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種原則,讓所有決策變得井然有序

4 種原則,讓所有決策變得井然有序

有人說,成年人一整天下來,得做出數千個決定,小到刷牙要先刷左邊還是右邊,這種一瞬間的判斷,以及出門要不要帶傘,中午要吃什麼這種日常生活中會遭遇到的問題,稍微大一點的可能是今天進公司要先做什麼事,這種具有計畫性的活動。

這些都是我們一整天下來要面臨的決策,有些已經進入直覺反應,有些則持續在困擾著我們。

像是中午吃什麼?碰到難搞的人時,到底要迴避還是正面迎擊?工作忙碌時要不要抽空學習?

什麼是原則?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到原則這樣的觀念,或許你會有點疑惑,覺得原則到底有什麼作用?為何可以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舉兩個例子或許大家會比較明白到底什麼是原則。

「你怎麼決定早餐吃什麼?」

以我來說,我其實可以接受每天早餐吃相同的東西,一週五天都沒問題,所以我的早餐很容易解決,我幾乎很少花時間在思考早餐到底要吃什麼。與我相反的,我太太是個早餐喜歡吃不同東西的人,如果昨天吃了包子,今天可能要吃抓餅,中午要吃水餃,早餐就千萬不要買湯包這種相似性的東西,所以在幫她買早餐時,我就盡可能順著這樣的邏輯思考。

因為我是個可以接受每天吃一樣,或者每天都不一樣的人,所以絕大多數是我來配合她。但多數時候,我則是固定吃同一間早餐店。

我吃早餐的習慣,每天吃一樣的東西,或者每天吃不同間我都可以,我太太吃早餐的習慣,這個禮拜每天都吃不一樣的,早午餐也盡可能不重複。

我面對「早餐吃什麼」這個決策時,我的決策邏輯很明確,我太太則相對複雜一些。

「早上進辦公室先做什麼?」

以我來說,我是一個工作提早安排的人,所以我很少是當天進辦公室才決定今天要做什麼,加上我也是一個會盡可能把上午時間保留給自己的人,而會議就盡可能安排在下午。所以如果有急事要找我,早上一般比較容易找到我,因為我一般在座位上,但若要占用我的時間開會,一般會被我回絕,因為我早上是不開會的。

提早安排工作,上午不開會,這是我安排時間的習慣,也是一種我看待時間的原則。

所謂的原則,可以是一種思維習慣,也可以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方法,還可以是你個人的核心價值觀

所以當我們說某個人「很有原則」時,一般是說他對人或對事,有他一套邏輯在,而且這個邏輯並不是隨心所欲,無跡可尋的。

原則能帶給我們什麼幫助

有一套既定的邏輯在,聽起來不錯,但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在此,我先跟大家分享我個人的經驗。我最早開始談論「原則」這個觀念,是源自於我曾寫過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主題是「你覺得管人很難,那是因為你缺乏了原則」。

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到帶人基本上就是處理人與人,以及人與事之間的關係,當我能將人的狀況與事的狀況做好歸類,那怎麼處理就變得容易了

關於人的狀況,我習慣上會有四種歸類:

  • 不知,不知道,沒有掌握資訊或知識,對現況的理解有限;
  • 不足,不足夠,時間或資源上不足以完成工作任務;
  • 不為,不作為,有能力,但心態上不願意配合,所以不願意採取行動;
  • 不能,沒能力,能力上無法做好手邊的工作。

所以當工作中一個人碰到問題時,我會優先確認他是屬於上面哪一種狀況來決定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不過我後來又發現,光看人的狀況還不夠,我必須把事的輕重緩急狀況也考慮進去。

所以當我將「人的狀況」與「事的優先緊急程度」放在一塊,我就產出了一個決策表。

當事情是「重要且緊急」,而處理的人正處於「不知」的狀態,那我就必須要立刻指揮或手把手指導他把事情解決。例如現在發生火災,但這個人不知道如何使用滅火器,這時沒有時間慢慢等他學,也來不及調派其他資源投入,最快的就是給他清楚的步驟,示範給他看,讓他可以盡快幫忙。

當事情是「重要且緊急」,而處理的人則是「不為」,那我一般還是會先了解他不願意投入的原因,很可能是情緒上卡住,又或者有其他原因。所以我會先試著引導他,如果引導後發現他是工作態度問題,那我會指正他的行為讓他知道這樣不對,若他還是無法修正,那我就會立即換人來處理。先引導,再指正,後換人,這就是我處理這種狀況的原則。

這就是我的待人處事原則,可以讓我解決 90% 以上的問題,也讓我在工作上不需會有太多的糾結。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原則是搭配我的性格與價值觀後梳理出來的,所以我在使用上不會有太多的糾結,完全能憑直覺做出決策,速度快,而且很少有副作用。

