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歷過最高效的新人培訓方式

我經歷過最高效的新人培訓方式

新人的培訓,一直都是很多管理者跟經營者重視的問題,我自己參與過很多不同的新人培訓過程,但一直以來我認為最有效的培訓方式是我剛出社會時所接受到的培訓方式。

剛出社會時,我所加入的團隊是一個五人小組,兩位學長,還有我們三位菜鳥,我們所擁有的培訓資源基本上並不多,但學長卻透過其他方式,給了我們很充分的 support。

我們三位菜鳥都是剛畢業,沒有什麼寫程式經驗的新手,但我們卻要開始負責公司內一個底層的開發平台。這怎麼想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我們還是順利接上了,而且到我們獨立作業,大約只用了 2-3 個月的時間。那當時,我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基礎的培訓一定還是有的,對於我們負責的產品,技術架構怎麼樣,有什麼元件,有什麼特性,別人如何運用這個平台來開發程式,這些在基礎的培訓中都有教。

但像我們這種菜鳥,哪懂什麼技術平台,哪懂什麼物件導向,也是考量到這些問題,學長們在教育訓練過程舉了蠻多生活中的案例,像是用音樂廳來形容技術平台的角色,這就很淺白易懂了。

不過聽懂是一件事,理解是另一回事,所以學長們在培訓過程也會出考題跟提問來確認我們是否真的理解。在我接受過的技術培訓中,這絕對是排名前幾的。

而培訓後,接著就是要進行完成一支程式的挑戰,我們必須在一個禮拜內把開發環境裝起來,然後按著教材把一支範例程式 run 起來,同時功能都要正常運作。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們進入了實作環節,即便我們對架構還不理解,也還在學習程式的語法,但我們就這樣開始撰寫我們的第一支程式,過程中因為有其他同伴在,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有不懂的問題,也可以請教學長。一個禮拜的時間,我們確實完成了一支正常運作的程式,而一個禮拜前,我們可能還不會寫 C#。

交付了第一支程式後,我們開始接下第二個任務,那就是改 bug,沒錯,我們竟然要開始改 bug 了。這個過程,學長們使用的指導方法就是 1-1 指導,在我們要開始改一個 bug 前,學長會先跟我們大概說明他的理解,然後建議我們先 trace 把程式邏輯搞清楚,在動手改之前先找他討論一下,沒問題後才開始改,而改完後他會協助做 code review,並且分享如果是他來寫的話他會怎麼寫,以及為什麼

這個過程,我們一般會問許多問題,也會有很多的交流討論,這也是很有收穫的過程,因為學長會一邊分享他的想法,一邊問我為什麼,確保我真的理解自己在寫些什麼。不過學長也不可能從最基礎開始教,所以我自己在下班後也花了時間補強自己對程式語言的掌握,兩者相輔相成,學長的指導帶給我的幫助就非常有效了。

我們改了幾個 bug,對於程式的語法,工具的使用,技術架構的熟悉都有了提升,對學長的依賴也相對比較低,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大致就可以獨立作業,中間碰到不會的再找同事討論,或者請教學長。接著,我們又被指派了另一個任務,是我們必須要代表部門去培訓其他部門的程式設計師,教他們如何用我們的平台

部門雖然有現成的教材,但學長的標準是,要把這份教材通透理解,因為在培訓過程中我們要能應對所有的問題。而為了確保我們真的能做到這個水平,學長給我們兩個禮拜的時間準備,然後要在兩個禮拜後簡報給他聽,把他當成學生來介紹平台

第一次簡報,我們都報的不好,因為學長問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在我們準備範圍之外,或者我們對我們自己所說的內容沒有通透的理解。

第二次,我們準備的更完整,也把一些不太懂的地方釐清,甚至透過 trace 程式來確認我們了解的沒有錯誤。

這一次,學長還是很認真地聆聽,也問了很多問題,同時還記錄了滿滿一頁回饋跟建議。通過這個過程,我們都鬆了一口氣,因為要求的標準很高,我們沒想過工程師也要這麼重視簡報跟表達。而我們也在準備的過程,把很多一知半解的觀念給釐清了,對平台有了更高的全貌觀。

此後,我們三個都會輪流對外做教育訓練,同時,也開始指導其他使用我們平台的程式設計師們,也在這個指導過程,我看見了更多自己的盲點,提問者總是可以從我沒想過的面向思考,為了協助它們解決問題,我需要更深入去看架構的問題,也要經常上網查資料,或者跟其他人討論。

