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式開發(vide coding)時代來臨,軟體架構重要性與日俱增

直覺式開發(vide coding)時代來臨,軟體架構重要性與日俱增

最近兩個月,同溫層中興起一陣直覺式開發(vibe coding)的風潮,鼓勵大家用自然語言進行軟體開發。短時間內我就看到許多非技術背景的朋友們紛紛跳下來嘗試,也有些人真的做出一些有趣的東西。

我認為這種讓沒有技術基礎的人,也能開發軟體的概念,其實跟早些年 Windows 95 的圖形化介面,讓不懂得命令列(command line)的人也能使用電腦是相似的概念。

這是資訊科技進步的必然。再往下一階段,腦機介面的突破,還會進一步讓那些語言表達能力沒那麼好的人,也能透過腦袋中的想像來跟電腦互動,讓電腦幫忙完成程式開發。這很可能是下一波人機介面的革命。

但在這種革命發生的早期,許多的配套工具還未完善,但已經開始有大量的人投入使用。這些人寫出了一大堆無法維護,甚至無人能清楚解釋,但又運作正常的程式碼,這等同於創造了大量的技術債務。所以也有另一派人在討論,vibe coding 產出大量難以維護的程式碼,未來維護這套軟體的人將會身受其害。

從前寫程式的進入門檻較高,所以寫出來的程式再怎麼糟糕可能都還有人知道怎麼維護,所以 junior engineer 可能會寫出一些爛 code,但數量不多,且還能維護。

但現在進入門檻幾乎消失,重點是大家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寫的 code 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更不用說要維護了。加上這些 code 其實也不大需要動腦筋,所以大家都放心的產生一大堆無法維護的程式碼。

人人都能輕易入門,這件事很棒,但輕易入門的代價則是大家會瘋狂寫出一大堆難以維護的程式碼。以前技術債的堆疊速度假設是 1,現在有可能變成 10,本來要花上 10 年才能堆出的技術債,現在可能只需要一年。

如果中間創造的價值也有 10 倍,那企業主也能心甘情願承受,可一般沒有那麼好的事情。

以砌牆為例,砌一面牆時,我們需要先明確幾件事:

  • 這面牆的目的是什麼?(防風、防盜、裝飾?)
  • 成品標準?(高度、寬度、承重力、外觀平整度)
  • 牆體結構要怎麼設計?(直線、弧形、厚度、留孔洞?)
  • 地基需不需要加強?(承載力?濕地 or 乾地?)

如果砌這面牆時,我們需要與他人協作,那我們還要進一步確認幾件事:

  • 砌磚的方式要統一(橫砌、交錯砌)
  • 磚與磚的間隙寬度、砂漿比例
  • 每一層磚的水平與垂直校正方式
  • 誰負責打地基?誰負責砌磚?誰負責監工?
  • 若有多人同時砌牆,接縫處誰負責對齊?
  • 每砌一段,要不要即時校正(level check)?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蓋一棟大樓時,沒有先畫好藍圖,也沒有先針對上述問題做好規劃,開工後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方法去施工,最後會出什麼樣的結果?

  • 不同牆面的材質不同、承重能力不同
  • 不同牆面的高度不同、連結處不對齊也不平整

上述問題,如果是在施工過程發現,那就像 bug 在開發過程被抓出來一般,只是增加了重工的成本,不至於造成過大的風險。但如果是在蓋好後,因為地震或其他因素發現當初施工的問題,那很可能是以人命為代價。(參考:測試左移,我們該關注的是需求的 bug 數還是程式的 bug 數)

AI Coding 需要留意的事項

Cursor 的設計主管在 X 上分享過他認為使用 AI Coding 時需要注意的 12 件事

  1. 預先設置 5-10 個清晰的專案規則,以便 Cursor 瞭解您的結構和約束。簡單的說就是先設定好團隊在進行系統開發時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 coding style。
  2. 提示要具體。像撰寫規格一樣闡明技術堆疊、行為和約束。
  3. by file 生成、測試和 review,關鍵是在「較小的範圍」內進行
  4. 首先編寫測試,鎖定測試,然後生成代碼,直到所有測試都通過。
  5. 檢查 AI 輸出並修復任何錯誤的內容,然後告訴 Cursor 原因,將這些錯誤修復作為與 Cursor 協作的範例
  6. 使用 @ file、@ folders、@ git 協助 Cursor 的注意力定位到 codebase 的正確部分
  7. 設計文件和清單保存在 .cursor/ 中,以便 AI 代理能在具有清楚脈絡的狀態下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8. 如果 Cursor 給出的代碼錯誤,就自己寫吧。Cursor 從編輯中學習的速度比從解釋中學習的速度要快
  9. 使用聊天記錄迭代舊提示,而無需重新開始。
  10. 有意識地選擇模型。要精確性用 Gemini,要廣度用 Claude。
  11. 在新的或不熟悉的堆疊中,將完整內容貼上。讓 Cursor 逐行解釋所有錯誤並修復。
  12. 讓大型專案在夜間編製索引,並限制上下文範圍以保持性能敏捷。

