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

認識 Hank 也好多年了,期間看他啟動了書粉聯盟、熱情敢變,又參加了馬拉松跟鐵人三項。此外,他還是一間公司的老闆,經常遊走於兩岸,並且舉辦許多的活動與講座,對他的熱情與正能量,我一直感到超級佩服。

Hank 在這本書中分享了四個關於提高能量的維度:體能、情緒、思維、精神。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回想起我人生幾個重要經驗,正好都與書內 Hank 自己的親身實踐相符合。

體能維度

我曾是個運動健將,但出社會後長期缺乏鍛鍊,體脂率一直不算低,體態也是起起伏伏,更重要的是健康檢查紅字的部分即便沒有惡化,始終還是紅字,體年齡也高於我的實際年齡。

我總是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運動,直到最近幾個月,我認為自己無法再用健身房倒閉(我常去的健身房在今年 6-7 月份時真的倒了)當藉口,而是要努力鍛鍊自己。當天想通,我當天就上 momo 買了一些鍛鍊器材回家,開始居家鍛鍊。

我把器材買回來到現在大約 2 個多月,期間我運動的次數大約是 45-50 次,也就是平均一週大約 5 次左右的頻率。我不只精神好多了,身體的肌肉也重新長回來了,現在的體態,應該是近五年來最好的狀態。

本來走幾層樓的樓梯會喘,腿會軟,現在都沒這種問題,
本來到下午時會想睡覺,看起來沒精神,現在精神明顯好很多,
本來大腿跟手臂鬆鬆垮垮,腰兩側也都是贅肉,現在結實多了。

看見這樣的自己,心情都好了。

Hank 說,體能是個漢堡,由三個部分組成,飲食、睡眠、運動,睡眠對我來說不是大問題,因為我總是很容易入睡。

而飲食的調整對我來說是件難事,因為我是個貪吃鬼,加上我的飲食習慣是重油重鹹重口味,吃水餃必加醬油,早餐必沾醬,吃飯吃麵必加辣椒,愛吃澱粉類,又特愛吃水果,全都是減重跟健身的大敵。

近期我開始戒調味料跟辣椒,水果也盡可能控制在較低的攝取量,晚餐在家裡吃,但不吃澱粉。不確定身體各項指數是否有改進,但我最直觀的感受是腸胃變好了。

身體健康的指南一直都很明確,只是我們往往難以堅持,經過這幾個月的實踐,我算是找到一個自己能持續下去的方法。

情緒維度

我的情緒管理一直都很好,即便是生病的那段時間,我情緒固然比較低落,但始終維持在一個正常狀態,倒是今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壓力稍大,心靈能量還比得知身體健康亮紅燈時更低迷。

對我個人而言,處理情緒低迷的方法不是放下,因為我本來就是個很容易放下或轉念的人,那也成為我日常處理情緒的習慣。碰到易於解決問題時,我計較的本來就少,所以情緒消化速度很快,而碰到稍難解決的問題時,我還是會想辦法去找到對應的解法,透過解決問題來解決情緒問題。

但是當出現價值觀衝突,而這種衝突又是難以避免時,勉強自己接受,又接受不來,要放下又難以放下時,壓力就會持續累積,情緒就會處在一個不理想狀態。而情緒問題,就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的選擇是放下可放下的東西,而不是背棄自己長久以來的價值觀。所以在我做出決定後,頓時覺得輕鬆許多。

每一次我遭遇這類嚴重影響情緒的問題時,對我來說都是一種重大警訊,但也都讓我更清楚自己在意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對我下一次做選擇都是很有幫助的。

人還是要做有熱情的事,跟相處起來自在的人在一塊,情緒才能處於愉悅狀態,這與壓力無關,而是一種心境。

思維維度

一直以來我都還算是一個專注且有紀律的人,我可以做一件事做到廢寢忘食,包含打電動。我也可以堅持做一件事一週七天都不間斷。這是我在出社會後將近 20 年的工作與生活習慣,我本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但我在這次休耕期間,我對自己過往的各種習慣提出質疑,包含是不是要有那麼明確的目標?是不是得維持原先的紀律?是不是要盡快推進下一階段的計畫?如果我打破這些以前覺得很棒的慣性思維,結果會怎樣?

我退回原點,重新思考我想過的生活,我希望更能善用自己的創意,也希望很多事不要急,找尋最有趣,最有熱情的事來做。在這些思考下,我發現當下這個階段,願景比目標重要,慢工出細活比計畫重要,鬆弛感比紀律重要。

我圍繞著願景、深度思考與研究、鬆弛這幾個原則在生活。有許多一開始覺得有意思,想做的事,放著一個月之後發現那件事似乎不重要,有更重要且好玩的事。

以前強調在精力範圍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現在則是希望將盡可能多的精力保留給最重要的事,能少做就少做。

以前強調快狠準,兵貴神速,但現在卻覺得讓子彈飛一會,給自己更長的時間做決定,內心一定會告訴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精神維度

前幾天在 Facebook 的動態中我發了一則「Calling~」的貼文,沒有其他解釋。

主要是這段時間我又重新梳理了一次我個人的願景與使命。我還是很喜歡當個助人者,還是對社會有很正向的期待,考量我的身體狀況後,我一直在找尋最適合我的位置與角色。

這陣子算是思考清楚了。

不用成為最有影響力的人,而是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這觀念是源自於丁菱娟老師的一本書《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我覺得很受用。

