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努力,要做就要做到位,拒絕半吊子的努力

有效努力,要做就要做到位,拒絕半吊子的努力

還記得在 2017 年剛從公司離開,進入到自由工作市場時,曾跟幾位前輩聊過說我想要做商業思維的普及,那時有位前輩聽完後他建議我「還是先回職場繼續工作吧」,因為他覺得我做這件事挑戰太大了,不現實。而 2018 年,我在全年 50 多場演講中都把商業思維置入進去,2019 年正式出版了《商業思維》這本書,然後進入了普及商業思維之路。

在 2019 年時我啟動了商業思維學院的規劃,那時我也找了很多人聊我的規劃與想法,也提到 2020 年我們打算從日更開始。那時也是很多朋友都語重心長地跟我說「這件事的難度太高了,但你要做我很佩服」。後來,我們在 2020 年真的完成了 220 多篇百科,以及數十堂講座。

有些人對我的印象就是我是一個執行力很強,時間管理做得很好的人。但其實我只是很討厭做半吊子努力的人。什麼叫半吊子努力?就是做事只做一半,或者在還沒看到成效前就放棄。

每當有人跟我說他真的很想做一件事,我總會問他:「你付出過什麼努力?」

想要變強,你花了多少時間跟資源學習呢?
想要換一份好工作,你花多少時間了解職缺跟自己,又面試了幾家公司呢?
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你改正了多少自己過往的思維跟行動呢?

為了看見成效,你願意付出什麼呢?

為了看見成效,你願意付出什麼?

在 2008 年時,我寫程式寫了 2-3 年,也帶領了一個團隊處理了很多技術問題,那時我看到論壇上有很多微軟最有價值專家(Microsoft MVP),我初步了解後知道這個頭銜並不是只頒發給技術能力超強的人,那是一個鼓勵社群貢獻的獎項。只要你對微軟技術社群的貢獻夠大,你就有機會入選。

那時,我想說以我一年寫的微軟技術文大概有 80-100 篇,或許拿去投稿就有機會當選。但我希望進一步提高當選的機率,所以我開始到論壇上去回答問題,每天中午吃完飯以及下班後我都會晃晃論壇,看看哪些問題我可以回答。

而為了更快的搶到回答問題的先機,我還申請了擔任特定版面的版主,這樣我就可以在版上有新的討論時收到通知。在那邊幾年的時間,我前前後後回應了 2,338 篇提問,解決的問題達 540 個。當時在站上排名前 10,排在我前頭的,那時早就都是技術領域的大神。

後來我順利的申請上微軟最有價值專家,而我付出的努力有:

  1. 花了半天的時間了解參選的遊戲規則。
  2. 一年 80-100 篇技術文章,這部分是我本來就會做的。
  3. 每天兩小時左右上論壇回答問題,擔任版主管理版務。

在 2011 年時,我第一次受邀擔任內部講師,還記得在公司的講師訓中,負責培訓的講師對我的唯一提點是關於我發音的問題,至於其他的部分,他覺得能做到 70 分就算是還 OK 的內部講師了。

但我卻覺得發音問題的影響並不大,畢竟我平常跟別人溝通完全沒問題,我也不是靠聲音吃飯的人。我覺得比較大的問題反而是怎麼把我講的主題講到讓聽眾有收穫。我第一次負責的主題是「情緒智商與壓力管理」。

這個主題你可以選擇完全不看書,單純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上網找一些東西來講一講就好。但為了這堂課,我看了好多本跟情緒有關的書,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的親身經驗。一堂 3 小時的課程,我光是準備資料跟做簡報,大概花了上百小時準備。後來這堂課得到很好的評價,我也當選了當年度公司內的最佳講師。

在 2010 年,那一年我帶領部門完成了新產品的開發,但因為產品本身的概念較新,很少有業務單位願意協助做推廣與銷售。但我又急著想要驗證產品的市場性,所以我不想等待公司政策的調整,而是選擇主動出擊,把產品推出去,讓團隊的努力能看見成果。

我主動聯絡了幾個業務部門的主管,然後到他們的業務週會去介紹自家的產品,同時也聯絡了幾位之前我服務過的客戶,詢問他們公司是否有類似的需求。後來有一家我曾經服務過的客戶對這個新產品表達了強烈的興趣,並願意擔任我們的產品的早期用戶,這個客戶的議價、簽單、導入服務全部都是由我們團隊自己包辦。

而在這筆訂單簽回後,業務部門才意識到這個產品的市場潛力,陸續加入推廣行列。不過當時我也意識到同事對產品的理解很有限,需要讓他們也成為用戶才能更有效地將這個產品推薦給客戶。所以我跟 PM 討論後決定將這個產品與公司內的電子表單整合,讓同事們可以透過手機完成表單的簽署。

至此,不只是業務部門,全公司的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做了一個新產品,而這個新產品是可以在手機上使用的。因為我們做了這許多事,這個產品從開發到廣泛推廣,前後大約也只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從微軟最有價值專家、最佳講師到產品推廣的案例,你會發現我是一個很看重成果的人。而為了看見成果,我會避免自己做無效的努力

而要避免努力無效,最基本的要素有二,

第一,搞懂「遊戲規則」,
第二,投入「足夠多的努力」。

搞懂遊戲規則

有句俗諺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我的想法則是:「機會是給懂得遊戲規則,並提前做好佈局的人。

如果你把做好一件事當成一場遊戲,那要在遊戲中勝出,你首先得搞懂遊戲規則。那什麼叫遊戲規則呢?

