver 的人,年長之後被迫成為 Taker,或者不再能給予別人需要的東西,那種難受,我想想都覺得承受不起。

聽這本書的過程,我一直回想阿嬤臨走前的那幾年,有點遺憾沒有早點想到這件事。但現在知道了,不論人活到幾歲,身體機能如何,每個人都期盼被需要,都期盼自己的存在能對別人有所價值,而我們,其實不應該因為關心而剝奪了這樣的期盼

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死亡無法作主?

最後這個段落我不肯定用什麼標題較好,但他談論的其實面對病痛的選擇。

幾年前阿嬤病危,當時我詢問了很多位醫生朋友的建議,我主要是想要知道動刀與不動刀,化療與不化療間的差別。當時有朋友建議我「不要動刀,因為老人家的身體撐不住,讓他自然地離開就好」,另外一派則建議我「動刀,順利的話,這樣可能還有個 4-5 年好活,但就免不了要化療了。」

當時我是傾向不動刀,因為我有點不忍心他在這個年紀還要承受這樣的痛苦。畢竟阿嬤身體那幾年都很虛弱,光是日常生活都有點乏力了,有一次在家裡休克,我抱他上救護車,在醫院看著他逐漸轉醒,我就覺得阿嬤這樣真的太辛苦了。

身為晚輩,我們不能輕易說出放棄,但在臨走前那一段住院期間,我去看他。他對我提出的唯一需求是他想要拔掉呼吸管,想要喝口水。因為他是胃癌末期,醫院不允許他喝水,只能透過點滴補水,或者棉花棒沾水去濕潤嘴巴。他已經好久沒有好好喝過一口水了,但卻連這樣的需求,當時都難以被滿足。

今天在聽這本書時,書中提到一個很好的觀點:「為什麼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死亡?」

當我們決定做一件可能有風險的事情時,例如胃癌想喝水,又或者決定不管健康檢查報告的數字,繼續維持原先的生活習慣。為什麼還要其他人同意,而不能自己決定?

這或許又回到跟養老院同樣的問題上,老人住院,醫院不是對這個老人交代,而是對他的家人交代。而大家的目的都是想盡辦法讓這個老人活下來,但卻沒有問過這個臨終的老人,是否同意這樣的安排

我最後一次見到阿嬤時,他用他僅餘的力氣將呼吸管拔掉,整根呼吸管上佈滿了鮮血。護士見狀連忙喝止他,要他不要這樣,口氣有點急了,所以並不是很客氣。

我跟護士說:「不好意思,我來跟阿嬤說,給你添麻煩了,但還是請你理解一下他的不舒服。」

那一次,我深刻地感受到這應該是阿嬤人生最後一段路了,不只是生命即將凋零,他的精神與意志,也被病痛消磨殆盡了。那之後我們開始討論出狀況的話是否要急救的問題,我的想法是「不用,讓他好好地走吧」。

活著的人固然會不捨,但我們的感受不該由另一個人的痛苦來填補。


今天透過這本書,再次回想起從小到大照顧自己的阿嬤,也回想起那段難熬的歲月。如果再有一次,我想我應該更能好好看待每個老去的長輩,也更能坦然的面對每個生命的逝去,好好道別。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近期花了點時間閱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The Attention Equation)報告,從中獲得了一些不錯的啟發,也跟大家分享這篇報告所提到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收穫。 報告背景 報告的內容大約是 20 多頁的原文,核心放在談論注意力方程式(Attention Equation)這個概念,那什麼是注意力方程式,為什麼麥肯錫要特別談論這個概念呢?首先我們得回到近幾年大家經常在談論的幾個概念: 1. 流量愈來愈貴,數位廣告的 ROI 持續下探。 2. 演算法愈來愈迷,多數的數位廣告媒介都被演算法給操控,不容易破解之虞,還經常更動。 3. 傳統的文字內容不再受到流量青睞,長影音也愈來愈沒人想看,反而短影音似乎成為新的流量王者。 過往我們在看待廣告或其他行銷媒介,或者進一步探討企業獲客(Customer Acquisition)的方式時,我們大多會談論自有媒體(Owned media)、付費媒體(Paid media)與贏來的媒體(Earned media)三者的比例,以及企業應該強化的重點。

By gipi
普通人悖論

普通人悖論

今天跑步時聽了一本書,書中提到一個「普通人悖論」。聽著有趣,因為似乎解答了我這幾年的一些自我認知的疑問。 「我們一般人....」 「對普通家庭來說....」 我們總看著成功人士的故事,閱讀那些不平凡的案例,可到最後,我們還是會回過頭來告訴自己「我們就是個普通人」。 我們渴望不凡,渴望能活出屬於自我的人生,但我們卻又認為自己無法脫離普通人的路徑。20 多歲出社會,謀得一份工作,接著兢兢業業數十年,從基層爬到高層,一輩子在職場上與人競爭。當我們看到那些跳脫這種路徑的人時,我們又說服自己「那是別人」、「那是獨特個案」。 我們心理渴望自己也能是獨特個案,但又不斷說服自己「我只是個普通人」。 這種心境,讓我們沒有勇氣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聆聽這段時,為什麼我會特別有感觸呢? 在我今年撰寫的新書《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中我提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見得要像他人一樣功成名就才算非凡,你能做自己喜歡的是,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活出自己的人生,那你就是個非凡的人。 因為其他人很難活得像你這樣。 我內心是堅定相信這件事的。但我卻又經常在一些時刻,會將「我們一般人」

By gipi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什麼是產業,什麼又是行業? 有人會說電子業、食品業,也有人會說製造業、零售業、服務業,這兩者指的是相同的概念嗎?其實這邊隱含了兩個概念,也就是業種跟業態。 業種,是行業種類,以販售的「商品種類」區分所屬行業。例如賣建材的建材行、賣文具的文具店、賣水果的水果店或賣米的米店等。這些業種店看招牌名稱就可得知該商店販賣哪種商品。 業態,是行業型態,則是以該店家的「經營型態」區分所屬行業。例如提供即時、方便服務的便利商店;提供專櫃及流行品的百貨公司;提供量大、低價的開架式民生消費品的量販店等。這類商店,無法從其名稱辨別產品。通常是提供「一站式購買服務」為訴求,並提供其他相關的附加服務。 典型的業態,其實分兩大類,製造與流通。製造商負責製造產品,流通商負責將貨物流通到消費者手上,並因應消費者的需求,擴大產品品項,增加服務,而大家常講的零售與批發,其實也歸屬於流通範疇中。 舉例來說,生鮮食品經生鮮處理中心,將生鮮品分類分裝,這是製造的範疇,大盤商集中所有產品,

By gipi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興起後,有愈來愈多的資深工程師的工作重點轉換到修復 AI 寫出的各種 bug。因這個現象,有些資深工程師們打趣地說,他們現在的任務像是專門處理這些 vibe coder 寫出來的爛 code。而這個職務稱為 Vibe Coding Cleanup Specialist。 我個人絕對支持 vibe coding,因為這是軟體開發的典範轉移,用得好的話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加上 AI 顛覆職場的趨勢幾乎不可逆。擁抱變化會比抗拒變化更明智。 這讓我回想起 2005 年剛出社會時,因為我起步的程式領域是 C#.net,使用的開發工具是 Visual Studio。C# 的好與壞我就不提了,但在當年,Visual Studio 這工具被稱為地表最強 IDE 應該是沒問題的。 它有多方便呢?所見即所得,元件直接拉到畫面上,出來的畫面就長那樣,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