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邀功,鞏固績效,讓自己被看見

還記得在 2008 年的時候,我在技術長的辦公室跟他報告一些專案的狀況,那時我還是一個小小的技術 leader,我如實的報告了目前專案的狀況,也匯報了一些現在專案的問題,並且針對這些問題做了蠻多的檢討。
我報告到一半時,技術長感嘆地說:「你們明明做得很不錯,結果從你口中講出來卻是滿滿的『檢討』。業務單位做 60 分可以講到 80 分,你們就算做了 90 分,說出來也只有 70 分。」
我一時沒理解他話中的意思,我回覆他:「我們確實沒有做得那麼好,還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
他說:「工作中所有的事情都有改善空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們做得不好。你們搞技術的必須要學會 sales talk,要懂得銷售自己的價值,要懂得包裝,要學會邀功,否則你們是上不了戰場的,多數的功勞與機會都會被業務單位拿走,別人吃肉,你們只能喝湯。」
我問他:「那我要怎麼說才對?」
他告訴我:「做得好的地方要主動講,多說說好消息,不要總是等人問,因為多數人都是在出事時才會找你們,你們不主動講,大概只有研發的主管知道你們幹了什麼。要學習從商業價值的角度來陳述你們做出的貢獻,學習行銷自己,而不是只懂得用技術語言,那些別人聽不懂。」
在那次的對話中,帶給我很大的啟發。
學習邀功。對過去的我來說,邀功有點像在自誇,但技術長的想法讓我感到豁然開朗。他認為所謂的邀功,是將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如實的傳達出來,這才能讓團隊享受到應得的榮耀。
試想,當你帶領著產品團隊,兢兢業業地交付了所有的專案,讓業務跟行銷團隊有可靠且穩定的產品可以推廣,也大幅改善了產品的品質,減少了 bug,提升了效能。但你沒說,因此所有人只會覺得最近都沒出事,很正常。
不過那陣子可能剛好發生了一次比較重大的事件,可能是產品出 bug 了,或者是專案延誤了,因此你被要求寫檢討報告,而且每週都要到管理會議上匯報最新的狀況。你跟團隊明明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但大家卻只記得你們最近出的大包。
本來我就是默默做,幫很多部門搞定了很多問題,也花了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投入在工作中,團隊也配合我這種刻苦耐勞的工作模式經常加班。但我們團隊獲得的機會卻沒有比其他人更多,我應該學習如何讓大家看見我們做的事,以及讓大家知道我們團隊的專業性跟能力。
在那之後的 10 多年,我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讓團隊跟自己被看見,不過邀功也是有技巧的,要讓別人有感,否則就像自吹自擂,只會淪為別人笑柄。這個單元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邀功的技巧吧。
有感的功勞
什麼樣的功勞才值得我們花心思邀功呢?日常的工作做好是必然的,可以拿來邀功嗎?出包後把問題解決,這能邀功嗎?協助其他部門把事情解決,這也只是跨部門合作的份內事情,拿來邀功適合嗎?
我的觀點是,只要一件事是讓人「有感的」,那就值得拿來邀功。所謂有感的,大多與老闆在意的事有關:
- 對 KPI 有實質貢獻。你可能改善了某個工作流程,讓工作產出變穩定,或者服務品質變好了;也可能是提出了一個產品構想,讓業績成長更順利了;還可能是引入了一個新工具,讓團隊協作效率提升了。總之,你應該經常關注自己的工作到底幫哪些 KPI 起到正面的影響,即便那些 KPI 並不歸你都沒關係。你得讓大家知道,你對這個 KPI 的成長有具體貢獻。
舉個例子來說,客服案件數量可能不是我的 KPI,但因為我改善了產品的品質,我可以收集客服案件中與產品 bug 有關的數量及比例。然後比較前後期的數量跟比例變化。然後說我們每個月減少了多少件因產品問題的客服案件,也讓產品問題的案件比例減少了多少百分比。
- 過去一直做不好,現在有所改善。例如果去產品品質不好,每個月都有 60 個 bugs,而最近三個月降到每個月 30 個,雖然還是很多,但算下來已經改善了一半。你不用誇大功勞,但可以給一張趨勢圖,然後說一下最近幾個月做了什麼,所以品質有明顯的改善。
- 亂中有序,風險控制得宜。你可能接手了一個很有問題的案子,狀況可能很多,但案子基本還在可控範圍,只是經常得救火。在這樣的狀況下,多數人其實不敢開口邀功,畢竟事情還沒搞定。但其實你完全有本錢可以邀功,因為在你接手之前可能亂七八糟,但你接手後對狀況的掌握度很高,也掌握了可能的風險,並能提前處理。讓專案從兵荒馬亂到亂中有序,這其實也是一種可以邀功的地方。
除了上述三種狀況外,任何因為有你的介入,而變得比原先更好的事情,其實都可以拿來邀功。
邀功的場合
不過呢,雖然我們要學習邀功,但也不能不看場合,或者過於直白的做這件事。那到底什麼場合才是合適的邀功場合呢?我建議在以下幾種狀況下是最恰當的。