而這些,都加快了我的學習速度,而這過程,就是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總結這個過程,我所受到的培訓大致包含五個面向:

  1. 公版的教育訓練,但學長用更平易近人的案例協助我們理解,同時在過程中也持續確認我們是否理解。
  2. hands-on 的任務,在教育訓練後馬上安排一個實際開發的任務,並在完成任務後先讓我們從改 bug 開始熟悉起。
  3. 1-1 的指導,改 bug 時,學長會先解釋這個 bug,然後讓我們自己思考,並在想出解法時幫忙判斷,在我們動手改完程式後,再幫忙做 code review,並且在這過程中分享經驗,以及提出各種提問。
  4. 擔任培訓講師,準備培訓教材的過程,我總結了自己的經驗,並且花很多時間釐清自己的盲點,而學長的高標要求,也提升了我們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5. 學習指導他人,從學習者變成教學者,這是一個蠻重要的過程,我在第一次指導年資比我深的同事時,心裡還有點忐忑,不過隨著一次兩次都能協助對方解決問題時,也覺得這過程很有趣。

除了這些步驟外,我覺得還有幾件事情很重要。

第一,學長的高標要求,高標準才有高水平的產出,如果學長第一次就輕輕放過,那我大概就是用低水平來完成任務,那些準備過程的學習可能都不夠扎實。

第二,不是給答案,而是透過引導、提問、分享經驗。這是 1-1 指導過程最珍貴的地方,因為兩種方法間,他要花的時間是多倍的。

第三,我用好的態度學習。學長曾說,不是每個人他都會這麼認真指導,也不是每個人都受得了。所以他認為主要是我們幾個能接受這種高標要求,也額外花了自己的時間強化基本知識,才讓他在指導過程有更多的熱情。這是我經歷過最高效協助新進成員成長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近期在輔導一家 B2B SaaS 公司,這個領域算是自己熟悉且擅長的,有很多的概念幾乎在每次的輔導與參與過程中都會提到,包含市場定位、定價、客戶服務、產品組合、銷售管理等議題。 這兩天剛好在 Youtube 上看到 Anu Hariharan 的這部影片,覺得很有共鳴,分享給大家。 影片中提到 B2B 新創應該留意的五件事: * 打磨產品:許多新創低估了擁有真正優良產品的重要性,並錯誤地將募資視為產品驗證。 * 訂價過低:大多數 B2B 新創在早期都存在訂價過低的問題,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值。 * 聚焦客群:市場新創公司應聚焦於特定的早期客戶群,而不是試圖服務所有 B2B 客戶。 * 銷售迴圈:創辦人應親自參與早期銷售,直到銷售流程變得重複且可預測,再考慮聘用銷售主管。 * 財務自足:公司應致力於實現「預設生存」,透過營收支持成長,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專注打磨產品 「許多新創公司通常認為募資是產品好或獲得認可的信號,這是大多數創辦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產品是 B2B 企業規模化與生存的基礎,

By gipi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當管理者將時間花在正確的地方,他所花的一分力氣將會帶來多倍的效益。例如招募、教育訓練、會議、制度建立等等。 很多資深工作者即便擔任了多年的管理者仍然不懂得拿捏「自己做」與「指導別人做」之間的分際,導致有很多明明該由部屬完成的工作還是握在他手上,而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也常常因為這樣的主管而出現瓶頸,這其實對團隊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管理者應該在哪些層面思考管理槓桿呢?除了培訓外,我認為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部分。 招募,找到對的人 招募到對的人是第一步,你找來的人應該要能節省團隊的工作時間,而不是加重你的工作量,如果你找了一個能力不到位、態度不正確的人,你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教他、管理他,在他工作出包時幫他收拾,當他鬧脾氣時花時間跟他溝通,當你手下有幾個這種人,你會疲於奔命。 在招募時,永遠要記得思考,這個人進來是能有效分擔部門與自己的工作量,還是反而給自己增加工作量。 一個專業能力中上水平的人,但態度負面愛抱怨,你需要花很多時間教育外,他還會影響團隊的氣氛;另一個則是專業能力一般,但態度積極認真有熱情,會主動share團隊工作,後者雖需花時間培訓,但相較於前者所花的管理時間,選後者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