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張忠謀自傳-通用篇的 3 個反思

我讀張忠謀自傳-通用篇的 3 個反思

他只在通用待了短暫的一年,在自傳中的篇幅很短,大概只有 10-20 頁左右,但有幾件事其實也值得參考跟借鑒。

面試還是要把很多事問清楚

張忠謀以 50 多歲的年紀,歷經了德儀這種全美百大企業高階主管的經歷,與通用的 CEO 面談了五次,每次都相談甚歡的狀況下,他進入到公司後才發現,他們對經營的想法也很大的差異,CEO 對自己的定位也跟自己想像的不同。

他認為自己應該是來強化通用整體競爭力,包含產品與技術研發,但 CEO 的策略其實更偏向進行公司出售與併購,這個定位上的差異,直接決定了雙方認知上的歧異。

在自傳中他只用一個很簡短的話帶到可能犯的錯,那就是他說自己在五次面談中,大多數時間都是他在說,而對方在聽。

我想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很多問題可能也沒有直接提出,包含最重要的定位與策略方向的議題,過多的在討論自己的經歷,人生觀等等。

這邊可以參考我寫過的一篇文章:如何面試你的主管

空降主管的高陣亡率

他空降之前,CEO 告訴他,他未來的四位直接部屬中,有兩位對他持接納態度,但有兩位則有點不服氣。他原先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他相信自己能搞得定。但他在到職八個月時,因為 CEO 要他想辦法把業績維持住,這時他又再次提到面對不 support 他的下屬,他其實也無力回天。

這個段落其實是典型空降主管會遭遇到的窘境,大家在看你能變出什麼把戲。除此之外,我覺得或許在一開始 CEO 跟他說這件事情時,就可以嗅到一些端倪了。

如果 CEO 是百分之百力挺張忠謀,他應該善盡責任去說服這些主管們,要全力支持張忠謀,而不是聽到有兩位表達不看好時,回過頭來告訴張這件事。

所以在稍後的段落中,張忠謀自己反思,CEO 肯定也考不定這四個主管,如果他能處理的很好,應該也不會需要自己了。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反思,但也反應了企業經營的真相,如果真的要多加一個組織層級,絕大多數原因都是上級無法有效管理他的直接下級。可能是管轄範圍過大,也可能是管不動人,前者通常代表下屬主管本身無法獨當一面,後者通常代表領導能力或溝通協作有狀況。

如果他能更早意識到這件事,或許會更快採取合適的行動。

這邊可以參考我寫過的一篇文章:空降主管的應對之道

CEO 與 COO 的搭配

在書的段落中提到了一位麥肯錫顧問告訴他:「你很懂戰略,但你的主管比較熟悉戰術。」

張忠謀反問:「這樣我們兩個人就互補了,不好嗎?」

對方告訴他:「當然不好,因為你們兩個的角色顛倒了。」

張事後反思,覺得這段話很有道理。什麼道理?

戰略一般範圍較大,而且偏向長期思維,戰術的範圍較小,而且偏向短期思維。當 CEO 只想著短期,COO 則想著長期時,這種狀況下長期的事,通常不會發生,因為回應短期很簡單,而且通常很緊迫,人會傾向做短期,而當你的老闆也這麼要求你時,人通常會全心全意做短期。

加上當老闆想的範圍比你小時,超出他想像的部份,對他來說都是不重要的,所以他當然不會支持你的想法。

所以 CEO 有戰略思維,COO 偏向戰術才是相對有效的互補,因為他會要求你想的廣一些,遠一些,但他肯定也能理解短期業績不要掉,這中間一般比較容易取得平衡。

短短一年的時間,張忠謀又再次失業了,而從這兩段職涯,其實能明顯的看到,他並不擅長搞政治,他看待工作的角度蠻純粹的,適合創業可能更勝於擔任專業經理人。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近期在輔導一家 B2B SaaS 公司,這個領域算是自己熟悉且擅長的,有很多的概念幾乎在每次的輔導與參與過程中都會提到,包含市場定位、定價、客戶服務、產品組合、銷售管理等議題。 這兩天剛好在 Youtube 上看到 Anu Hariharan 的這部影片,覺得很有共鳴,分享給大家。 影片中提到 B2B 新創應該留意的五件事: * 打磨產品:許多新創低估了擁有真正優良產品的重要性,並錯誤地將募資視為產品驗證。 * 訂價過低:大多數 B2B 新創在早期都存在訂價過低的問題,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值。 * 聚焦客群:市場新創公司應聚焦於特定的早期客戶群,而不是試圖服務所有 B2B 客戶。 * 銷售迴圈:創辦人應親自參與早期銷售,直到銷售流程變得重複且可預測,再考慮聘用銷售主管。 * 財務自足:公司應致力於實現「預設生存」,透過營收支持成長,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專注打磨產品 「許多新創公司通常認為募資是產品好或獲得認可的信號,這是大多數創辦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產品是 B2B 企業規模化與生存的基礎,

By gipi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當管理者將時間花在正確的地方,他所花的一分力氣將會帶來多倍的效益。例如招募、教育訓練、會議、制度建立等等。 很多資深工作者即便擔任了多年的管理者仍然不懂得拿捏「自己做」與「指導別人做」之間的分際,導致有很多明明該由部屬完成的工作還是握在他手上,而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也常常因為這樣的主管而出現瓶頸,這其實對團隊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管理者應該在哪些層面思考管理槓桿呢?除了培訓外,我認為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部分。 招募,找到對的人 招募到對的人是第一步,你找來的人應該要能節省團隊的工作時間,而不是加重你的工作量,如果你找了一個能力不到位、態度不正確的人,你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教他、管理他,在他工作出包時幫他收拾,當他鬧脾氣時花時間跟他溝通,當你手下有幾個這種人,你會疲於奔命。 在招募時,永遠要記得思考,這個人進來是能有效分擔部門與自己的工作量,還是反而給自己增加工作量。 一個專業能力中上水平的人,但態度負面愛抱怨,你需要花很多時間教育外,他還會影響團隊的氣氛;另一個則是專業能力一般,但態度積極認真有熱情,會主動share團隊工作,後者雖需花時間培訓,但相較於前者所花的管理時間,選後者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