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贏得比賽,先搞懂遊戲規則

要贏得比賽,先搞懂遊戲規則

有些人聰明才智明明不如自己,為什麼最後獲得機會與成功的都是他;有些人明明工作能力一般,專業能力也不如自己,但最後晉升的卻是他。

你可能會覺得老天不公平,又或者會歸因於愛拍馬屁的人才能獲得機會,這是老闆識人不明。

但我建議大家,千萬別瞧不起那些懂得遊戲規則的人,這些人或許聰明才智不如你,但因為他們懂得如何玩職場跟人生的賽局,所以他們總是更容易獲得想要的成果。

我一直覺得「清楚遊戲規則,看得懂局」是很關鍵的技能。

有時你能力到位,但人家不認識你,機會也很難輪到你;
而有些時候,人家認識你,但並不覺得你是最適合的那個人,那你還是會錯失機會。

遊戲規則

什麼叫遊戲規則?就是事物運作的基本限制與制度設計,舉例來說,如果妳要參加一場考試,資格是一種規則,報名時間也是一種規則,這種基本的東西大家通常不會搞錯,最容易搞錯的是「錄取條件」,考試的目的是為了錄取,如果總分 300 分就可錄取,而總共要考 5 科,平均一科只要 60 分就可以錄取了。

考試的規則不需要你考第一名,也不需要你數學 100 分,更不需要每一科都 60 分,它只要你總分 300 分就行了,這就是遊戲規則。

在課堂中,我曾問大家:「你覺得足球隊的守門員,他的競爭對手是誰?」

我會得到各種答案,對手、裁判、其他球隊的守門員、自家球隊的守門員...

我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得看你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的目標是「能有上場機會」,那你在競爭的對象最主要是「隊上的其他守門員」,因為你能否上場,關鍵是在跟這些人競爭;其次則是「其他球隊的守門員」,因為當你在這支球隊沒上場機會,你換另一支球隊可能有機會。

如果你的目標是「協助球隊贏球」,那你的競爭對手就是敵隊球員;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聯盟最好的守門員」,那你的競爭對手就是聯盟的頂級守門員們。

當你的目標不同,競爭對手也不一樣,而你要吸引的決策者也會不同,而這就是遊戲規則。

在職場上,你想要被升遷,想要爭取某個重要的角色,你首先得理解的就是這間公司的遊戲規則,這些遊戲規則可能包含「必要條件」、「決策者」與「競爭者」

你得滿足必要條件,然後爭取決策者的支持,與此同時,你還得在所有競爭者中想辦法脫穎而出,成為第一選擇,而這就是遊戲規則

「佈局」與「造勢」

看懂局,知道滿足什麼條件才能促成你想要的結果,
思考局,設想要怎麼做才能達成上述的條件,
佈好局,訂好計畫,讓該發生的事發生,該出現的人出現,
造好勢,把自己放進去,提升存在感與 credit,讓自己成為當然之選,
促成局,局已佈好,勢已成型,一發就要中的。

課堂中我跟大家分享了我在工作上爭取兩個重要職務的佈局與造勢過程。舉例來說,如果你希望公司建立 PMO(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並希望由自己來扮演 PMO 的負責人。

那先決條件其實是得先讓大家意識到「成立 PMO 的必要性」,你可以藉由點出各種專案管理的問題,以及流程不一致,缺乏規範所衍生的種種後果,讓大家意識到「好像需要建立規範」、「好像有個組織來運作這件事比較好」,這就是「佈局」。

然後你也知道,PMO 能否被建立,最終決策者是 CEO,但其他高管的態度會影響 CEO 的決策,因此你得花一段時間在各種會議跟專案推進過程中持續提出你認為更恰當的方法,並協助其他單位把專案做好,在過程中不斷的優化整個專案管理制度。

過去別人做不好,因為你的參與,有些事情愈來愈上軌道了,此時,你正在為自己「造勢」,讓自己成為做這件事情的第一候選人。待時機成熟,CEO 可能會覺得確實需要一個這樣的單位來做這件事,或者你自己請纓要來做,那時自然水到而渠成。

這就是一個佈局跟造勢的範例。

對有些人來說「佈局」是一種算計,我建議大家千萬別這麼想,因為你只要不去陷害別人,不去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你只是比別人更懂得遊戲規則,更懂得如何勝出,既不取巧也沒有欺騙,有什麼不做的理由呢?

搞懂遊戲規則,學會佈局,比等待機會更積極一些,成果的發生,往往也會更快更準一些

進了廚房千萬不要怕熱

課堂中有位同學提問:「請問,不希望碰政治,也不擅長 social,可以怎麼佈局跟造勢,讓自己可以掌握組織內的關鍵資訊,並爭取到好的機會呢?」

我斬釘截鐵地回答他:「我覺得不太可能。」

針對這個問題,或許我可以講出一些看似有道理,但執行起來根本不可行的方法,但我想還是不要說一些連自己都不覺得會有效的迂迴做法。

為什麼我覺得不可能呢?