看似無跡可尋的待人處事議題,在我建立起這樣的原則後,問題就簡單了許多。而這只是眾多原則的其中一種,當你能建立起多種原則,你的生活就會變得有跡可循,知道自己為何做出某些決定,也知道自己在面對各種問題時,什麼樣的決策是適合自己的。

在建立個人原則時,你會需要經常思考自己的「為什麼」,找出會影響你判斷的因素,逐步找出自己做出決策時的思路,這樣你的原則才會愈來愈清晰。

4 種重要的原則

而在眾多原則中,我認為有 4 種重要的原則是該優先思考的。

財務的原則

我在前面的單元中反覆提到財務是每個人最該優先保障的項目,在財務上享有餘裕,很多事情都會簡單許多。

在財務上,我們該建立什麼樣的原則呢?

首先,財務餘裕原則,你得先思考自己短期與長期的財務狀況。盡可能讓自己擁有足夠的財務餘裕,包含財務預備金,以及每個月的可支配所得。財務預備金,讓你可以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時緊急調用,不會因此亂了方寸或者承受過大的壓力;可支配所得則是確保你每個月都會有額外的金錢可供利用。

其次,投資未來原則,將可支配所得部份配置一定比例在金融商品,另一部分則放在個人成長上。金融商品的複利效果是容易被理解的,而個人成長的部份則是一種倍數效應,穩定的金融商品不容易在幾年內實現翻倍的漲幅,但個人成長帶來的收入則可能翻倍。

而當收入增加,你投資穩健金融商品能帶來的複利效果則會更加顯著,未來在財務上的餘裕也會愈來愈大。

第三,需要優先原則,當你在進行消費時,永遠思考當下消費的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不論那個商品的金額是高或低,這是一種習慣,讓自己的腦袋可以保持在比較清醒的狀態。未來在面對每一次消費時,你就會自然地問自己「這東西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這種做法可以大幅減少你將錢花在不必要地方的機率。

需要優先原則不是省錢原則,而是優先將錢花在刀口上。

時間的原則

接著是時間的原則。時間在哪,成果就在哪,我想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真理,那在時間的運用上,我們應該重視哪些重要的原則呢?

時間有價原則,你一個小時可以產生多少價值呢?一小時賺 5,000 元是一種財務價值,陪小孩一小時則會產生情感價值,花一小時學習則是一種投資未來的價值,打電動一小時則會帶來娛樂價值,這些其實都是有價值的。你不見得得把每一分每一秒都花在賺錢上,但你得將時間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有些人覺得外送費用很貴,有些人則認為外送幫他省下了 30-40 分鐘的時間。如果今天我正在忙,省下的 30-40 分鐘可以讓我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那我會叫外送;但若今天我工作到了一個段落,想要喘口氣休息一下,那我會選擇自己出門買午餐,而不會選擇叫外送。

這無關乎懶不懶,而是一種時間運用上的原則,就算只是讓自己舒舒服服的休息,支付 30-50 元對我來說都是能被接受的。所以在這邊,你會看到時間原則與財務原則出現了交集,當你將時間投入在更有效益的事情上,可能會出現短期的財務支出,但你會明白自己是正在投資,還是單純在花錢

時間帳戶原則,為了避免自己長時間將過多的時間投入在同一件事情上,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項。在財務配置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有時間配置的概念。也就是有多少比例的時間配置在工作、生活、個人目標上,這個概念我習慣稱之為時間帳戶。

一個人一週有 168 小時,扣掉睡眠跟一些生活不可或缺的事項如吃飯、洗澡、刷牙、上廁所等事情後大約剩下 100 小時左右。

這 100 小時怎麼用,就決定你的生活怎麼過,有些人會將多數的時間配置在工作上,那生活與個人目標就被擠壓到。但若過多的投入在個人目標上,那其他兩個面向也會受到影響,最理想的,就是主動配置

以我為例,先前我會將約莫 50-55 小時的時間配置給工作,這確保我在工作上的產出與表現可以維持在一定的水平。然後保留 20-25 小時左右的時間給家庭生活,剩下的時間則分配給個人目標。不過在出社會的早期,我大約是保留 80 小時給工作,剩下的時間主要在個人目標,至於生活與個人休閒的比例微乎其微。

而近期,因為身體出了點狀況,所以我做出了更大的調整,將工作的時間逐步限制到 40-45 小時,而保留了更多的時間給生活,確保自己在時間運用上更有餘裕。

這意味著,時間帳戶的配比是會隨著時間而調整的,你要根據當下的需求進行配置,讓自己更清楚時間都花在哪邊

要事優先原則,在要事優先的單元中我們提到專注的重要性,而在時間原則中,我則會優先思考在配置時間時,哪些事情是我該優先放入行程,而哪些後放,甚至考慮不放的。

如我在要事優先單元中提到的,如果你是工作優先,那你在配置時間時一般會先把工作需要的時間配置好,接著才是家庭生活;但若你是家庭優先的人,那你一般會先思考家庭所需要的時間,讓工作來配合家庭。

