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組織發展的兩種趨勢

未來組織發展的兩種趨勢

昨天早上在台北跟 Happy 聊天,其中我們也聊到未來企業發展跟管理的可能趨勢,以下兩點的內容我覺得交流的很愉快,也跟大家分享。

反組織規模化

過去幾十年,擴大規模往往是企業步入成長期後,最重要的發展策略,可以說沒有之一。

擴大規模為什麼有效?

因為當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跟產品都經過市場驗證,進入成長期的企業,不論是自身策略的期待,或者是資本市場的要求,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成長」。不論是營收成長或者客戶數成長,都將是企業最重要的指標。

而成長的公式:

營業額 = 訂單數 X 客單價 = (流量 X 轉化率) X (商品數 X 平均商品單價)

然後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的企業,最常見的成長方式就是複製既有的模式。簡單的說,如果開發 10 家客戶,需要 3 個業務,現在要開發 50 家,那就請 15 個業務,而為了讓 15 個業務有效開發,那也需要 5 倍的商機數,這等同於要擴增通路或透過廣告投放等各種手法,想辦法拿到 5 倍商機。

同樣的狀況,在生產單位與交付單位也雷同,為了供應 5 倍訂單的產品,那就要多拉 4 條生產線,或者多蓋 4 座工廠,請多 4 倍的人。

這種人力與生產力一比一交換的概念,就是所謂的複製。

但其實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大家早就發現這種複製根本不是一比一交換,更常發生的狀況是 1:0.9、1:0.8,有著邊際效益遞減的狀況存在。

原因無他,就是溝通的效率會降低,管理的成本則會隨著規模長大而愈來愈高,放愈大問題愈顯著,利潤也會愈來愈薄

工業時代,企業經營很喜歡用 headcount 這個詞,意味著增加人就會增加生產力,因為生產線是通過標準作業流程做管理,工作是高度重複性,一比一的交換是很有可能的

資訊時代,工作的多元性愈來愈高,以軟體工作來說,大家都知道一個好的工程師的生產力,很可能是一般工程師的 10 倍甚至更多。這代表 headcount 其實已經不容易被當成一個衡量總體生產力的要素,更重要的是素質與團隊合作能力

人工智慧時代,高度重複性,可以透過人力成長直接等比換生產力的工作,將被自動化機器人大量取代,企業生產力的翻倍,不需要仰賴員工數的翻倍。而具備創意型的工作,AI 還可能處理的比多數人更快更正確,企業要提升生產力,也不必然要招聘更多員工。

所以我們討論後認為,未來還是會有超大型企業,但企業看待規模化的態度會有蠻大的改變,甚至會逐步做人事精簡,讓自己從「人力兌換生產力」的巢臼中跳脫。

企業成長過程,重要的不是 R&R,而是 ownership

因為近期我都在跟成長期企業聊,所以我也跟 Happy 請教了類似問題:「成長期的企業,CXO 的 one-down 要怎麼培養?」

Happy 提出了一個很精闢的想法,他說:「重點不是 R&R,而是敢去碰灰色地帶,目的是解決問題,達成任務的 ownership。

這一點,我萬分同意,不是說 R&R 不重要,畢竟今天如果要能做到有效分工,並未每個人設定合理的目標跟考核指標,我們還是要明訂每個部門與每個人的權責。不然在用人時,打考核時,都沒辦法有個相對客觀的依據。

我提到:「組織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達成企業目標,分工的目的也是,定義 R&R 也是,不應該反過來了。」

當主管們發現 R&R 阻礙了他解決問題時,他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才是關鍵。

他可以堅持 R&R,但不解決問題,也可以遵守 R&R,但盡力協調把問題解決,甚至可以不管 R&R,優先解決問題。

我們交流時的想法是,組織發展過程,本來就很難每件事都被清楚定義,R&R 更不可能定義的鉅細靡遺,肯定有很多沒被清楚定義的灰色地帶,而主管在遭遇這些灰色地帶時,本來就應該去解決它,而非堅持 R&R。

待問題被解決,回過頭來討論這個灰色地帶未來歸誰,又或者該如何處理,這才是一個管理者必須要有個 ownership。

在收斂這個話題時,我提到,不論是 R&R 或者主管對自己 ownership 的想法,其實更接近梯形,部門與部門間,主管與主管間都有一些 overlap。

不要怕踩線,把解決問題放在 R&R 之前,多多培養自己看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廣度,你會變成企業更看重的人才。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近期在輔導一家 B2B SaaS 公司,這個領域算是自己熟悉且擅長的,有很多的概念幾乎在每次的輔導與參與過程中都會提到,包含市場定位、定價、客戶服務、產品組合、銷售管理等議題。 這兩天剛好在 Youtube 上看到 Anu Hariharan 的這部影片,覺得很有共鳴,分享給大家。 影片中提到 B2B 新創應該留意的五件事: * 打磨產品:許多新創低估了擁有真正優良產品的重要性,並錯誤地將募資視為產品驗證。 * 訂價過低:大多數 B2B 新創在早期都存在訂價過低的問題,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值。 * 聚焦客群:市場新創公司應聚焦於特定的早期客戶群,而不是試圖服務所有 B2B 客戶。 * 銷售迴圈:創辦人應親自參與早期銷售,直到銷售流程變得重複且可預測,再考慮聘用銷售主管。 * 財務自足:公司應致力於實現「預設生存」,透過營收支持成長,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專注打磨產品 「許多新創公司通常認為募資是產品好或獲得認可的信號,這是大多數創辦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產品是 B2B 企業規模化與生存的基礎,

By gipi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當管理者將時間花在正確的地方,他所花的一分力氣將會帶來多倍的效益。例如招募、教育訓練、會議、制度建立等等。 很多資深工作者即便擔任了多年的管理者仍然不懂得拿捏「自己做」與「指導別人做」之間的分際,導致有很多明明該由部屬完成的工作還是握在他手上,而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也常常因為這樣的主管而出現瓶頸,這其實對團隊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管理者應該在哪些層面思考管理槓桿呢?除了培訓外,我認為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部分。 招募,找到對的人 招募到對的人是第一步,你找來的人應該要能節省團隊的工作時間,而不是加重你的工作量,如果你找了一個能力不到位、態度不正確的人,你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教他、管理他,在他工作出包時幫他收拾,當他鬧脾氣時花時間跟他溝通,當你手下有幾個這種人,你會疲於奔命。 在招募時,永遠要記得思考,這個人進來是能有效分擔部門與自己的工作量,還是反而給自己增加工作量。 一個專業能力中上水平的人,但態度負面愛抱怨,你需要花很多時間教育外,他還會影響團隊的氣氛;另一個則是專業能力一般,但態度積極認真有熱情,會主動share團隊工作,後者雖需花時間培訓,但相較於前者所花的管理時間,選後者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