以研究所考試為例,若你的目標是「錄取」而不是為了成為榜首,那你應該把重點放在總分的極大化,而不是每一科都想著考滿分。以我自己為例,我數學特別好,研究所考試時,統計這一科我很有把握能拿下高分,但程式語言的科目我相對沒信心,而我預估三科加總必須要超過 220 分以上才有機會錄取,所以我會把準備考試的重心放在總分大於 220 分,而不是統計考滿分。

所以我在準備考試時,我設定的分數目標是統計 90 分,程式語言 60 分,最後一個科目則是 70 分以上。所以我的備考的計劃就圍繞著這個策略展開了。

考試不是為了考滿分,總分比個別科目的分數重要,這就是我在這場考試的遊戲規則。

當你想在公司內獲得晉升,那你是否搞懂晉升的遊戲規則了?到底是考績重要,還是關係重要?如果是考績,那你知道怎麼拿到好考績嗎?如果是關係,那你又該跟誰建立好關係才有用呢?很多人腦袋裡想著晉升,但對這些問題卻一無所知,這樣的人很容易掉入無效努力的陷阱當中。

人生最大的陷阱之一,就是以為努力就會有回報。

好好念書,就會找到一份好工作,
努力工作,你的貢獻總會被看見,
踏實生活,生活就會愈過愈好。

如果你不懂得考試、工作、生活的遊戲規則,也不清楚自己想要些什麼,那肯定會投入很多無效努力的時間,累死自己不說,最後也無法達成原先的期待。

不過說到這邊你可能會有個疑問,那就是怎麼搞懂遊戲規則呢?畢竟職場或人生並不像考試那樣會清楚的把遊戲規則寫出來,這時我們該怎麼弄懂規則呢?我會建議你嘗試以下做法。

第一,先搞懂檯面上的規則。有點規模的公司會公佈關於職務晉升的基本規則,這是我們最基本該掌握的。

第二,了解潛規則。接著是真正困難的部分,也就是檯面上不講,但對最終結果影響卻很大的因素。例如在職場晉升最關鍵但不會寫在制度上的潛規則就是-人際關係。你跟主管關係不好,能力好也很難升上去,這是很現實的一件事。

了解潛規則的方法很多,你可以多觀察身邊那些已經達成你預期目標的人都做了哪些事,以及被晉升的原因與時機點。也可以問問老經驗的前輩,從他們口中獲取相關的潛規則。

第三,驗證自己理解的規則。在你對做好一件事的檯面規則與潛規則有所了解後,你還要通過驗證來確認自己理解的規則是正確的,才不會又搞錯了方向。驗證的方式可以是透過觀察別人的狀況,然後找到正面與負面的案例來交叉驗證。

舉個例子,如果你發現會被晉升的人都是擔任過跨部門 PM 而且能順利結案的人,那你可以觀察看看那些能力不錯,但因為沒有負責跨部門工作的人是否獲得晉升。透過一些交叉比對會更快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足夠多的努力

而搞懂遊戲規則只是讓我們搞懂努力的方向,若要讓成果出現,我們還得投入足夠多的努力。

為了學好行銷,我可以在一年內看完 50 本跟行銷有關的書,
為了跟老闆溝通,我在兩年內看完了 100 多本經營管理類的書籍,
為了在短時間內將團隊凝聚起來,我每週會花時間跟團隊報告成果與一對一,
為了經營個人品牌,我持續不間斷的寫文章超過 15 年...

經常有人問我:「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叫足夠呢?」

我的回答是:「做到像專業人士那樣。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寫作高手,那就要求自己像個作家一樣行文寫作;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技術達人,那就像技術專家一樣花遠超一般人的時間研究技術,並且動手做實驗;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的內部講師,那就用職業講師的標準要求自己。

當你用職業的標準要求自己,就算你現在是業餘的,你也會發現自己跟職業之間的距離,而那個距離就是你可以努力的方向。而我之所以說是方向而非目標的原因在於我們不需要每件事真的都做到專業人士的水平,我們沒那麼多時間,也很難有那樣的天分。

所以重點還是回到遊戲規則上,考試、晉升其實都隱含了另一個遊戲規則,那就是排名。

你得跟其它人做比較,考試時,你不必考滿分,但你得排在一定的名次內,否則你還是會落榜;晉升時,你不必是全公司最合適的人,但最少得是部門內最合適的人;求職時,如果那個職缺只有一個名額,那你得是所有面試者當中最合適的人選才行。

此外,你還得知道你在一個什麼樣的局當中,有些局不用跟別人競爭,例如減肥或培養習慣,這些都是屬於你自己的事。但有些局則隱含了排名與競爭的遊戲規則在裡頭,像是績效、晉升、面試、商業機會等等,你得讓自己適應這些遊戲規則,你才能玩好這個遊戲,自己的努力也才會有效