當一件事的重要性顯著的高於另一件,你不只得調整時間帳戶的配比,你連在安排行程時,你都得調整先後順序。

人際的原則

人際問題經常會困擾著許多人,有些時候我們會太想親近那些我們難以攀比的人,有時則是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有時則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而在社群媒體年代,我們更經常受到社群上各種言語與互動的影響而變得患得患失,覺得他人是不是針對自己,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受歡迎。人際問題經常是導致生活不快樂的重要源頭。

而我自己在人際關係上,有幾個基本原則,讓我在面對人際關係時不容易陷入糾結中。

討好你該討好的人,這是我的第一個人際原則。我的時間、精力很有限,必須要放在重要的人身上。我的朋友圈很單純,所以我個人的社交活動也不多,這可以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放在家人跟自己身上。朋友是重要的,人脈關係也是重要的,熟識的朋友可以經常聯絡,關係不錯的朋友可以一兩個月碰一次面,弱連結的朋友可以透過社群媒體或各種大型的社交活動偶爾產生連結,但你不需要在每個人身上花大量的時間,也不需要在意每個人的看法。

舉個例子來說,在工作中我並不會希望成為一個人人喜歡的人,因為我會把關鍵放在把事情做好,讓自己跟團隊的投入都是有回報的。有時我態度會比較硬,那些被我要求或逼迫的人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討厭我,但不會影響我做一件事的態度。我會盡力協助他們把事情完成,但不代表我會包容他們的不配合與消極的態度。

再舉個例子,因為我寫文章時會有比較多的主觀意識在,所以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但我不會因為有人不喜歡而改寫,也不會因為別人批評而選擇收回自己說過的話。如果我說的話讓一個人感到討厭,那可能是因為兩個人的價值觀有很大落差,我們註定很難成為朋友,那我為什麼要去討好他呢?

有些人會避免自己成為他人眼中的討厭鬼,但我很清楚,當你試圖討好每個人,你將會痛苦萬分。

無功不受祿原則,在人際互動上,我一直都是一個不喜歡欠人情的人,如果我需要別人的幫忙,我會更傾向付錢給對方,而不是讓對方無償幫我。如果對方要給我好處,我也要先確認我幫對方做了些什麼,當確認過我做的事的價值,我才會拿的心安理得。

舉個例子,有很多出版社會寄書給我,希望我能寫推薦序或幫忙寫網路推薦文,如果我請對方把書寄給我,一般代表我會幫忙寫推薦文,否則我會婉拒對方的贈書,這就是因為我不想欠對方。我拿了書,等於從對方那邊拿到了好處,即便我不想要,我內心還是過意不去。

欠了人情,就得想辦法還,但如果當初的人情並不是你想要的,你卻還要為這種事花時間,那豈不是糟蹋了自己的時間嗎?所以最理想的做法是從一開始就不要欠下這筆人情債。

施比受有福原則,我雖然是個無功不受祿的人,但同時我也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因為我覺得施比受有福。當別人因為我的協助而受惠,因為我的建議而找到方向時,我會覺得自己做了件很有意義的事。

在網路上寫文章,在論壇中回答問題,幫很多陌生人做履歷健診,創辦學院後無數次的「院長相談室」交談。這些都會花不少時間,但在我給自己做好時間配置後,我依然願意做。做這些看似無償,但回報的很可能是他人真誠的感謝,或者在許多年之後產生的新合作機會。

相較於從別人那邊拿到好處,我更傾向於把好處提供給那些需要的人。

情緒的原則

最後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關於情緒,這也是我認為上述三項原則能有效發揮效益的關鍵。

選擇被討厭,那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你能承擔他人對你的負面情緒嗎?

選擇把時間留給家人,那你能接受工作中失去某個好機會嗎?

在做出選擇時,如果你很容易因為選擇而產生負面情緒,那可能的原因有兩種:

第一,這個原則不適合你,你正在勉強自己去套用別人的原則

就像我在這的單元提到的諸多觀點,這些也都是我的原則,你聽了可能會覺得有道理,但這畢竟不是你的原則。你必須要自己實踐看看,看看哪些地方卡住了,哪些地方還要調整,一步步調整到你的個性、價值觀能接受的狀態。

第二,你正在改變,適應過程本來就會帶來不舒服

當我們在嘗試新做法,過程本來就會有些衝擊發生。過去你不曾拒絕他人的請託,現在開始要學習拒絕,而當你真的做了,你肯定會感到有點焦慮,擔心別人會討厭你,所以也會擔心自己做錯決定。

