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

認識 Hank 也好多年了,期間看他啟動了書粉聯盟、熱情敢變,又參加了馬拉松跟鐵人三項。此外,他還是一間公司的老闆,經常遊走於兩岸,並且舉辦許多的活動與講座,對他的熱情與正能量,我一直感到超級佩服。

Hank 在這本書中分享了四個關於提高能量的維度:體能、情緒、思維、精神。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回想起我人生幾個重要經驗,正好都與書內 Hank 自己的親身實踐相符合。

體能維度

我曾是個運動健將,但出社會後長期缺乏鍛鍊,體脂率一直不算低,體態也是起起伏伏,更重要的是健康檢查紅字的部分即便沒有惡化,始終還是紅字,體年齡也高於我的實際年齡。

我總是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運動,直到最近幾個月,我認為自己無法再用健身房倒閉(我常去的健身房在今年 6-7 月份時真的倒了)當藉口,而是要努力鍛鍊自己。當天想通,我當天就上 momo 買了一些鍛鍊器材回家,開始居家鍛鍊。

我把器材買回來到現在大約 2 個多月,期間我運動的次數大約是 45-50 次,也就是平均一週大約 5 次左右的頻率。我不只精神好多了,身體的肌肉也重新長回來了,現在的體態,應該是近五年來最好的狀態。

本來走幾層樓的樓梯會喘,腿會軟,現在都沒這種問題,
本來到下午時會想睡覺,看起來沒精神,現在精神明顯好很多,
本來大腿跟手臂鬆鬆垮垮,腰兩側也都是贅肉,現在結實多了。

看見這樣的自己,心情都好了。

Hank 說,體能是個漢堡,由三個部分組成,飲食、睡眠、運動,睡眠對我來說不是大問題,因為我總是很容易入睡。

而飲食的調整對我來說是件難事,因為我是個貪吃鬼,加上我的飲食習慣是重油重鹹重口味,吃水餃必加醬油,早餐必沾醬,吃飯吃麵必加辣椒,愛吃澱粉類,又特愛吃水果,全都是減重跟健身的大敵。

近期我開始戒調味料跟辣椒,水果也盡可能控制在較低的攝取量,晚餐在家裡吃,但不吃澱粉。不確定身體各項指數是否有改進,但我最直觀的感受是腸胃變好了。

身體健康的指南一直都很明確,只是我們往往難以堅持,經過這幾個月的實踐,我算是找到一個自己能持續下去的方法。

情緒維度

我的情緒管理一直都很好,即便是生病的那段時間,我情緒固然比較低落,但始終維持在一個正常狀態,倒是今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壓力稍大,心靈能量還比得知身體健康亮紅燈時更低迷。

對我個人而言,處理情緒低迷的方法不是放下,因為我本來就是個很容易放下或轉念的人,那也成為我日常處理情緒的習慣。碰到易於解決問題時,我計較的本來就少,所以情緒消化速度很快,而碰到稍難解決的問題時,我還是會想辦法去找到對應的解法,透過解決問題來解決情緒問題。

但是當出現價值觀衝突,而這種衝突又是難以避免時,勉強自己接受,又接受不來,要放下又難以放下時,壓力就會持續累積,情緒就會處在一個不理想狀態。而情緒問題,就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的選擇是放下可放下的東西,而不是背棄自己長久以來的價值觀。所以在我做出決定後,頓時覺得輕鬆許多。

每一次我遭遇這類嚴重影響情緒的問題時,對我來說都是一種重大警訊,但也都讓我更清楚自己在意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對我下一次做選擇都是很有幫助的。

人還是要做有熱情的事,跟相處起來自在的人在一塊,情緒才能處於愉悅狀態,這與壓力無關,而是一種心境。

思維維度

一直以來我都還算是一個專注且有紀律的人,我可以做一件事做到廢寢忘食,包含打電動。我也可以堅持做一件事一週七天都不間斷。這是我在出社會後將近 20 年的工作與生活習慣,我本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但我在這次休耕期間,我對自己過往的各種習慣提出質疑,包含是不是要有那麼明確的目標?是不是得維持原先的紀律?是不是要盡快推進下一階段的計畫?如果我打破這些以前覺得很棒的慣性思維,結果會怎樣?

我退回原點,重新思考我想過的生活,我希望更能善用自己的創意,也希望很多事不要急,找尋最有趣,最有熱情的事來做。在這些思考下,我發現當下這個階段,願景比目標重要,慢工出細活比計畫重要,鬆弛感比紀律重要。

我圍繞著願景、深度思考與研究、鬆弛這幾個原則在生活。有許多一開始覺得有意思,想做的事,放著一個月之後發現那件事似乎不重要,有更重要且好玩的事。

以前強調在精力範圍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現在則是希望將盡可能多的精力保留給最重要的事,能少做就少做。

以前強調快狠準,兵貴神速,但現在卻覺得讓子彈飛一會,給自己更長的時間做決定,內心一定會告訴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精神維度

前幾天在 Facebook 的動態中我發了一則「Calling~」的貼文,沒有其他解釋。

主要是這段時間我又重新梳理了一次我個人的願景與使命。我還是很喜歡當個助人者,還是對社會有很正向的期待,考量我的身體狀況後,我一直在找尋最適合我的位置與角色。

這陣子算是思考清楚了。

不用成為最有影響力的人,而是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這觀念是源自於丁菱娟老師的一本書《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我覺得很受用。