定期的會議上
第一個適合邀功的場合是在定期的會議上,這種會議的發生頻率蠻高的,或許每週會有一次,等於是你會有很多機會可以展現你的工作成績。但請務必記得,在定期會議上邀功,最適合的是在報告中凸顯你做了什麼,而不是口頭上直接提出跟報告無關的內容。
你可以在報告中凸顯某個 KPI 的趨勢表現,讓老闆知道你最近三週成功找到與市場溝通的方法,將行銷轉換率從原先的 1% 穩定提升到 3% 以上。當你將這樣的數字攤出來,別人感覺不出來你在邀功,但你的老闆會知道你跟你的團隊做出了什麼貢獻。
這就是一種聰明的邀功方式。
達成特定里程碑的進度匯報時
第二種場景,則是在達成特定成果時,自己主動匯報進度時提及。例如最近部門解決了產品一個兩年的老問題。你可以特別寫一郵件給主管報告這件事。因為主管不見得很清楚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所以你可以做一些前情提要,而提要的內容可以多放在效益的層面上描述。
例如過去造成多少財務損失,或者衍生多少成本,然後過去處理了多久始終無法根除。讓主管比較容易有個 before / after 的差異感。他心裡也會給你記上一個功勞。
特定里程碑也包含了各類型專案推進到一定狀態時,例如訂單簽下來,客戶同意結案,或者開發工作完成進入測試,這些時間點,都是你可以主動將成果同步給主管的時間。
一對一面談的時刻
跟主管一對一的場合很多,你可以是私下找他討論事情,也可能是定期的一對一,或者談績效時,這都是很合適的時機點。我會建議你善用每一次的一對一,不要什麼都沒準備就去,而是稍微整理一下近期工作中有哪些亮點,藉著一對一跟主管匯報,順便邀邀功。
邀功的時機點很多很多,只怕你不邀功,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機會邀功啊。
邀功的禁忌
邀功很重要,但過往我也親眼看過幾次邀功翻車的案例,所以在這邊,我也要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邀功的禁忌。
曾有一次,有個業務主管在公司的管理會議上直接說出「OOO 案子是在他團隊的努力跟折衝下順利拿下來的」。結果現場的產品主管心裡不舒服了,他直接回嗆說「如果不是你們一開始亂承諾客戶,會搞到最後一堆人要進去救火嗎?你怎麼好意思說是你們團隊努力才搞定的?」
這個業務主管不只沒有成功在老闆面前爭取到功勞,反而自己暴露了一個老闆本來不知道的問題,最後的結果是被老闆修理了一頓,而一開始搞砸的那個業務也被連帶處分了。
這個案例中,這位業務主管其實犯了一個很嚴重的禁忌。
禁忌一,不拿不屬於自己的功勞。
很多人以為所謂的邀功是搶功勞,這完全是個錯誤,你要拿到的是屬於自己的功勞,而不是把別人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如果一件事是很多人一起搞定的,那你就不要說是你搞定的。你可以說你做了些什麼,但不要把所有功勞當成自己的。
這也是面試時很多人會犯的錯誤,明明自己是專案成員之一,卻要說自己「帶領團隊」成員完成任務。這種試圖搶別人功勞的做法,是職場的一大禁忌,因為這涉及誠信問題。
禁忌二,不要操弄資訊不對稱
在公司內,很多任務其實都是跨部門協作才能完成的,但總會有些人喜歡美化自己部門做的事,說其他部門配合度如何差,自己團隊的配合度又多高,承擔了很多非份內的工作之類的。而且這些話他從來不在其他人也在的場合說,永遠都是私下跟主管說。
這類人心裡打的如意算盤是,主管可能不會去求證這件事,當彼此的資訊不對稱時,他就能從中獲得好處。
這種人翻船的時刻會是何時呢?第一種狀況,主管是個會多聽聽其他人說法的人,第二種狀況,其他部門主管也不是省油的燈,你做的事他們也會做,主管兩相比對之下就知道誰在胡扯了。
操弄資訊不對稱不僅不會讓你獲得老闆賞識,反而很容易打壞主管對你的信任感。
禁忌三,不要誇大成果與過程
曾有個部門因為產品出了問題,花了兩個禮拜才把問題解決。在主管會議上該部門主管在報告時提到「我們團隊幾個人在公司待了三天沒回家,只為了把問題解決」。我當時想說真的辛苦了,但坐在我旁邊的同事悄悄跟我說:「別聽他胡扯了,他們就是昨天待比較晚一點,當我們部門沒加班看不見嗎?」
我那時心想:「何必呢?」
老闆當下還非常激賞,想要獎勵該部門幾位辛苦的工程師。
後來應該是有人看不下去,直接去跟老闆舉報,事後老闆不只沒有獎勵跟表揚,還冷凍那位主管好一陣子,而該部門的幾位工程師,也從本來的「勞苦功高」變成「對工作不上心」。因為老闆認為,如果他們早點用心處理,或許問題早一個禮拜就解決了。
功勞本來就有小有大,沒必要老是用誇大的形式來獲取超出自身貢獻的功勞。這是一種欺騙,是一種職業操守的問題。
如果你是一個有職業操守的人,你通常不會踩到上述幾個禁忌,我相信大家都是聰明人,懂得拿捏這個份際。
結語
邀功也好,討拍也罷,我們的目的只是讓另一個人知道我們到底做了哪些事,對公司、對部門帶來哪些效益,讓自己的貢獻被看見。學習邀功,你的成果才不會被埋沒,尤其是後勤部門與幕僚部門更是如此。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