基本上公司內的資訊不太可能隨時公佈給你看,很多有價值的資訊大多都是透過各種人際網路來的,如果你不去經營人脈,連茶水間文化也不碰,那你就只能透過正式的管道來獲取這些消息了

什麼叫正式管道?就是像公告、會議、人事命令等方式。與之相反的就是非正式管道,就是透過人際關係獲得,這些人際關係很可能是跟你要好或者有利害關係的同事,也可能是透過各種八卦或茶水間閒聊得知的,如果你不碰政治,你的資訊管道少了一些,又不 social,那管道又少了一些。

不碰政治,不 social,基本上你能掌握的資訊通常是比較落後的,而且你能獲得的支持一般也會是比較少的。

如果你要爭取的是高階的職務,那不碰政治基本上是困難的,因為當你在爭取某個人的認同,想盡辦法要獲得他人的支持,其實你正在參與政治,不是只有跟別人鬥來鬥去才叫政治,你可以不跟他人惡性競爭,但千萬不要抗拒良性競爭。

而 social 這件事,我覺得並不是要你下班後要常常跟同事去喝酒、吃飯、唱歌,也不意味著你要時常跟他人稱兄道弟,但你總是要跟他人建立關係,而最容易建立關係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工作上。

你可以在工作上與別人多做溝通,在公司碰到同事時點個頭或聊聊一起做的專案,如果想要跟他人討論事情,有時可以跟他碰個面,一起喝杯咖啡聊一聊,這都算是 social,而且對於建立關係很重要,你只要做好這些,在公司的人際關係就不至於太差。

佈局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資訊的掌握,
造勢則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人對自己的支持與認可。

當你拒絕了政治與 social,其實會讓自己做起事來加倍困難。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我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報告

近期花了點時間閱讀麥肯錫的《注意力方程式》(The Attention Equation)報告,從中獲得了一些不錯的啟發,也跟大家分享這篇報告所提到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收穫。 報告背景 報告的內容大約是 20 多頁的原文,核心放在談論注意力方程式(Attention Equation)這個概念,那什麼是注意力方程式,為什麼麥肯錫要特別談論這個概念呢?首先我們得回到近幾年大家經常在談論的幾個概念: 1. 流量愈來愈貴,數位廣告的 ROI 持續下探。 2. 演算法愈來愈迷,多數的數位廣告媒介都被演算法給操控,不容易破解之虞,還經常更動。 3. 傳統的文字內容不再受到流量青睞,長影音也愈來愈沒人想看,反而短影音似乎成為新的流量王者。 過往我們在看待廣告或其他行銷媒介,或者進一步探討企業獲客(Customer Acquisition)的方式時,我們大多會談論自有媒體(Owned media)、付費媒體(Paid media)與贏來的媒體(Earned media)三者的比例,以及企業應該強化的重點。

By gipi
普通人悖論

普通人悖論

今天跑步時聽了一本書,書中提到一個「普通人悖論」。聽著有趣,因為似乎解答了我這幾年的一些自我認知的疑問。 「我們一般人....」 「對普通家庭來說....」 我們總看著成功人士的故事,閱讀那些不平凡的案例,可到最後,我們還是會回過頭來告訴自己「我們就是個普通人」。 我們渴望不凡,渴望能活出屬於自我的人生,但我們卻又認為自己無法脫離普通人的路徑。20 多歲出社會,謀得一份工作,接著兢兢業業數十年,從基層爬到高層,一輩子在職場上與人競爭。當我們看到那些跳脫這種路徑的人時,我們又說服自己「那是別人」、「那是獨特個案」。 我們心理渴望自己也能是獨特個案,但又不斷說服自己「我只是個普通人」。 這種心境,讓我們沒有勇氣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聆聽這段時,為什麼我會特別有感觸呢? 在我今年撰寫的新書《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中我提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見得要像他人一樣功成名就才算非凡,你能做自己喜歡的是,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活出自己的人生,那你就是個非凡的人。 因為其他人很難活得像你這樣。 我內心是堅定相信這件事的。但我卻又經常在一些時刻,會將「我們一般人」

By gipi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產業?

什麼是產業,什麼又是行業? 有人會說電子業、食品業,也有人會說製造業、零售業、服務業,這兩者指的是相同的概念嗎?其實這邊隱含了兩個概念,也就是業種跟業態。 業種,是行業種類,以販售的「商品種類」區分所屬行業。例如賣建材的建材行、賣文具的文具店、賣水果的水果店或賣米的米店等。這些業種店看招牌名稱就可得知該商店販賣哪種商品。 業態,是行業型態,則是以該店家的「經營型態」區分所屬行業。例如提供即時、方便服務的便利商店;提供專櫃及流行品的百貨公司;提供量大、低價的開架式民生消費品的量販店等。這類商店,無法從其名稱辨別產品。通常是提供「一站式購買服務」為訴求,並提供其他相關的附加服務。 典型的業態,其實分兩大類,製造與流通。製造商負責製造產品,流通商負責將貨物流通到消費者手上,並因應消費者的需求,擴大產品品項,增加服務,而大家常講的零售與批發,其實也歸屬於流通範疇中。 舉例來說,生鮮食品經生鮮處理中心,將生鮮品分類分裝,這是製造的範疇,大盤商集中所有產品,

By gipi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已成必然,軟體開發會有什麼變化?

當 Vibe coding 興起後,有愈來愈多的資深工程師的工作重點轉換到修復 AI 寫出的各種 bug。因這個現象,有些資深工程師們打趣地說,他們現在的任務像是專門處理這些 vibe coder 寫出來的爛 code。而這個職務稱為 Vibe Coding Cleanup Specialist。 我個人絕對支持 vibe coding,因為這是軟體開發的典範轉移,用得好的話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加上 AI 顛覆職場的趨勢幾乎不可逆。擁抱變化會比抗拒變化更明智。 這讓我回想起 2005 年剛出社會時,因為我起步的程式領域是 C#.net,使用的開發工具是 Visual Studio。C# 的好與壞我就不提了,但在當年,Visual Studio 這工具被稱為地表最強 IDE 應該是沒問題的。 它有多方便呢?所見即所得,元件直接拉到畫面上,出來的畫面就長那樣,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