創辦商業思維學院的願景是促進更多幸福快樂的人生,對個人,知道自己要什麼,且有能力獲得,對公司,經營一家能給更好的薪資,更友善環境的公司。

擴大願景的利害關係人,並持續影響他人,靠群體的力量來實現,更持久且影響力更大。

閱讀 Hank 這本書,讓我回過頭來檢視自己這段時間的精力狀態,有許多我實踐了很久,有些則是反反覆覆,還有許多是我自己過往沒有留意到的事項,很感激 Hank 以親身激勵,結合各種理論基礎出版了這本好書。

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也想認識精力蓬勃的 Hank,剛好今天晚上有一場新書導讀會,推薦各位到現場去吸收 Hank 的正能量。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近期花了點時間閱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The Attention Equation)報告,從中獲得了一些不錯的啟發,也跟大家分享這篇報告所提到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收穫。 報告背景 報告的內容大約是 20 多頁的原文,核心放在談論注意力方程式(Attention Equation)這個概念,那什麼是注意力方程式,為什麼麥肯錫要特別談論這個概念呢?首先我們得回到近幾年大家經常在談論的幾個概念: 1. 流量愈來愈貴,數位廣告的 ROI 持續下探。 2. 演算法愈來愈迷,多數的數位廣告媒介都被演算法給操控,不容易破解之虞,還經常更動。 3. 傳統的文字內容不再受到流量青睞,長影音也愈來愈沒人想看,反而短影音似乎成為新的流量王者。 過往我們在看待廣告或其他行銷媒介,或者進一步探討企業獲客(Customer Acquisition)的方式時,我們大多會談論自有媒體(Owned media)、付費媒體(Paid media)與贏來的媒體(Earned media)三者的比例,以及企業應該強化的重點。

By gipi
普通人悖論

普通人悖論

今天跑步時聽了一本書,書中提到一個「普通人悖論」。聽著有趣,因為似乎解答了我這幾年的一些自我認知的疑問。 「我們一般人....」 「對普通家庭來說....」 我們總看著成功人士的故事,閱讀那些不平凡的案例,可到最後,我們還是會回過頭來告訴自己「我們就是個普通人」。 我們渴望不凡,渴望能活出屬於自我的人生,但我們卻又認為自己無法脫離普通人的路徑。20 多歲出社會,謀得一份工作,接著兢兢業業數十年,從基層爬到高層,一輩子在職場上與人競爭。當我們看到那些跳脫這種路徑的人時,我們又說服自己「那是別人」、「那是獨特個案」。 我們心理渴望自己也能是獨特個案,但又不斷說服自己「我只是個普通人」。 這種心境,讓我們沒有勇氣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聆聽這段時,為什麼我會特別有感觸呢? 在我今年撰寫的新書《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中我提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見得要像他人一樣功成名就才算非凡,你能做自己喜歡的是,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活出自己的人生,那你就是個非凡的人。 因為其他人很難活得像你這樣。 我內心是堅定相信這件事的。但我卻又經常在一些時刻,會將「我們一般人」

By gipi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什麼是產業,什麼又是行業? 有人會說電子業、食品業,也有人會說製造業、零售業、服務業,這兩者指的是相同的概念嗎?其實這邊隱含了兩個概念,也就是業種跟業態。 業種,是行業種類,以販售的「商品種類」區分所屬行業。例如賣建材的建材行、賣文具的文具店、賣水果的水果店或賣米的米店等。這些業種店看招牌名稱就可得知該商店販賣哪種商品。 業態,是行業型態,則是以該店家的「經營型態」區分所屬行業。例如提供即時、方便服務的便利商店;提供專櫃及流行品的百貨公司;提供量大、低價的開架式民生消費品的量販店等。這類商店,無法從其名稱辨別產品。通常是提供「一站式購買服務」為訴求,並提供其他相關的附加服務。 典型的業態,其實分兩大類,製造與流通。製造商負責製造產品,流通商負責將貨物流通到消費者手上,並因應消費者的需求,擴大產品品項,增加服務,而大家常講的零售與批發,其實也歸屬於流通範疇中。 舉例來說,生鮮食品經生鮮處理中心,將生鮮品分類分裝,這是製造的範疇,大盤商集中所有產品,

By gipi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興起後,有愈來愈多的資深工程師的工作重點轉換到修復 AI 寫出的各種 bug。因這個現象,有些資深工程師們打趣地說,他們現在的任務像是專門處理這些 vibe coder 寫出來的爛 code。而這個職務稱為 Vibe Coding Cleanup Specialist。 我個人絕對支持 vibe coding,因為這是軟體開發的典範轉移,用得好的話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加上 AI 顛覆職場的趨勢幾乎不可逆。擁抱變化會比抗拒變化更明智。 這讓我回想起 2005 年剛出社會時,因為我起步的程式領域是 C#.net,使用的開發工具是 Visual Studio。C# 的好與壞我就不提了,但在當年,Visual Studio 這工具被稱為地表最強 IDE 應該是沒問題的。 它有多方便呢?所見即所得,元件直接拉到畫面上,出來的畫面就長那樣,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