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學習的方法-底層知識學習法

有效學習的方法-底層知識學習法

談到學習方法這件事,我以前有分享過好多次,包含學習七步法,以及底層知識建立法,還有學院以教學為主體談論的學習金字塔,但嚴格來說,我所有學習的核心其實就是學習金字塔+底層知識建立法。學習金字塔的觀念有分享過很多次,但底層知識建立法我過去公開的文章裡面大概就是一篇談碎片學習為何無效的文章,所以我想可以先來聊一下底層知識建立法。

底層知識建立法

底層知識建立法強調的是透過持續累積可遷移知識(transferable knowledge)來加快學習速度。所謂的可遷移知識指的是什麼呢?像是數學,數學觀念好的人,學習很多東西的速度都會快很多,又比如溝通表達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好的人,在需要與人頻繁溝通的職務上,進入狀況的速度也會快很多...

最常見的可遷移技能

這些知識,都是跨越很多專業領域都會需要的。以我自己為例,我身上主要的可遷移知識像是溝通表達、邏輯思考、專案管理、問題解決等等,這些知識都是我累積很久,而且打磨得還不錯的能力,所以當今天我進入一個新工作崗位時,只要該職務所需的核心能力包含這四個,我上手的速度就會快很多。

也是因為這樣,所以當年我轉換到產品經理職務時,需要學習的就是面向市場,以及產品設計跟規劃的部份,而產品經理會需要的專案管理、跨部門溝通、問題解決等,我早就駕輕就熟了。

而當我從產品經理角色開始接手行銷工作時,我需要補強的其實就是偏數位行銷的知識,而不需要重頭開始學習行銷 4P、4C 等概念。

所謂的底層知識,就是那些你累積在身上,而且一直會用到的部分。而這些知識如果你在每個職務角色上都會用到,那你就會愈磨愈精,最終成為你刻進骨子裡的核心能力。

如果你想要跨領域學習,最保險的是找新領域跟自己底層知識重疊度超過 70% 的領域(也就是 30% 以下是新東西),這樣你很快就能上手,但如果新領域所需的能力你過去有很高比例是不具備的,那你的轉換就會比較辛苦一些。

也是因為如此,每次當有人問我轉換跑道的問題時,我先問的不是他現在的職務,而是問他做過什麼,因為有些人雖然掛助理,但是真的有帶過案子,而且表現還不錯,那他缺的只是 title 而非能力,只要他能找到願意面試他能力的公司,那他還是很有機會錄取的。

反之,有些人想從行銷轉商業數據分析,按理來說,如果是數位行銷,而且有在負責看數字下決策,加上有一定的商業 sense,那轉商業數據分析或許不見得門檻很高。但如果他做的只是廣告投放,對商業的理解並不多,也很少從數據提出更高維度的洞察,那需要補上的能力可能就差距很大了。

我常說:「學得快,是累積出來的。」而累積的東西,就是底層知識。加快底層知識累積速度的方法有幾個。

第一,在多個職務角色上持續運用相同的底層知識。例如用產品思維做 PM、行銷、BD、幕僚等等,很快的產品思維就會成為你的底層知識之一。

第二,抽象與萃取,局部通用。有些人很擅長觸類旁通,也就是很擅長將 A 領域的知識應用在 B 領域,即便不是完全通用,但只要有一定比例雷同,他就可以借鑑。而這過程所需的能力就是抽象與萃取。

第三,頻繁的實踐。這就回到學習金字塔那邊了,如果要加快加深對一件事的理解,那實踐還是相對有效的,空想的效果很有限。最近在做這堂高效學習法的短課程,主要協助大家能更有效的學習,也在未來能愈學愈快。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近期在輔導一家 B2B SaaS 公司,這個領域算是自己熟悉且擅長的,有很多的概念幾乎在每次的輔導與參與過程中都會提到,包含市場定位、定價、客戶服務、產品組合、銷售管理等議題。 這兩天剛好在 Youtube 上看到 Anu Hariharan 的這部影片,覺得很有共鳴,分享給大家。 影片中提到 B2B 新創應該留意的五件事: * 打磨產品:許多新創低估了擁有真正優良產品的重要性,並錯誤地將募資視為產品驗證。 * 訂價過低:大多數 B2B 新創在早期都存在訂價過低的問題,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值。 * 聚焦客群:市場新創公司應聚焦於特定的早期客戶群,而不是試圖服務所有 B2B 客戶。 * 銷售迴圈:創辦人應親自參與早期銷售,直到銷售流程變得重複且可預測,再考慮聘用銷售主管。 * 財務自足:公司應致力於實現「預設生存」,透過營收支持成長,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專注打磨產品 「許多新創公司通常認為募資是產品好或獲得認可的信號,這是大多數創辦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產品是 B2B 企業規模化與生存的基礎,

By gipi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當管理者將時間花在正確的地方,他所花的一分力氣將會帶來多倍的效益。例如招募、教育訓練、會議、制度建立等等。 很多資深工作者即便擔任了多年的管理者仍然不懂得拿捏「自己做」與「指導別人做」之間的分際,導致有很多明明該由部屬完成的工作還是握在他手上,而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也常常因為這樣的主管而出現瓶頸,這其實對團隊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管理者應該在哪些層面思考管理槓桿呢?除了培訓外,我認為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部分。 招募,找到對的人 招募到對的人是第一步,你找來的人應該要能節省團隊的工作時間,而不是加重你的工作量,如果你找了一個能力不到位、態度不正確的人,你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教他、管理他,在他工作出包時幫他收拾,當他鬧脾氣時花時間跟他溝通,當你手下有幾個這種人,你會疲於奔命。 在招募時,永遠要記得思考,這個人進來是能有效分擔部門與自己的工作量,還是反而給自己增加工作量。 一個專業能力中上水平的人,但態度負面愛抱怨,你需要花很多時間教育外,他還會影響團隊的氣氛;另一個則是專業能力一般,但態度積極認真有熱情,會主動share團隊工作,後者雖需花時間培訓,但相較於前者所花的管理時間,選後者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