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心態,高效學習、打破成規、迎向新挑戰

成長心態,高效學習、打破成規、迎向新挑戰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觀念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所謂的成長心態指的是相信可能性,與之對應的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指的則是一切天注定,改變不了

成長心態者,相信錯誤是一種學習,
固定心態者,會盡可能避免錯誤。

成長心態者,在遭遇挑戰時,總是試圖找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固定心態者,在遭遇挑戰時,總是思考逃避或放棄。

幾年前在學院內我們做過一次調查,那次是針對學員在一年學習後的改變,那時收到許多位學員回饋:「我本來以為厲害是少數人的權利,後來發現原來這些人透過學習都可以變得那麼厲害,我覺得自己也可以」、「我本來以為我沒辦法在人前侃侃而談,後來發現這件事真的不難」、「我以前經常覺得工作就是那樣,人際關係就是那樣,但在學院內,我看見很多人對工作有不同的態度,還願意無償的幫助其他人,很酷」...

這些人的成長心態建立,是因為他們在親身體驗後打破了原先的認知

那些我曾不相信的事

曾經我也是天賦論的信仰者,因為在學生時期,我對數學特別有天賦,但對於文科這種需要背誦的科目比較沒轍,所以我對自己的認知就是數理能力很好,但不擅長背誦。

大學時期,我讀的是資管系,大一的必修課中有一堂 Java 程式設計,那是程式設計的基礎課程,那堂課我修了三次才以 60 多分的成績低空飛過。而跟程式相關的另一堂課,演算法,我也是修了兩次才以 60 多分的成績過關。

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大概沒有寫程式的天份,後來讀研究所,為了畢業後可以找到國防役工作,我想說是不是再給自己一個機會,所以我又選修了兩門 Java 相關的課程,最後我都以 90 分左右的成績完成了課程。

但你問我是不是真的搞懂自己在寫些什麼,我能很坦白地告訴你,我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會些什麼。

那時,我更堅信自己真的不是寫程式的料

但我在出社會後因緣際會下受到主管的指導,加上自己真的花時間去把基礎打穩,好好的買一本程式設計的書從頭看到尾,然後完成書中每個範例,看不懂的地方上網查資料,直到搞懂為什麼程式這樣寫能獲得預期的結果。

前後三個月的時間,我已經能獨力完成一個程式模組,同時還能回答很多同事的問題,就算當下無法回答,我也會在事後再去找資料來協助同事解決問題。當我用正確的方法跟心態學習,我竟然可以在出社會一年多的時間內開始帶領一個 4 人團隊進行產品開發,並在出社會的第三年成為微軟最有價值專家之一。

從 Java 的三修生,到微軟最有價值專家,這是一段從不相信到看見的過程。這樣的經歷讓我了解到,很多事情其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我沒有用對方法。

學生時期我寫程式就是拿教科書中的程式碼片段修修補補,這邊 copy 一些,那邊 copy 一些,然後看程式會不會動,如果不會動,那就調整一下位置,或者 copy 另一段程式碼過來試試。現在想想都覺得當年的自己很好笑,花那麼多時間取巧,卻不願意花時間理解原理,難怪怎麼學都學不會。

當你用對方法時,你會發現很多事跟天賦無關。

另一個案例一樣發生在我大學時期,那是大四的一堂必修課-資訊管理,那堂課老師要求每個人都要上台報告,每個人有 12 分鐘的時間去分析一個案例,我記得我分到的案例題是國際製藥公司默克。

我本來是一個上台講話會超級緊張的人,課堂中的個人報告我大多是拿著報告內容上台,然後硬著頭皮照稿念,這沒有誇大,我是真的這麼誇張。

但大四那次的報告,我想說都已經是大學最後一次上台發表的機會了,要不要稍微有點不同,畢竟為了準備研究所考試我都看了那麼多書了,應該可以講點不一樣的東西吧。為了那次的報告,我找了蠻多的資料,而且整理了一些我的想法,除此之外,我對著鏡子演練了超過 50 次以上,那次上台我是空手上台,就準備了幾頁投影片。

