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要趁早

凡事要趁早

上禮拜演講完,有個年輕夥伴來問我:「老闆希望我接主管,但我總覺得自己還不到位,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接?」

我跟他聊了約 10 分鐘,了解了他過去曾經當過主管,但狀況不是很好,很擔心自己搞砸了。可我從他的描述中大概推論出,所謂的搞砸,不過就是成果不如預期,而且在當時的狀況下,可能也非戰之罪。

我問他:「會想當主管嗎?」
他說:「會想,可是會擔心。」

我說:「你老闆都不擔心了,你擔心什麼?當他從幾個人中選擇了你,那就代表你已經是最適合的人選了,最少這點你可以放心的。」

他問我:「可萬一搞砸了呢?」

我說:「沒有搞砸的問題,頂多就是不符預期,但你只要想想,交給你,你可能做出一個 75 分的結果,但其他人可能連 60 分都不到。你已經是目前的最佳選擇了。」

聽到這,他感覺好多了。

最後我提醒他:「如果上次當主管的經驗中,有些你覺得需要修正的,就不要犯相同的錯誤,趁這次改一改吧。」


還記得我在 8 年前的十年回顧活動上,我曾建議大家「凡事要趁早」,因為年輕就是本錢,有很大的犯錯空間,而且愈早接觸許多是,為人生帶來的複利效應愈大

帶人要趁早

不管你當不當主管,你都要趁早學會帶人,自己會跟教會別人是兩件事,而學會教人是人生很重要的課題,能教人,一般意味著你對知識的理解到了另外一個層級,從自己會,到教會一個人,到可以一次教很多人,這對自己能力的提升幫助很大

此外,隨著你的資歷漸長,你總會負責愈來愈難的任務,如果你想要展現專業能力,很多時候你是需要帶領團隊一塊把事情完成的,否則你的貢獻與能力就會侷限在一個範圍之下,而帶人,是領導團隊的基本,所以你遲早得要學懂。

另外,當你帶的人夠多,你的溝通能力、同理心、耐性、抗壓力也會得到提升,這對你將來教育孩子很有幫助,這是我親身體悟。

嘗試要趁早

我在這十多年嘗試過很多不同的工作性質,如果我覺得我該做些什麼事,我大多會先去試試看,如果工作時間不允許,那就自己用下班時間嘗試;如果公司內不允許,那我就到外頭做;如果經濟上不允許,那我就改用其他方法;如果無法大規模驗證,那就先局部試行。

寫部落格、寫專欄、做訂閱、當講師、當顧問、搞運營、做內容、做行銷、弄數據....這些都是我自己多年來嘗試而得來的結果,因為提早嘗試,所以更清楚每件事是否適合自己,以及未來能否派上用場。

記得,沒有人是真的毫無限制的,差別在於有些人願意去找方法,但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沒辦法

我在分享時說過一句話:「每個人對於現況多少都有所些不滿,而且大多想過可能的解法,差別只在於你們有沒有行動,去嘗試那些解法罷了。」

我到現在都還在嘗試新東西,一方面是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可能性,二方面是面對未知的未來,持續學習還是重要的。

犯錯要趁早

延續嘗試要趁早,其實當那些嘗試中的事情還不是你的主業時,你犯錯的成本是很小的,因為頂多就是浪費了一些時間或金錢,通常不至於讓你失去工作或者對工作有重大的影響,如果你連這些錯都不肯犯,那我相信你在工作上應該也綁手綁腳的。

而在工作上呢,我建議你也不需要擔心太多,沒有人期待你不會犯錯,通常我們只期待你不要犯低級錯誤與違反職業操守的錯。而且除非是後者,否則犯錯的代價通常不至於讓你失去這份工作,而錯誤的最大代價,大概就是讓你失去現在的工作。

我曾經分享說我在前公司時被記了六支大過,每支大過的背後都代表著我所犯的一些錯誤,犯錯會讓我警惕,並把該錯誤背後的根本問題給解決,但不會因此讓我下次不敢冒險與犯錯,畢竟犯錯後,自己與團隊所學習到的東西,遠比不敢冒險多太多了

犯錯被究責的當下當然不愉快,但這些都會成為成長的養份。

你害怕犯錯,你就不敢嘗試,就不敢衝撞,就不敢大破大立,這不敢,那不敢,自然也很難有好的表現與成果。如果你已經功成名就了,或許你可以走保守的路線,但如果你還年輕,那你有大把的本錢去冒險與犯錯。


前陣子一個已經相對有經驗的朋友找我聊,他說他現在面對工作選擇的困難。

他過去的職涯經驗豐富,一路走來也算是順風順水,他現在之所以會面對選擇困難的主因是,兩份工作中,一份他很有把握能做好,是屬於他過去工作的延續。但另一份卻更吸引他,因為他很希望能玩玩新東西,只是那份工作有些不確定性,擔心自己搞砸了。

我問他:「搞砸了會怎麼樣嗎?」

他說:「履歷上就會多一個汙點。」

我問他:「這汙點誰說了算呢?」

他也是很有經驗的人,他想了想說:「好像也是,如果我不認為它是個污點,我總會找到能解釋的方法。我可能只是怕自己會失敗。」

我說:「愈是想要完美,想要沒有任何汙點,那你就會挑安全的選項,可人生追求的不是完美,或許是圓滿,或許是樂趣。你剛剛說你想玩玩新東西,那代表這是你更感興趣的項目,何不順著自己內心的渴望去思考。」