所以,足夠的意思是,我們要朝向正確的方向努力,努力到能看見成果為止。

結語

如果你很努力,那除了目標之外,也一定要搞懂遊戲規則,讓自己的努力投入在正確的點上。也要用專業的態度面對業餘任務,逼自己投入足夠多的努力,讓成果發生。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
訂閱連結: Gipi電子報

Read more

我人生的四氣

我人生的四氣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的職涯尚稱順遂,雖然挫折不少,但貴人更多,雖然挑戰很多,但我也大多一一克服。即便在 2022 年生了一場病,但幸運的是發生的早,動了手術後倒也沒有明顯的大礙。 我的人生走到現在,稱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一步步走來,我還算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也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我心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 本篇文章是我在 2022 年時在學院開的一門課,我在課程的發刊詞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剛好」的運氣 有些人喜歡用「倖存者偏差」來形容那些職場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成功了,而不是他們做對了什麼。 我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所以我完全不否認自己的經驗帶有運氣成份,因為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對的人,如果不是我盯著的機會剛好出現,如果不是那個當下我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我年紀更輕體力更好,如果不是我過去剛好有過類似經驗,很多事都輪不到我。 這些「如果...剛好」是運氣,可算起來也是一種個人的累積。 26 歲時,我成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產品開發單位主管並兼任技術架構師,靠的是我前面三年的努力,如果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產品,也沒有站到一線去處理客戶

By gipi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過去幾年不論是顧問案,或者授課過程,在講授營收成長或利潤提升的過程,總會跟大家聊到關於產品訂價的議題。 因為產品的價格,基本決定了好幾件事: 1. 客群,100 元的餐點跟 400 元的餐點,滿足的需求不同。 2. 銷售通路與銷售策略,客群不同,銷售的方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100 元的便當可以開便當店,甚至透過餐車銷售。但 400 元的餐點,你可能得開一間餐廳。 3. 利潤,能拉高價格應該沒人想賣低,如果拉高價格的同時又不會減少銷量,那何樂而不為。但許多經營者腦袋裡擔心的問題經常是「賣太貴沒人買怎麼辦?」。 4. 營運方式,為了賣更高的價位,通常需要思考這種「溢價」的價值到底從何而來,也就是我們憑什麼賣更貴?通常是因為品牌、稀缺性、獨特性、服務、體驗等為產品附加了價值,讓客戶心甘情願花更多錢。但為了創造額外價值,公司也需要去調整營運方式。 新產品的訂價很重要,既有產品的價格調整也一樣是一門學問。很多時候公司賺不到錢,或者賺得很辛苦,

By gipi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在剛出社會時,我對職場人際關係這件事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覺得不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維持對每個人的基本禮節,但我並不是一個熱愛與擅長社交的人,所以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部門內更擅長社交的同事,他獲得的能見度與目光其實比我更多。 我真正感受到人脈的重要性是在我出社會的第二年。 那一年我從台北調回台中,接手了一個團隊,我當時的主管在公司內的角色舉足輕重,手下帶領個 5-6 條產品線,也經常要對公司的高層報告,加上他是公司主力產品之一的早期開發者,所以在公司內算是很得人敬重的那種人。 我在他手下的時間大約一年半左右,期間他讓我見識到了職場人脈的威力。 第一,他有一群年資跟他相當的朋友,這些人因為我們經常一起用餐,所以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們經常會跟我分享很多公司的秘辛,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會在我需要協助的時候,出手幫我協調,讓我做起事來更順暢。 第二,他的上級關係很好,老闆會將比較複雜,難處理的工作任務優先指派給他,並直接給予兵權,讓他更容易運作。不只直屬主管,更上一級的主管也很信任他,所以當上級發現他們交辦的任務可能超出我主管的權

By gipi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過往我在談溝通問題時,我通常強調形式、文字、工具都是次要。因為我認為溝通問題的核心,往往在於雙方的互信基礎,或者稱之為信任感。 為什麼當你提出一個提案時,老闆會要求你準備好完整的報告資料,但另一位資深同事卻只要口頭告知呢? 為什麼當你被指派一個任務時,老闆會要求你每天要跟他回報進度,而且他還要看到具體的工作產出,但與你同期的另一個同事卻只要在每週週會時報告就好呢? 為什麼負責同樣工作的兩個人,在報告過程,一個人被各種拷問,另一個人老闆則是聽完後就放行呢? 你可能會覺得老闆差別對待,但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老闆會差別對待呢? 我們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來思考這件事,我們對待身邊的朋友也不是同等待遇。有些朋友你可以放心把東西借給他,因為你知道他不會不還你,但有些朋友你則會非常謹慎,會問他幹嘛不自己買?借了何時要還?這其實也是一種差別對待。 就像我有個朋友每次約會必然遲到,我當天一定會打兩通電話提醒他不准遲到。但那些總是準時的朋友我就不會這麼幹,因為我相信他們不會遲到。這也是差別對待。 我們本來就會因為一個人的狀態,而決定我們對待他的方式。 而決定我們怎麼對待一個人的因素很多,可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