在台上的 12 分鐘,我沒有停頓,而是一氣呵成的講完我報告的內容,我不太緊張,內心反倒很愉悅,下台後同學問我是不是吃錯藥了,怎麼會這麼順。那時大家驚訝的表情我想想都覺得好笑。

那一次讓我發現,原來我過往的緊張,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準備不足,當我準備充足,能讓事情在自己的掌握中時,我其實能做得很不錯。不是我不行,而是欠缺準備

還記得多年前我曾看過一篇談論中國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的一段話。有一年劉強東為團隊設定了一個一年成長一倍的目標,並在兩個禮拜後招開會議討論策略。現場所有的高管都出席了,但接連幾個高管都是告訴劉強東成長一倍是做不到的。

劉強東告訴這些高管們:「我找你們來,是要你們告訴我怎麼樣才能做到,而不是要你們告訴我為什麼做不到。如果你們不是來討論怎麼樣才能做得到,那請你離開會議室。

如果要做到一倍業績,需要多花一倍的行銷預算,或者投入更多的固定資產,那請提出來,這種做法或許會大幅增加成本,但也不失為一種可行做法,先關注可能性,從可能性中找到最佳解,這會遠比一開始就不願跳脫既有框架思考有機會多了。

還記得 2015 年時,我參與公司的策略會議,那時老闆也是要我們盡可能提出要怎麼做才能在來年成長兩倍。那時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都出現了,很多人都覺得這些 ideas 很好笑。

但老闆是這麼說的:「如果你關注的是 99.9% 的不可能,那就不會做成,但如果我們願意關注那 0.1% 的可能性,我們總會找到解法。」

我覺得老闆跟劉強東的概念是一樣的,固定心態的人總是關注限制,而成長心態的人總是關注機會

成長心態,其實是可以後天養成的

當你相信一件事是可能的,你會更投入,也更願意面對過程中將遭遇的挑戰,而當你相信一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你做起是來就更意興闌珊,過程中只要有一點挫折,就會進一步強化你的認知。

曾有同學問我:「如果我天生就是個比較固定心態的人,我有辦法改變嗎?」

其實這個問題的背後,你對自己的成長已經有所期待了,不然你其實連提問都不會做,因為你應該覺得問了也沒用。既然你的成長心態已經開始萌芽,那接著我們該討論的是如何搬開阻礙,搭建一個通往成長的路徑

成長過程的阻礙

很多人並不是天生悲觀,也不是天生對自己沒自信,絕大多數是源自於他過去的生活經驗。例如從小到大生活在一個被否定的環境,或者沒有好的學經歷背書,甚至是因為在一個有毒的環境工作久了,讓他漸漸地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如此,而他是沒有能力改變這一切的。

在面對大家的提問時,我通常會先問:「在工作上有什麼事困擾你很久,但你一直找不到解法的?」

有人會說是加班,不過他覺得資訊產業就是責任制,這很正常,

有人會說是跟老闆的相處,他覺得老闆就是很難搞,需求就是會變來變去難以捉摸,所以就接受了這現況,

有人會說是家庭跟工作難以兼顧,但他看到身邊很多人也都是那個樣子,所以也認定這是一種必然。

這時我會問:「你認識的資訊產業朋友裡面,有沒有很少加班的人?

對方有時會直接回答:「沒有吧,大家都加班。

事實上,很多高效的工程師,加班的狀況並不嚴重,只是你不認識,沒看過,沒了解過,所以誤以為大家都跟你一樣,當你看不見其他可能性,你就會堅信這件事沒有第二種可能。

但是當你看見其他可能性時,你也不見得會馬上接受它,而是會用其他說法來自圓其說,例如「他是特例」、「他運氣很好」。沒關係,但你還是無法否定這世界確實存在第二種可能,對吧?

