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中年覺醒》

我讀《中年覺醒》

早上聽了一本書叫《中年覺醒》,回想起過去兩年看了好多本關於中年、人生下半場、第二座山等相關主題的書,總讓我回過頭想想自己的狀態。

《中年覺醒》這本書在聽的時候有幾個很好的提醒:

第一,不要物化自己,不要一味追求世俗的成功,不要拿一堆數字或頭銜來定義自己。

第二,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包含年紀、人生階段、生理狀態。

第三,接受現況後,運用晶體智力想想自己如何活得更好,而不是繼續用過去 20 年的方法做事。

第四,不要一直想著做什麼(what),而是多想想為什麼(why)。

年輕時追求名利、成就、金錢,因為可以直接從這些東西獲得滿足感。工作能力好,被老闆讚揚,被他人吹捧,得到好的職位,受他人尊敬,名字前後總掛著職銜,擁有好的收入,物質生活不虞匱乏。這些都很好,年輕時候也很享受。

隨著年紀增長,這些東西帶來的滿足感還是會有,但比例有明顯下降。工作能力是基礎,但好與壞我希望留待自己評價,對於他人的吹捧,欣然接受,但不會有太多的情緒起伏。對職位與職銜基本沒什麼戀棧,更重視能做些什麼。收入還是重要的,但更重視靠長期的收入與持續性收入,畢竟錢還是支撐人生的重要元素

但上面這些,都是所謂的保健需求,也就是他需要維持,但能帶來的幸福感有其上限。現階段反而是家庭、關係、自在生活能帶來的滿足感更多

值得說說的是自在生活,這對我來說是「充實而有餘裕」的生活。充實指的是做喜歡且有意義的事,餘裕則代表不要過度追求而導致過度投入。把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做有效運用,專注於最重要的事。

中間的調整是需要時間的,畢竟過去 20 年都是這麼過活的,這都是我們的生存之道。突然要調整,肯定也需要一些時間。

前輩的智慧

前陣子跟一位前輩喝咖啡,他跟我分享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他說剛退休時確實很不習慣,花了很多時間適應自己「一無是處」、「無所事事」的現實。

退休一年,還是想找點事情做,所以開始找朋友聊如何回饋社會,如何投入公益事項,但談著談著又回到找人合資弄間公司,把自己的時間塞滿,忙碌狀態基本不輸退休前。

他說他剛開始覺得很有滿足感,因為他能從中獲得許多,但一年後他開始感到疲憊,開始感到有心無力。一天晚上他在書房回電子郵件時突然心有所感。他想到當年他就是不想繼續過這種超級忙碌的生活,不想對許多人交代,也不想總是在回覆郵件,所以早早選擇退休,怎麼現在又在做這種事?

他跟我分享自己掉入陷阱的原因。

「我搞錯了方向。以前我追逐名與利,背後是因為我想要證明我很了不起,我希望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但我後來做的事雖然有公益成份,也確實有回饋社會的意思,但背後我其實還是在追逐名,因為我不希望自己被遺忘,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老年人。」

「我追逐的東西其實沒有變,我只是改變了手法,但心態根本沒調整。」

他告訴我,想通之後他花了幾天的時間想想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接下來該怎麼做才好。

「我想我不應該害怕被世人遺忘,而是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關係上,像是我的家人朋友,以及一些很有潛力的晚輩。」

「或許我也要重新思考名與利的意義,把位置讓出來,把利益分出去,因為這些東西對我的意義感愈來愈小,它們只是維持住不被世人遺忘的手段。」

我跟他請教後來他做了什麼,他是這麼跟我說的:

「我打算延續現在在做的事,因為這些事還是我覺得很有意義的,但我想把我的位置全部讓出來,讓年輕夥伴接手,自己走到幕後成為他們的助力。不是領袖,不是後座駕駛,甚至不是推手,就是助手。」

我問他:「不會手癢想要插手嗎?」

他說:「真的會,但我問自己為什麼放不下手?我得到的答案是『不放心』。得到這個答案時,我心裡感覺好多了,因為我只是不放心,而不是捨不得。」

「我後來學習不要凡事干涉,讓年輕夥伴自由發展,他們有需要我的地方跟我說,我會盡力協助。但他們若認為自己能搞定,不需要找我,那我會選擇相信他們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比我更好。」

他退休到現在 7-8 年了,他說這個調整他前後最少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完全放下。

我感嘆的說:「連您這麼有經驗的人都花了這麼多時間啊...」

他說:「因為我的經驗都是過去那套,我對那套堅信不疑,所以過去那套愈成功,我要改變就愈困難。」

想想自己到底在爬哪座山,山頂長什麼樣?