幾年前學院有個學生,年紀與我相仿,他在他熟悉的醫療產業中工作了將近 20 年。可他一直有轉換行業跟職能的想法,他想試試當業務,也想試試其他產業的工作型態。只是年紀有了,很擔心這樣的轉換風險會不會太大。

我問他:「你現在 40 歲,或許你可以問問自己,當你 45 歲又想到這件事情時,你會繼續撐著,還是很後悔自己沒有在 40 歲的時候採取行動?」

他說:「我想要試。」

他在三年前已經成功轉換了跑道,而且發揮得愈來愈好。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幾年後回頭想想,當年應該要去試,
可怕的是,連試的勇氣都沒有,多年後又陷入一樣的懊惱。

2025 年的開春,這篇趁早,送給大家。

Read more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在剛出社會時,我對職場人際關係這件事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覺得不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維持對每個人的基本禮節,但我並不是一個熱愛與擅長社交的人,所以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部門內更擅長社交的同事,他獲得的能見度與目光其實比我更多。 我真正感受到人脈的重要性是在我出社會的第二年。 那一年我從台北調回台中,接手了一個團隊,我當時的主管在公司內的角色舉足輕重,手下帶領個 5-6 條產品線,也經常要對公司的高層報告,加上他是公司主力產品之一的早期開發者,所以在公司內算是很得人敬重的那種人。 我在他手下的時間大約一年半左右,期間他讓我見識到了職場人脈的威力。 第一,他有一群年資跟他相當的朋友,這些人因為我們經常一起用餐,所以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們經常會跟我分享很多公司的秘辛,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會在我需要協助的時候,出手幫我協調,讓我做起事來更順暢。 第二,他的上級關係很好,老闆會將比較複雜,難處理的工作任務優先指派給他,並直接給予兵權,讓他更容易運作。不只直屬主管,更上一級的主管也很信任他,所以當上級發現他們交辦的任務可能超出我主管的權

By gipi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過往我在談溝通問題時,我通常強調形式、文字、工具都是次要。因為我認為溝通問題的核心,往往在於雙方的互信基礎,或者稱之為信任感。 為什麼當你提出一個提案時,老闆會要求你準備好完整的報告資料,但另一位資深同事卻只要口頭告知呢? 為什麼當你被指派一個任務時,老闆會要求你每天要跟他回報進度,而且他還要看到具體的工作產出,但與你同期的另一個同事卻只要在每週週會時報告就好呢? 為什麼負責同樣工作的兩個人,在報告過程,一個人被各種拷問,另一個人老闆則是聽完後就放行呢? 你可能會覺得老闆差別對待,但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老闆會差別對待呢? 我們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來思考這件事,我們對待身邊的朋友也不是同等待遇。有些朋友你可以放心把東西借給他,因為你知道他不會不還你,但有些朋友你則會非常謹慎,會問他幹嘛不自己買?借了何時要還?這其實也是一種差別對待。 就像我有個朋友每次約會必然遲到,我當天一定會打兩通電話提醒他不准遲到。但那些總是準時的朋友我就不會這麼幹,因為我相信他們不會遲到。這也是差別對待。 我們本來就會因為一個人的狀態,而決定我們對待他的方式。 而決定我們怎麼對待一個人的因素很多,可

By gipi
DEI 為何遭遇反彈?

DEI 為何遭遇反彈?

前陣子跟一位朋友在聊 DEI 的話題,談到在川普當選後有多家美國企業調整了 DEI 政策,再談到為什麼 DEI 的推動遭到反彈。 我針對這件事說明了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過度極端的理念,絕對不會形成社會共識。」 極端是什麼意思?就是 100% 符合 DEI 的定義,不容一絲絲違背。不論在什麼場合,碰到什麼類型的人,都應該符合 DEI 原則,否則就不是 DEI,就不應該。 舉例來說,之前吵得很兇的性別認同議題,如果一個生理男性,他的性別認同是女性,所以她認為自己應該上女廁,應該去女澡堂,應該能參加女性專屬的活動甚至競賽。 你接受嗎? 再舉個例子,為了符合 DEI 原則,所以公司的董事會與高階主管的成員中,必須要有一半的女性,且有 20% 的拉丁裔成員。但我公司經營時,我正好找到了一群很棒的人,但這些人碰巧都是男性,這是否意味著我要放棄這些很不錯的男性候選人,改成找女性? 找到優秀且適合的人才已經不容易了,

By gipi
找一個合適自己的 Mentor

找一個合適自己的 Mentor

這幾年在台灣的社群活動中,很多社群都採取了 Mentor 制,像是曼陀號、領袖100、藍途計畫等,都具有 Mentor / Mentee 這樣的設計在。 我這輩子有過很多位 Mentor,每個 Mentor 都教會了我許多事。但有些是我單方面瘋狂跟對方請益,對方不見得有把我當成 Mentee。 其實我對 Mentor 的定義是這樣的: 「對我人生或職涯有重大啟發的人,可能是一個在當下階段能教會你很多東西的人,也可能是一個協助自己打破過去經驗或行為的人。」 怎麼找到合適自己的Mentor? 不見得每一個 Mentor 我都有一個拜師的過程,過去10多年來,與我彼此有互相認定為師徒關係的人就三位,其他我所寫的 Mentor 大多是因為在互動與共事過程中,給了我一些重大的啟發,例如周忠信老師、林隆潤策略長等等,這些人都算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導師。 而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找尋合適自己的 Mentor。 我覺得我運氣很不錯,有機會在工作中遇到這些人,能遇到是運氣,但當你發現有些很棒的人在你周圍,而且跟你有互動的機會時,你是否有把握住了?怎麼把握呢?我來談談我的做法。 首先,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