下一個動作,逼自己去了解這個人為什麼可以不一樣,不論有多困難,但他確實存在可能性。

以偏概全,經常說「OOO 都是這樣的」,這是固定心態最常見的狀況,你看過的案例其實很少,在樣本不足的狀況下,立論是站不住腳的。

特例與運氣,即便你在看到有些人的遭遇跟你想像的不同,你會直觀的認定他是特例,或者他運氣特別好,藉此來繼續鞏固自己的信念。但是當你可以找到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於第四個特例時,你的信念會開始崩解。

他可以我不行,雖然你看到事情的第二種可能性,但你給自己設定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別人做得到,但我就是做不到啊。其實這時候你只要願意了解為什麼他做得到,然後試著仿效他,你也會有機會做到。

還沒準備好面對失敗,有些人會在短暫嘗試後放棄,因為他們會在過程中遭遇挫折,這個挫折會再喚醒他們那心「我不行」的那個靈魂。但其實你在開始之前就要先做好不會一路順暢的心理準備。

成長過程的阻礙,多數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自己的內心。那我們要如何克服這樣的阻礙,為自己的成長展開坦途呢?

展開成長的坦途

前一個段落中我提到,很多人之所以會變成固定心態,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於環境。

當你身邊的人都在加班,都不學習,久而久之你就會認為那是正常的,

當你所在的公司是缺乏管理的,經常有很多插單工作,時間一久你也就習以為常。

找一個有成長動能的環境

我給你的第一個建議是找一個有成長動能的環境,去一個能讓你看見更多可能性的環境,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好像也可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同學說進入學院後最大的改變是建立了成長心態的原因,因為在這個環境中,很多事都持續在發生。

你不見得要換工作,但一定要到一個能打破自我認知的環境。

用對方法,聰明努力

如同我前面分享的個人經驗,我修了五堂程式設計課,都遠不及學長給我的一個月指導,除了有人帶真好(再次證明環境的重要性)外,也凸顯出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就我這麼多年轉換各種不同專業職務的經驗,我覺得多數的能力,你只要用對方法,99% 都能學得會。

所以你需要的是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然後開始動手。學院的學程、情境題、學習營都是有效學習的方法,鼓勵大家可以更積極一點去參與這些學習活動。

提高勝率,而非追求穩贏

不過即使用對了方法,你也不會每一次都成功,top sales 也不可能談下每一筆訂單,厲害的工程師也寫不出沒 bug 的程式,經驗老到的 PM 也不可能每個案子都順利,學習與方法能提高勝率,但不能保證 100% 成功。

當你遭遇失敗時,沮喪在所難免,但提醒自己,失敗只是讓自己看到不足之處,收拾心情再次出發也就是了。這時你會發現學習場域有多重要,因為在你遭遇挫折時,如果身邊有人給你鼓勵,你會更快站起來,再次迎向下一個挑戰。

創造第一的小成功

接著,你會需要一個小成功來強化自己的自信心。例如完成一份心得報告,完成了一次跟主管的一對一面談,開口跟過往討厭的同事溝通事情,主動在會議中表達自己的想法等等,這些你採取行動,並且獲得跟過往不同結果的經驗,都會成為你改變過程的小成功,這會成為支撐你繼續下去很重要的動力。

當你看得夠多,經歷的夠多,你會漸漸發現過往的固定心態原來是受限於自己的眼界與人生閱歷。

之前跟主管相處不好,學習向上管理的技巧,試著去改變,

之前專案控管老是出差錯,學習專案管理,試著在規劃期間降低不確定性,

之前因為不熟產品訴求,所以行銷總是打不到痛點,試著深入了解產品的特色,

之前覺得做決策是老闆的責任,但在老闆總是做出糟糕決策時,你可以試著去影響老闆,讓他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善用成長心態,經常打破自己的邊界,用對方法,讓自己加速成長吧。


其實願意花時間、花錢學習的人,本身就具備成長思維,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可以成長,你就不會投資自己的學習。本篇主要跟大家分享如何克服心理障礙,並善用環境的力量,讓自己的成長更快發生。

如果你還有其他關於成長過程的阻礙,也歡迎留言跟我交流,我很願意跟大家聊聊。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大語言模型對軟體開發的影響

大語言模型對軟體開發的影響

近期閱讀了一份文件,內容是關於大語言模型對軟體開發工作的影響,文件的連結在這:Assessing and Advancing Benchmarks for Evaluat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Tasks 這份文件聚焦於大型語言模型(LLMs)應用於軟體工程(SE)領域的效能評估。這是個有趣的題目,所謂的效能,簡單的說就是能直接在該工作任務中大幅增進效能的比例。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 AI 寫 code 已經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透過 vibe coding 寫出來的 code 真的可以用嗎?符合需求嗎?品質可以嗎?能被維護嗎? 關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如何衡量 AI 的有效性呢?目前的答案是透過 Benchmark(基準)。 舉例來說,之前有的 benchmark 叫 SWE-bench,

