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組織發展的兩種趨勢

未來組織發展的兩種趨勢

昨天早上在台北跟 Happy 聊天,其中我們也聊到未來企業發展跟管理的可能趨勢,以下兩點的內容我覺得交流的很愉快,也跟大家分享。

反組織規模化

過去幾十年,擴大規模往往是企業步入成長期後,最重要的發展策略,可以說沒有之一。

擴大規模為什麼有效?

因為當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跟產品都經過市場驗證,進入成長期的企業,不論是自身策略的期待,或者是資本市場的要求,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成長」。不論是營收成長或者客戶數成長,都將是企業最重要的指標。

而成長的公式:

營業額 = 訂單數 X 客單價 = (流量 X 轉化率) X (商品數 X 平均商品單價)

然後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的企業,最常見的成長方式就是複製既有的模式。簡單的說,如果開發 10 家客戶,需要 3 個業務,現在要開發 50 家,那就請 15 個業務,而為了讓 15 個業務有效開發,那也需要 5 倍的商機數,這等同於要擴增通路或透過廣告投放等各種手法,想辦法拿到 5 倍商機。

同樣的狀況,在生產單位與交付單位也雷同,為了供應 5 倍訂單的產品,那就要多拉 4 條生產線,或者多蓋 4 座工廠,請多 4 倍的人。

這種人力與生產力一比一交換的概念,就是所謂的複製。

但其實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大家早就發現這種複製根本不是一比一交換,更常發生的狀況是 1:0.9、1:0.8,有著邊際效益遞減的狀況存在。

原因無他,就是溝通的效率會降低,管理的成本則會隨著規模長大而愈來愈高,放愈大問題愈顯著,利潤也會愈來愈薄

工業時代,企業經營很喜歡用 headcount 這個詞,意味著增加人就會增加生產力,因為生產線是通過標準作業流程做管理,工作是高度重複性,一比一的交換是很有可能的

資訊時代,工作的多元性愈來愈高,以軟體工作來說,大家都知道一個好的工程師的生產力,很可能是一般工程師的 10 倍甚至更多。這代表 headcount 其實已經不容易被當成一個衡量總體生產力的要素,更重要的是素質與團隊合作能力

人工智慧時代,高度重複性,可以透過人力成長直接等比換生產力的工作,將被自動化機器人大量取代,企業生產力的翻倍,不需要仰賴員工數的翻倍。而具備創意型的工作,AI 還可能處理的比多數人更快更正確,企業要提升生產力,也不必然要招聘更多員工。

所以我們討論後認為,未來還是會有超大型企業,但企業看待規模化的態度會有蠻大的改變,甚至會逐步做人事精簡,讓自己從「人力兌換生產力」的巢臼中跳脫。

企業成長過程,重要的不是 R&R,而是 ownership

因為近期我都在跟成長期企業聊,所以我也跟 Happy 請教了類似問題:「成長期的企業,CXO 的 one-down 要怎麼培養?」

Happy 提出了一個很精闢的想法,他說:「重點不是 R&R,而是敢去碰灰色地帶,目的是解決問題,達成任務的 ownership。

這一點,我萬分同意,不是說 R&R 不重要,畢竟今天如果要能做到有效分工,並未每個人設定合理的目標跟考核指標,我們還是要明訂每個部門與每個人的權責。不然在用人時,打考核時,都沒辦法有個相對客觀的依據。

我提到:「組織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達成企業目標,分工的目的也是,定義 R&R 也是,不應該反過來了。」

當主管們發現 R&R 阻礙了他解決問題時,他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才是關鍵。

他可以堅持 R&R,但不解決問題,也可以遵守 R&R,但盡力協調把問題解決,甚至可以不管 R&R,優先解決問題。

我們交流時的想法是,組織發展過程,本來就很難每件事都被清楚定義,R&R 更不可能定義的鉅細靡遺,肯定有很多沒被清楚定義的灰色地帶,而主管在遭遇這些灰色地帶時,本來就應該去解決它,而非堅持 R&R。