創辦商業思維學院的願景是促進更多幸福快樂的人生,對個人,知道自己要什麼,且有能力獲得,對公司,經營一家能給更好的薪資,更友善環境的公司。

擴大願景的利害關係人,並持續影響他人,靠群體的力量來實現,更持久且影響力更大。

閱讀 Hank 這本書,讓我回過頭來檢視自己這段時間的精力狀態,有許多我實踐了很久,有些則是反反覆覆,還有許多是我自己過往沒有留意到的事項,很感激 Hank 以親身激勵,結合各種理論基礎出版了這本好書。

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也想認識精力蓬勃的 Hank,剛好今天晚上有一場新書導讀會,推薦各位到現場去吸收 Hank 的正能量。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現在武俠漫畫的系統中都會內建 AI 功能,昨天在看《天魔玩家》。主角可以身上的系統會隨時提供他故事劇情推進的選項,而在戰鬥選項中有一個進階的選擇,是讓 AI 代替他戰鬥。 而 AI 的戰鬥能力比主角更強,因為用各種招數的成功率都比主角高,連招也接得很順,甚至經常都是以輾壓對手的方式取得勝利。以弱勝強的狀況也經常發生,久而久之,主角愈來愈仰賴 AI。每次只要覺得打不贏,就想叫 AI 出來打。 殊不知,這個 AI 是有意識地,他總是以廢物來稱呼主角,並告訴他,他太過仰賴系統,太過仰賴 AI,這並不是好事。他只是一個看起來戰鬥力高的廢物,碰到基礎比自己好的人很容易就輸了,碰到比自己強的人更不用說,根本不敢自己應戰,只能託管給 AI。 剛開始主角並不覺得這有什麼,有系統這麼好用的東西幹嘛不用,只要戰鬥力可以提升就好,基礎的內力跟體力有那麼重要嗎?然後託管給 AI 就能贏,這也是我能力的一部分,為什麼不用呢? 直到一次出任務,

By gipi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在 2015 年,我剛空降到新公司,當時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了解公司跟部門當下的狀況,也跟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們聊過了一輪。 我跟團隊說,我們需要協助業務團隊解決他們的問題,我要 PM 去參加業務部門的週會,並且準備報告去跟業務主管們同步狀況。 PM 告訴我:「這好像不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我還跟團隊說,現在整個公司的研發流程或系統非常混亂,我要從你們之中調派人選去導入合適的工具跟建立流程,解決現在我們遭遇的問題。 團隊成員問我:「我們可以自己做這件事嗎?不需要公司更高層的主管決定嗎?這責任應該在高層。」 我的說法是:「等待不會帶來好結果,過去你們已經等待夠久了,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所以我們先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 上述兩件事,後來得到的結果都是好的,即便過程中有遭遇了一些阻礙,但都能被一一克服。 而在當時我又看到公司的產品沒有人專責開發與維護,尤其是關於用戶使用體驗的部分更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那時我跟業務部門主管提到說要挪動一部份資源去改善產品,他雖然認為有必要性,但他也告訴我:「我覺得這應該是客服部門要想的問題。」 我告訴他:「現在產品的體驗已經影響到業務銷

By gipi
我人生的四氣

我人生的四氣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的職涯尚稱順遂,雖然挫折不少,但貴人更多,雖然挑戰很多,但我也大多一一克服。即便在 2022 年生了一場病,但幸運的是發生的早,動了手術後倒也沒有明顯的大礙。 我的人生走到現在,稱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一步步走來,我還算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也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我心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 本篇文章是我在 2022 年時在學院開的一門課,我在課程的發刊詞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剛好」的運氣 有些人喜歡用「倖存者偏差」來形容那些職場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成功了,而不是他們做對了什麼。 我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所以我完全不否認自己的經驗帶有運氣成份,因為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對的人,如果不是我盯著的機會剛好出現,如果不是那個當下我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我年紀更輕體力更好,如果不是我過去剛好有過類似經驗,很多事都輪不到我。 這些「如果...剛好」是運氣,可算起來也是一種個人的累積。 26 歲時,我成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產品開發單位主管並兼任技術架構師,靠的是我前面三年的努力,如果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產品,也沒有站到一線去處理客戶

By gipi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過去幾年不論是顧問案,或者授課過程,在講授營收成長或利潤提升的過程,總會跟大家聊到關於產品訂價的議題。 因為產品的價格,基本決定了好幾件事: 1. 客群,100 元的餐點跟 400 元的餐點,滿足的需求不同。 2. 銷售通路與銷售策略,客群不同,銷售的方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100 元的便當可以開便當店,甚至透過餐車銷售。但 400 元的餐點,你可能得開一間餐廳。 3. 利潤,能拉高價格應該沒人想賣低,如果拉高價格的同時又不會減少銷量,那何樂而不為。但許多經營者腦袋裡擔心的問題經常是「賣太貴沒人買怎麼辦?」。 4. 營運方式,為了賣更高的價位,通常需要思考這種「溢價」的價值到底從何而來,也就是我們憑什麼賣更貴?通常是因為品牌、稀缺性、獨特性、服務、體驗等為產品附加了價值,讓客戶心甘情願花更多錢。但為了創造額外價值,公司也需要去調整營運方式。 新產品的訂價很重要,既有產品的價格調整也一樣是一門學問。很多時候公司賺不到錢,或者賺得很辛苦,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