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改變或被動被改變

「像恆溫器(thermostat)一樣改變環境,而不是像溫度計(thermometer)一樣被動測量環境」
如果環境不好,但你又想繼續待在這個環境,那你能做些什麼?
分享兩個以前團隊中年輕夥伴的故事,一個剛畢業,另一個則只有兩年工作經驗。
第一位是當時公司招募的儲備幹部,剛進公司月薪就有兩萬人民幣,這薪資高過公司內最少 80% 以上的員工。公司對這些人有著高期待,也為他們安排了一系列入職培訓,希望將他們培養成公司未來的骨幹。
而在計畫開始時我也擔任了面試官的角色,在面試過程我聊到一位很適合做產品的年輕夥伴,他在幾家網路公司都有實習經驗,而且能清楚的說明他負責的工作項目,針對我的提問「如何優化數字」、「如何做計畫」、「如何修正錯誤」等問題都能回答得很好。
面試後我跟 HR 說,我想跟這位談談能否放棄儲備幹部計畫直接到我們部門任職。HR 說只要對方同意就沒問題。
我找這位年輕夥伴聊,清楚地跟他說我為什麼希望他能加入我們團隊,可同時也跟他說我們給的薪資肯定不如儲備幹部,而少了這個光環,他要被看見就得靠自己的表現了。但我能跟他保證的是我們部門這個職務能讓他成長得更快。
他跟我說:「沒問題,我希望自己能成長的更快。」
到職後,他先從產品營運開始,接著開始接手產品規劃工作,並同時能帶領開發與行銷專案,而這都是在他到職一年內發生的事。我曾經問他會不會後悔放棄儲備幹部的高薪與能見度。
他說:「我還是想做那種能自己作主的工作,而不是被動接受安排的工作。」
第二位,這位在面試的時候我跟他聊了四個小時,他是個超級喜歡閱讀的人,他說他一年可以看四百本原文書。這人的英文極端好,日文也有二級的水平。我之所以會跟他面試四個小時是因為聊到學習這件事,我聽到他一年看四百本書,就跟他聊起了閱讀跟學習,發現這人對自己想做的是真的有滿滿的熱忱。
不過在面試過程有一個小插曲,面試過程他曾因為 email 寫錯差點被 HR 刷掉。HR 告訴我,如果這個人連這種細節都會出錯,在工作上很難交辦重要的任務。可我說我不希望因為這種小錯誤而錯過一個很棒的人。
他到職後的第一個月,他閱讀了大量產品中的英文教材,也聽了很多老師教授的過程。他說他覺得教材跟教學內容對初學者極不友善。對語言學習的理解太少,對文化脈絡也缺乏同理,學習時比較像是硬背死記,硬是靠著反覆練習來形成記憶,太累也太無效率。
我問他:「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他說:「我們需要為初學者建立一套課程。但我去找了教材部門跟教學部門的同事討論這件事,得到的回覆是『不需要』。」
我本以為他是要跟我反應這問題,他卻接著說:「所以我想問問,我們能不能自己做?」
我問他:「你要自己做教材,自己上場教?」
他說:「對啊,或者我做教材,講一遍給教材跟教學部門的同事聽,如果他們覺得不錯,那再把教材上架。」
我說:「我們的教材跟教學都有固定的規則在,你要了解一下。」
他說:「我都有看過了,給我兩週的時間,我就能完成這份教材並試教。」
兩周後,他完成了試教,並順利在一個月後將課程上架道系統上,首周該系列課成了最熱門的課程主題,上課人數遠超其他課程。
事後我跟他聊這件事,我問他:「雖然你看到了問題,但很多事你沒做過,為什麼你會想自己幹?」
他說:「因為我不想等了,我提出很多建議,其他部門都覺得聽起來有道理,但現在還有更重要的事,又或者告訴我這可能不是重點。總之,我得到的回覆是這件事無法繼續往下做。所以我想乾脆自己來比較快。」
上面那兩位年輕夥伴都有一個特質,他們不會「等」環境改變,而是「主動」去改變環境。
在我的新書《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中,我所談論的本質就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做自己生命的 CEO。
本文提到的兩位夥伴都希望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主導權,不論最後他們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但這種自己能作主的感覺,才是我們能否感受到幸福感的關鍵。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