待問題被解決,回過頭來討論這個灰色地帶未來歸誰,又或者該如何處理,這才是一個管理者必須要有個 ownership。

在收斂這個話題時,我提到,不論是 R&R 或者主管對自己 ownership 的想法,其實更接近梯形,部門與部門間,主管與主管間都有一些 overlap。

不要怕踩線,把解決問題放在 R&R 之前,多多培養自己看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廣度,你會變成企業更看重的人才。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現在武俠漫畫的系統中都會內建 AI 功能,昨天在看《天魔玩家》。主角可以身上的系統會隨時提供他故事劇情推進的選項,而在戰鬥選項中有一個進階的選擇,是讓 AI 代替他戰鬥。 而 AI 的戰鬥能力比主角更強,因為用各種招數的成功率都比主角高,連招也接得很順,甚至經常都是以輾壓對手的方式取得勝利。以弱勝強的狀況也經常發生,久而久之,主角愈來愈仰賴 AI。每次只要覺得打不贏,就想叫 AI 出來打。 殊不知,這個 AI 是有意識地,他總是以廢物來稱呼主角,並告訴他,他太過仰賴系統,太過仰賴 AI,這並不是好事。他只是一個看起來戰鬥力高的廢物,碰到基礎比自己好的人很容易就輸了,碰到比自己強的人更不用說,根本不敢自己應戰,只能託管給 AI。 剛開始主角並不覺得這有什麼,有系統這麼好用的東西幹嘛不用,只要戰鬥力可以提升就好,基礎的內力跟體力有那麼重要嗎?然後託管給 AI 就能贏,這也是我能力的一部分,為什麼不用呢? 直到一次出任務,

By gipi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在 2015 年,我剛空降到新公司,當時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了解公司跟部門當下的狀況,也跟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們聊過了一輪。 我跟團隊說,我們需要協助業務團隊解決他們的問題,我要 PM 去參加業務部門的週會,並且準備報告去跟業務主管們同步狀況。 PM 告訴我:「這好像不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我還跟團隊說,現在整個公司的研發流程或系統非常混亂,我要從你們之中調派人選去導入合適的工具跟建立流程,解決現在我們遭遇的問題。 團隊成員問我:「我們可以自己做這件事嗎?不需要公司更高層的主管決定嗎?這責任應該在高層。」 我的說法是:「等待不會帶來好結果,過去你們已經等待夠久了,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所以我們先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 上述兩件事,後來得到的結果都是好的,即便過程中有遭遇了一些阻礙,但都能被一一克服。 而在當時我又看到公司的產品沒有人專責開發與維護,尤其是關於用戶使用體驗的部分更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那時我跟業務部門主管提到說要挪動一部份資源去改善產品,他雖然認為有必要性,但他也告訴我:「我覺得這應該是客服部門要想的問題。」 我告訴他:「現在產品的體驗已經影響到業務銷

By gipi
我人生的四氣

我人生的四氣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的職涯尚稱順遂,雖然挫折不少,但貴人更多,雖然挑戰很多,但我也大多一一克服。即便在 2022 年生了一場病,但幸運的是發生的早,動了手術後倒也沒有明顯的大礙。 我的人生走到現在,稱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一步步走來,我還算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也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我心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 本篇文章是我在 2022 年時在學院開的一門課,我在課程的發刊詞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剛好」的運氣 有些人喜歡用「倖存者偏差」來形容那些職場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成功了,而不是他們做對了什麼。 我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所以我完全不否認自己的經驗帶有運氣成份,因為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對的人,如果不是我盯著的機會剛好出現,如果不是那個當下我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我年紀更輕體力更好,如果不是我過去剛好有過類似經驗,很多事都輪不到我。 這些「如果...剛好」是運氣,可算起來也是一種個人的累積。 26 歲時,我成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產品開發單位主管並兼任技術架構師,靠的是我前面三年的努力,如果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產品,也沒有站到一線去處理客戶

By gipi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過去幾年不論是顧問案,或者授課過程,在講授營收成長或利潤提升的過程,總會跟大家聊到關於產品訂價的議題。 因為產品的價格,基本決定了好幾件事: 1. 客群,100 元的餐點跟 400 元的餐點,滿足的需求不同。 2. 銷售通路與銷售策略,客群不同,銷售的方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100 元的便當可以開便當店,甚至透過餐車銷售。但 400 元的餐點,你可能得開一間餐廳。 3. 利潤,能拉高價格應該沒人想賣低,如果拉高價格的同時又不會減少銷量,那何樂而不為。但許多經營者腦袋裡擔心的問題經常是「賣太貴沒人買怎麼辦?」。 4. 營運方式,為了賣更高的價位,通常需要思考這種「溢價」的價值到底從何而來,也就是我們憑什麼賣更貴?通常是因為品牌、稀缺性、獨特性、服務、體驗等為產品附加了價值,讓客戶心甘情願花更多錢。但為了創造額外價值,公司也需要去調整營運方式。 新產品的訂價很重要,既有產品的價格調整也一樣是一門學問。很多時候公司賺不到錢,或者賺得很辛苦,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