如果做法是對的,那剩下的就是自我情緒的調整了。而在情緒的面向上,我一樣有幾個常見的原則在。

不為無法改變的事煩惱,如果一件事情已經發生,而且不可逆,那我就會在短暫的沮喪後開始思考接下來的對策,而不會讓自己糾結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上。例如,當我被交通警察開了罰單,我很少會去抱怨自己為何剛剛這麼不小心,因為我認為已經成為事實的事,怎麼樣都回不去,那幾千塊的罰單已經是一種教訓,我就沒必要給自己再增加負擔了。

又或者是我身體檢查出了狀況,需要動手術,有人問我為何對這件事看那麼開,我的回答也是一樣的,在結果出來前我會擔心,但結果出來後我就是接受現況,思考接下來如何治療,以及如何讓自己的身體好轉。

不為可輕易解決的事擔憂,有時我們會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擔憂,例如今天出門沒帶傘,等等下雨怎麼辦?我的回答很直接,那就去買一支傘,300 塊能解決的問題為何需要擔憂一整天呢?又比如工作註定要 delay 了怎麼辦?我的回答是盡你的努力,但提前告知主管,你可能會被罵一頓,也可能會獲得諒解,總之,你的情緒懸在那邊不會更好,解決的方法就是盡快排除可能的風險。

釐清情緒源頭,我有個很特別的習慣,那就是在每一次出現比較大的情緒反應時,我會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例如當我拒絕了某個合作邀請後,我發現自己的情緒輕鬆很多,這是過去其他合作洽談過程中不會發生的。我就會想了解這種情緒背後的成因,我可能會發現自己對那種來自「前輩的請託」很沒轍,因為一來不好意思拒絕,但若要合作又很難找到合作機會。所以來自前輩的合作詢問有時會讓我陷入兩難。

然後我又進一步問自己:「為何拒絕其他人我不會有類似的情緒?」

我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是因為在人際原則的「無功不受祿」這一項,當過往前輩有提供我很多的指導,或者曾經協助過我,我會覺得自己有欠他東西,但我又不想因為自己欠他而逼自己承諾一個不該發生的商業合作。所以我在過程中會有焦慮感,但想通拒絕後反而感到很輕鬆。

這就是一種情緒源頭的盤點,也是我過去這些年的習慣,這做法讓我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原則,是一種思維習慣,一種待人處事的方法,也是你個人的核心價值觀。透過釐清個人原則,讓自己做起每件事來都有跡可循,不會經常陷入糾結。本篇的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近期在輔導一家 B2B SaaS 公司,這個領域算是自己熟悉且擅長的,有很多的概念幾乎在每次的輔導與參與過程中都會提到,包含市場定位、定價、客戶服務、產品組合、銷售管理等議題。 這兩天剛好在 Youtube 上看到 Anu Hariharan 的這部影片,覺得很有共鳴,分享給大家。 影片中提到 B2B 新創應該留意的五件事: * 打磨產品:許多新創低估了擁有真正優良產品的重要性,並錯誤地將募資視為產品驗證。 * 訂價過低:大多數 B2B 新創在早期都存在訂價過低的問題,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值。 * 聚焦客群:市場新創公司應聚焦於特定的早期客戶群,而不是試圖服務所有 B2B 客戶。 * 銷售迴圈:創辦人應親自參與早期銷售,直到銷售流程變得重複且可預測,再考慮聘用銷售主管。 * 財務自足:公司應致力於實現「預設生存」,透過營收支持成長,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專注打磨產品 「許多新創公司通常認為募資是產品好或獲得認可的信號,這是大多數創辦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產品是 B2B 企業規模化與生存的基礎,

By gipi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當管理者將時間花在正確的地方,他所花的一分力氣將會帶來多倍的效益。例如招募、教育訓練、會議、制度建立等等。 很多資深工作者即便擔任了多年的管理者仍然不懂得拿捏「自己做」與「指導別人做」之間的分際,導致有很多明明該由部屬完成的工作還是握在他手上,而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也常常因為這樣的主管而出現瓶頸,這其實對團隊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管理者應該在哪些層面思考管理槓桿呢?除了培訓外,我認為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部分。 招募,找到對的人 招募到對的人是第一步,你找來的人應該要能節省團隊的工作時間,而不是加重你的工作量,如果你找了一個能力不到位、態度不正確的人,你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教他、管理他,在他工作出包時幫他收拾,當他鬧脾氣時花時間跟他溝通,當你手下有幾個這種人,你會疲於奔命。 在招募時,永遠要記得思考,這個人進來是能有效分擔部門與自己的工作量,還是反而給自己增加工作量。 一個專業能力中上水平的人,但態度負面愛抱怨,你需要花很多時間教育外,他還會影響團隊的氣氛;另一個則是專業能力一般,但態度積極認真有熱情,會主動share團隊工作,後者雖需花時間培訓,但相較於前者所花的管理時間,選後者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