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興趣的心理學相關書籍

我感興趣的心理學相關書籍

因為最近聽了比較多心理學相關的資料,發現自己過去對心理學雖然感興趣,也有一些了解,但愈是深入了解發現自己懂得其實很少很少。

也因為這半年自己花了許多時間重新思考組織中人與人的關係,我深刻地認為許多過往的管理方式都需要做出調整。而其中最值得經營者留意的,莫過於人在工作中的追求正在產生改變,如果沒有針對這些改變去調整管理政策,那我們將與員工漸行漸遠。

談到管理,過往我們很強調機制與流程,近 20 年又引入了許多領導相關的技巧。可許多技巧經常流於表面,管理者會用,可員工們早就對這類技巧免疫,甚至開始產生抗拒

我的想法是,有效的領導需要從人性面切入,當我們更了解人性的追求與渴望,我們會對如何領導與被領導產生全新的見解。這也是我對心理學感興趣的關鍵原因之一。

心理學的分支很多,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是以下這幾個分支: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工程與組織心理學、正向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在找資料時我也整理了一些資料,想說稍做整理也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1.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核心論點:人的性格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重要目標,並強調社會情感對個體生活的重要性。

著作:《認識人性》、《自卑與超越》

2.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

核心論點: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影響個體的行為,包含選擇和努力程度,強調觀察學習的重要性。

著作:《自我效能》

3.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

核心論點:提出了人對於外在環境的防衛機制,並研究防衛機制如何幫助個體應對焦慮和壓力。

著作:《自我與防衛機制》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核心論點:夢是潛意識欲望的表現,揭示了無意識對行為的影響。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始祖。

著作:《夢的解析》

5.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核心論點:探討集體潛意識及其在文化中的表現。有自己一個學門榮格心理學原型心理學

著作:《原型與集體潛意識》

6.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

核心論點:心理學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並將內省實驗法引入了心理學研究,並據此提出了情感三維說。是實驗心理學的鼻祖。這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學門,因為他用的是科學方法來證實各種心理學原理,對我更具有較高的說服力。

著作:《生理心理學原理》

7.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

核心論點:正向心理學或積極心理學之父,強調幸福感與滿足感的重要性,並專注研究「什麼使人生最值得度過」。

著作:《真實的快樂》

8.伯爾赫斯·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核心論點:行為是由環境因素決定,並提出操作制約概念,著名的史金納箱便是其研究過程的重要實驗之一。專注於操作性條件反射,強調行為是由其後果(增強或懲罰)所影響

著作:《言語行為》、《超越自由與尊嚴》

9.伊凡·帕夫洛夫 (Ivan Pavlov)

核心論點:主要的研究是性格、古典制約和非自願反射動作。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著名的狗聽到鈴聲流口水的實驗便是其代表。

與史金納的差異在於他專注於條件反射,而史金納則專注於行為後果。

著作:《制約反射》

10.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

核心論點:研究權威對個體行為的影響,揭示服從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電擊實驗便是這位心理學專家的著名實驗。

著作:《服從權威》

11.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核心論點:馬斯洛理論(Maslow Theory)的發明者,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強調自我實現的重要性。

著作:《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12.凱倫·荷妮(Karen Horney)

核心論點:探討內心衝突如何影響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學概念。也是女性心理學的先驅者之一。

著作:《我們的內在衝突》

13.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

核心論點:現代正向心理學運動之父。他的習得性失助理論(或稱習得無助論、習得無助、習得無助感、無助學習理論、learned helplessness)在理論和臨床心理學家之間甚為流行。

著作:《邁向圓滿》

14.艾米·艾德蒙森 (Amy Edmondson)

核心論點:心理安全感在團隊合作和創新中的重要性。

著作:《心理安全感的力量》

15.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 (Christopher Chabris) 和 丹尼爾·西蒙斯 (Daniel Simons)

核心論點:人類注意力有其侷限性,並探討這些侷限性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著名的研究影片應該也很多人看過,當你專注於計算傳球次數時,你可能根本不會留意到有之大猩猩出現。

著作:《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16.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Wegner)

核心論點:探討意識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有部分的研究著重於無意識的強迫性思維。如果你有玩過「不要想到白熊」的遊戲應該能理解。當你被提示不要想,腦袋反而不其然一直想。

著作:《白熊實驗:如何戰勝強迫性思維》

17.約瑟夫·格倫尼(Joseph Grenny)

核心論點:成功的行為改變不僅依賴於意志力,而需要把不喜歡變成喜歡把不會變成會把共犯變成朋友​、給自己一點糖吃​、離壞東西遠一點。整體來說包含了心態、環境、獎勵機制等多種面向。