想清楚,調整心態,慢慢爬,感受生活,更有趣味。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現在武俠漫畫的系統中都會內建 AI 功能,昨天在看《天魔玩家》。主角可以身上的系統會隨時提供他故事劇情推進的選項,而在戰鬥選項中有一個進階的選擇,是讓 AI 代替他戰鬥。 而 AI 的戰鬥能力比主角更強,因為用各種招數的成功率都比主角高,連招也接得很順,甚至經常都是以輾壓對手的方式取得勝利。以弱勝強的狀況也經常發生,久而久之,主角愈來愈仰賴 AI。每次只要覺得打不贏,就想叫 AI 出來打。 殊不知,這個 AI 是有意識地,他總是以廢物來稱呼主角,並告訴他,他太過仰賴系統,太過仰賴 AI,這並不是好事。他只是一個看起來戰鬥力高的廢物,碰到基礎比自己好的人很容易就輸了,碰到比自己強的人更不用說,根本不敢自己應戰,只能託管給 AI。 剛開始主角並不覺得這有什麼,有系統這麼好用的東西幹嘛不用,只要戰鬥力可以提升就好,基礎的內力跟體力有那麼重要嗎?然後託管給 AI 就能贏,這也是我能力的一部分,為什麼不用呢? 直到一次出任務,

By gipi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在 2015 年,我剛空降到新公司,當時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了解公司跟部門當下的狀況,也跟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們聊過了一輪。 我跟團隊說,我們需要協助業務團隊解決他們的問題,我要 PM 去參加業務部門的週會,並且準備報告去跟業務主管們同步狀況。 PM 告訴我:「這好像不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我還跟團隊說,現在整個公司的研發流程或系統非常混亂,我要從你們之中調派人選去導入合適的工具跟建立流程,解決現在我們遭遇的問題。 團隊成員問我:「我們可以自己做這件事嗎?不需要公司更高層的主管決定嗎?這責任應該在高層。」 我的說法是:「等待不會帶來好結果,過去你們已經等待夠久了,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所以我們先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 上述兩件事,後來得到的結果都是好的,即便過程中有遭遇了一些阻礙,但都能被一一克服。 而在當時我又看到公司的產品沒有人專責開發與維護,尤其是關於用戶使用體驗的部分更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那時我跟業務部門主管提到說要挪動一部份資源去改善產品,他雖然認為有必要性,但他也告訴我:「我覺得這應該是客服部門要想的問題。」 我告訴他:「現在產品的體驗已經影響到業務銷

By gipi
我人生的四氣

我人生的四氣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的職涯尚稱順遂,雖然挫折不少,但貴人更多,雖然挑戰很多,但我也大多一一克服。即便在 2022 年生了一場病,但幸運的是發生的早,動了手術後倒也沒有明顯的大礙。 我的人生走到現在,稱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一步步走來,我還算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也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我心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 本篇文章是我在 2022 年時在學院開的一門課,我在課程的發刊詞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剛好」的運氣 有些人喜歡用「倖存者偏差」來形容那些職場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成功了,而不是他們做對了什麼。 我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所以我完全不否認自己的經驗帶有運氣成份,因為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對的人,如果不是我盯著的機會剛好出現,如果不是那個當下我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我年紀更輕體力更好,如果不是我過去剛好有過類似經驗,很多事都輪不到我。 這些「如果...剛好」是運氣,可算起來也是一種個人的累積。 26 歲時,我成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產品開發單位主管並兼任技術架構師,靠的是我前面三年的努力,如果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產品,也沒有站到一線去處理客戶

By gipi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過去幾年不論是顧問案,或者授課過程,在講授營收成長或利潤提升的過程,總會跟大家聊到關於產品訂價的議題。 因為產品的價格,基本決定了好幾件事: 1. 客群,100 元的餐點跟 400 元的餐點,滿足的需求不同。 2. 銷售通路與銷售策略,客群不同,銷售的方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100 元的便當可以開便當店,甚至透過餐車銷售。但 400 元的餐點,你可能得開一間餐廳。 3. 利潤,能拉高價格應該沒人想賣低,如果拉高價格的同時又不會減少銷量,那何樂而不為。但許多經營者腦袋裡擔心的問題經常是「賣太貴沒人買怎麼辦?」。 4. 營運方式,為了賣更高的價位,通常需要思考這種「溢價」的價值到底從何而來,也就是我們憑什麼賣更貴?通常是因為品牌、稀缺性、獨特性、服務、體驗等為產品附加了價值,讓客戶心甘情願花更多錢。但為了創造額外價值,公司也需要去調整營運方式。 新產品的訂價很重要,既有產品的價格調整也一樣是一門學問。很多時候公司賺不到錢,或者賺得很辛苦,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