By gipi
溝通,不是把能說服自己的話拿來說服他人

溝通,不是把能說服自己的話拿來說服他人

還記得幾年前有個朋友私訊給我說了一段趣事。 他說公司有個同事援引了我在演講中提到的一句話:「敏捷走不出研發,就不能真正敏捷。」 他試圖用這句話來告訴業務團隊們「業務必須要參與到敏捷中,開發團隊必須要更了解業務狀態,我們才能真正發揮敏捷的效益。」 我那句話的本質跟他說出來的話,在意義上其實毫無分歧。 但他獲得的結果卻是被業務部門修理了一頓。業務部門告訴他:「這不是你該管的範圍,你應該專注把你的任務搞定。」 這邊姑且不論誰的想法才是對的,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在溝通過程很重要的體悟。 「所謂的溝通,不是把能說服自己的話拿來說服他人。」 「所謂的溝通,不是把能說服自己的話拿來說服他人。」 「所謂的溝通,不是把能說服自己的話拿來說服他人。」 很重要,所以得說三遍。 我們讀書總會讀到很多很有道理的話,並且被這句話說服了。但千萬要記得,這句話能說服自己,不意味著能說服他人。因為我們的立場不同,遭遇的挑戰不同,先備知識也不同。所以一段自己覺得非常有道理的話,我們必須加以轉換後,才有可能說服他人。 舉個例子來說,做研發的會希望根本的理解一個需求背後的商務價值,因為這

By gipi
Meta 高薪挖來的 AI 人才,一個月後紛紛離職 - 論薪資公平性

Meta 高薪挖來的 AI 人才,一個月後紛紛離職 - 論薪資公平性

最近兩天看到好幾個談論 Meta 人才跳槽的消息,甚至連七月份從 OpenAI 高薪挖角的高手,也在入職一個月後決定離開 Meta 重回 OpenAI。當時的高薪挖角引起了眾多同業 CEO 的抨擊,覺得這種以錢為誘因的做法對 AI 的推進沒有幫助,終將會失敗。 Sam Altman:「用金錢驅動招聘,這會破壞以使命為中心的工作文化,真正的長期回報在於共同願景而非一次性高額薪資。」Dario Amodei:「極高的薪資策略可能破壞組織文化,雖然能吸引人才,但未必能吸引與其價值觀一致、長期投入願景工作的員工。」我相 信願景真的很重要,那是凝聚一群優秀人才的關鍵因素之一。但高額薪資背後的問題是什麼? 除了 Dario Amodei 提到的,會破壞組織文化外,我覺得 Michael Dell 的詮釋更直接。 Michael Dell:「這種高額薪資極有可能引發內部員工的不滿與文化上的緊張感。」 一樣從事 AI 研發工作,我在公司內已經是頂天的存在,但我的年薪不過就 1,

By gipi
對情緒控管能力的反思

對情緒控管能力的反思

前陣子跟大家分享了我自己對「情緒管理」與「承壓能力」的反思。 假設我們試著量化一個人的情緒承載能力,如果這個數值是 100,只要超過這個數字時,人的情緒就會崩潰。 而多數時候,我們會將自己的情緒壓力控制在 100 分以下,如果要自在一點的話,可能在 60 分以下是比較輕鬆自在的狀態。而那些工作壓力較大,或者內耗特別嚴重的人,很可能長期處在 80-90 分的狀態。 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壓力愈接近 100,那情緒就愈難自控,很容易沒耐性、暴躁、坐立難安。 過往我總認為自己是將情緒壓力控制在 80 分以下,所以自己在高壓工作下其實有許多的餘裕。 但最近發現,我可能只是為自己上了 buff。 所謂的 buff 是個遊戲用語,在遊戲中,有時我們可能會拿到道具,或者被施了魔法,讓我們的能力項注射了腎上腺素一般有個很明確的提升。 例如提升力量 5 點,增加 30% 血量,實體攻擊無效等等。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