著作:《改變行為的科學》


其實還有許多還沒瀏覽過到的內容,不過先挑出一些我自己會感興趣的書,其中有 1/3 有看過,但當時並沒有太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思考。這半年,會想抽空將這些書好好看過一遍。

比較可惜的是在找資料的時候,有些書籍都只找到簡體版本,如果有人知道繁體書名,也請提供給我,感謝。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近期花了點時間閱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The Attention Equation)報告,從中獲得了一些不錯的啟發,也跟大家分享這篇報告所提到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收穫。 報告背景 報告的內容大約是 20 多頁的原文,核心放在談論注意力方程式(Attention Equation)這個概念,那什麼是注意力方程式,為什麼麥肯錫要特別談論這個概念呢?首先我們得回到近幾年大家經常在談論的幾個概念: 1. 流量愈來愈貴,數位廣告的 ROI 持續下探。 2. 演算法愈來愈迷,多數的數位廣告媒介都被演算法給操控,不容易破解之虞,還經常更動。 3. 傳統的文字內容不再受到流量青睞,長影音也愈來愈沒人想看,反而短影音似乎成為新的流量王者。 過往我們在看待廣告或其他行銷媒介,或者進一步探討企業獲客(Customer Acquisition)的方式時,我們大多會談論自有媒體(Owned media)、付費媒體(Paid media)與贏來的媒體(Earned media)三者的比例,以及企業應該強化的重點。

By gipi
普通人悖論

普通人悖論

今天跑步時聽了一本書,書中提到一個「普通人悖論」。聽著有趣,因為似乎解答了我這幾年的一些自我認知的疑問。 「我們一般人....」 「對普通家庭來說....」 我們總看著成功人士的故事,閱讀那些不平凡的案例,可到最後,我們還是會回過頭來告訴自己「我們就是個普通人」。 我們渴望不凡,渴望能活出屬於自我的人生,但我們卻又認為自己無法脫離普通人的路徑。20 多歲出社會,謀得一份工作,接著兢兢業業數十年,從基層爬到高層,一輩子在職場上與人競爭。當我們看到那些跳脫這種路徑的人時,我們又說服自己「那是別人」、「那是獨特個案」。 我們心理渴望自己也能是獨特個案,但又不斷說服自己「我只是個普通人」。 這種心境,讓我們沒有勇氣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聆聽這段時,為什麼我會特別有感觸呢? 在我今年撰寫的新書《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中我提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見得要像他人一樣功成名就才算非凡,你能做自己喜歡的是,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活出自己的人生,那你就是個非凡的人。 因為其他人很難活得像你這樣。 我內心是堅定相信這件事的。但我卻又經常在一些時刻,會將「我們一般人」

By gipi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什麼是產業,什麼又是行業? 有人會說電子業、食品業,也有人會說製造業、零售業、服務業,這兩者指的是相同的概念嗎?其實這邊隱含了兩個概念,也就是業種跟業態。 業種,是行業種類,以販售的「商品種類」區分所屬行業。例如賣建材的建材行、賣文具的文具店、賣水果的水果店或賣米的米店等。這些業種店看招牌名稱就可得知該商店販賣哪種商品。 業態,是行業型態,則是以該店家的「經營型態」區分所屬行業。例如提供即時、方便服務的便利商店;提供專櫃及流行品的百貨公司;提供量大、低價的開架式民生消費品的量販店等。這類商店,無法從其名稱辨別產品。通常是提供「一站式購買服務」為訴求,並提供其他相關的附加服務。 典型的業態,其實分兩大類,製造與流通。製造商負責製造產品,流通商負責將貨物流通到消費者手上,並因應消費者的需求,擴大產品品項,增加服務,而大家常講的零售與批發,其實也歸屬於流通範疇中。 舉例來說,生鮮食品經生鮮處理中心,將生鮮品分類分裝,這是製造的範疇,大盤商集中所有產品,

By gipi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興起後,有愈來愈多的資深工程師的工作重點轉換到修復 AI 寫出的各種 bug。因這個現象,有些資深工程師們打趣地說,他們現在的任務像是專門處理這些 vibe coder 寫出來的爛 code。而這個職務稱為 Vibe Coding Cleanup Specialist。 我個人絕對支持 vibe coding,因為這是軟體開發的典範轉移,用得好的話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加上 AI 顛覆職場的趨勢幾乎不可逆。擁抱變化會比抗拒變化更明智。 這讓我回想起 2005 年剛出社會時,因為我起步的程式領域是 C#.net,使用的開發工具是 Visual Studio。C# 的好與壞我就不提了,但在當年,Visual Studio 這工具被稱為地表最強 IDE 應該是沒問題的。 它有多方便呢?所見即所得,元件直接拉到畫面上,出來的畫面就長那樣,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