許多內容就是一語帶過,但我們可以推敲其背後的意涵。

規範化、明確而具體定義、小範圍、持續迭代、足夠資訊、測試先行,這些都算是軟體開發一直以來的管理重點,即便在 AI 時代,這些觀念也仍舊重要。

而這些其實都與軟體開發過程的軟體架構與開發規範有關。

在 Vibe coding 年代,人人都有能力寫些小程式,軟體功能的發展將會以飛快的速度推進,而在這樣的年代裡。

那些能做軟體架構設計,能定義開發規範的資深工程師與架構師的身價,將會水漲船高。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公司部門組織架構有哪些?四種常見的組織架構與優缺點

公司部門組織架構有哪些?四種常見的組織架構與優缺點

很多老闆或公司主管對組織架構的規劃常感到頭疼,覺得組織怎麼調整似乎都不對,其實組織架構與分工有關,而分工基本上也牽涉到權利與義務的定義。影響組織架構的因素很多,如果撇除掉一些因為政治問題而做的酬庸或拔樁,我們在思考組織架構時,一般會針對幾個面向來思考:業務型態、市場階段,以及經營層的領導風格。 在 2011 年的時候曾有人製作了一張嘲諷美國科技巨頭的組織架構圖,在這張圖裡頭 Amazon 就是典型階層式組織,而 Google 則是偏向矩陣型組織、Facebook 則是像社交媒體一樣的網狀關係。 Microsoft 的就有趣了,當年還是鮑爾默當家的年代,那時的微軟因為 KPI 設計的問題導致各部門之間傾向於不合作,更甚者還相互競爭抹黑,所以這張圖上畫了幾把槍,意味著部門之間的關係。 而Apple 呢?就是一個中心連接了所有人,這個中心就是賈伯斯,凡大小事都得過他同意,當然了,這肯定是搞笑的,Apple 這麼大一間公司怎麼可能靠一人做決策呢? Oracle 也是個有趣的嘲諷,把法務部門放到最大,這是在說明Oracle是靠著併購與告人等法律手段來發展。 這幾張圖當然是開玩笑的,不過

By gipi
#9 深度工作 / 我從吳家德身上學到的事

#9 深度工作 / 我從吳家德身上學到的事

上一期的贈書活動已經抽出五位幸運的朋友,本期電子報也有贈書活動,要贈送的書籍是好朋友家德的新書《與人為善的幸福哲學:吳家德的豐盛人生心法》。贈書活動的資訊我放在電子報最末端。 開頭還是不免俗的先推薦一堂課程給大家。 《100天打造高效跨文化戰隊》 這是林友琴-Jean 老師所開的新課程,我大約是在 2020 年左右知道 Jean 老師,當年我會被她的文章吸引,並不是因為她強大的經歷,而是在這些經歷背後,帶領這麼多人,負責那麼大的目標,卻仍保有一顆真誠待人的心。 在這堂《100天打造高效跨文化戰隊》課程中,我相信你能充分感受到 Jean 的魅力與睿智。 這堂課我會特別推薦給以下對象: 1. 帶領跨國、跨文化團隊的管理者 2. 空降到新團隊的管理者 3. 帶領組織變革的管理者或 PM 4. 從基層主管晉升到中階,開始帶領多個團隊的管理者 我相信這堂課對這些對象都會有很具體的幫助。 完整課程資訊,請參考連結 : https://hi.cw.com.tw/u/j3ju1sE/ Gipi

By gipi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近期在輔導一家 B2B SaaS 公司,這個領域算是自己熟悉且擅長的,有很多的概念幾乎在每次的輔導與參與過程中都會提到,包含市場定位、定價、客戶服務、產品組合、銷售管理等議題。 這兩天剛好在 Youtube 上看到 Anu Hariharan 的這部影片,覺得很有共鳴,分享給大家。 影片中提到 B2B 新創應該留意的五件事: * 打磨產品:許多新創低估了擁有真正優良產品的重要性,並錯誤地將募資視為產品驗證。 * 訂價過低:大多數 B2B 新創在早期都存在訂價過低的問題,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值。 * 聚焦客群:市場新創公司應聚焦於特定的早期客戶群,而不是試圖服務所有 B2B 客戶。 * 銷售迴圈:創辦人應親自參與早期銷售,直到銷售流程變得重複且可預測,再考慮聘用銷售主管。 * 財務自足:公司應致力於實現「預設生存」,透過營收支持成長,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專注打磨產品 「許多新創公司通常認為募資是產品好或獲得認可的信號,這是大多數創辦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產品是 B2B 企業規模化與生存的基礎,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