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破解欺凌的遊戲》

讀《破解欺凌的遊戲》

昨天晨讀時間,看得是《破解欺凌的遊戲》,主因是看了書的簡介後,覺得這本書對於霸凌者的心態與被霸凌者的反應有不錯的解讀。

近期台灣幾個被稱之為霸凌的事件如下:

  1. 勞動部霸凌事件,主管長期霸凌,除言語羞辱、工作刻意刁難外,還會實施體罰,導致員工輕生自殺。
  2. 台達電替代役,疑因同事散播謠言與刻意中傷,導致員工輕生自殺(尚未證實)。
  3. 台達電員工,該員在與 HR 討論自願離職與資遣過程,被威脅與限制自由,目前正在調查中。
  4. 建國中學,因麥當勞事件而導致與事件無關的學生被群體公審。有建中學長直接 PO 出該班級的全班照片,揚言要在大學的醫學系進行封殺。

還記得我在台達事件的隔兩天,轉錄了一篇台達離職員工的自白,也就是上述事件 2. 的當事人的文章。當天有兩位台達網友傳訊息給我,提醒我該篇文章中提到的 HR,現在正被大家肉搜跟霸凌,希望身為公眾人物的我,不要助長這樣的氣氛。

我看完後覺得有道理,畢竟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修理這位 HR,我只是想要告訴大家這樣的行為是不恰當的,而台達應該要好好處理此事。但我壓根兒沒有想要挾群眾力量來聲討某人的意思,所以最後我先將那篇文章設定為私人可讀,待司法調查結果出來再說。

在往下看之前,我們可以先看看這段 Brooks Gibbs 的影片,他正在示範書中所提到的概念-傻瓜遊戲:

霸凌者的動機

首先,我們可以先了解霸凌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一個人會展現出霸凌行為,背後的動機為何?

尋求權力感和控制感: 許多霸凌者透過欺負他人來獲得權力感和控制感,他們享受支配他人的感覺,並從中獲得滿足。例如,支配型的霸凌者會透過侮辱、嘲笑、取外號等方式來貶低他人,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感與權力

尋求娛樂和刺激: 有些霸凌者只是覺得欺負別人很好玩,並從別人的痛苦中獲得樂趣。例如,取樂型的霸凌者可能會嘲笑別人的外貌、缺陷、家庭背景或種族。

發洩負面情緒: 有些霸凌者可能是因為自身經歷了挫折或負面情緒,而將這些情緒發洩到他人身上。例如,復仇型的霸凌者會因為覺得自己被冒犯或不公平對待,而對他人進行報復。

從眾心理和群體壓力: 有些霸凌者可能是受到群體壓力或從眾心理的影響,他們為了融入群體或避免被排擠,而跟著其他人一起霸凌他人。這種人不只學生時期有,出社會後也沒有減少。

霸凌者的無意識

許多霸凌者並非一開始都懷有明顯的惡意,很多的霸凌行為只是因為「缺乏同理心」,所以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其實是在霸凌他人

一個從小出身於富裕家庭的主管,無法體會一個家境清寒負債的部屬,總認為他肯定是不夠努力才無法做出好的成果,認為他就是沒有投資未來的行為才讓自己活得這麼辛苦。

主管的鼓勵或刺激,對這位部屬來說是在否定自己的努力,也不斷在提醒他,你家境清寒所以你很倒楣。

你說他真的有很深的惡意嗎?其實沒有,他只是沒有試圖同理對方的處境,純粹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而這樣的話,剛好很傷人,如果再加上進一步的逼迫行為,那就成了妥妥的霸凌了。

最近幾年有個概念叫「無意識偏見」,泛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非刻意的偏見言論與行為。像是性別、星座、外貌等,每個人都會因為從小到大被灌輸了許多觀念,而造成我們在潛意識中隱含了偏見行為。

「女人就該照顧小孩。」
「處女座的人就是龜毛難搞。」
「帥的人一定很花心。」

這些都算是一種偏見,而且通常沒有經過太多的思考就獲得了結論,這就是一種無意識偏見。

缺乏同理心 + 無意識偏見,很容易讓一個人不斷產生霸凌行為而不自知。

如何定義霸凌?

因為近期台灣有很多事件都被認定為「霸凌」,平常在 facebook 或 threads 上也經常看到有人覺得自己被霸凌了。有些案例看起來是明顯的霸凌行為,但有些似乎又像是溝通問題。

我自己雖然也有判斷的準則,但這畢竟是我自己的想法,無法類推到所有人身上。所以我也特別看了作者的觀點,作者認為符合以下四項要件任一項,都可稱之為霸凌。

  • 重複發生: 霸凌行為不是單次事件,而是持續性、重複性的攻擊行為。
  • 具有傷害性: 霸凌行為會對受害者造成身心上的傷害,例如讓受害者感到恐懼、焦慮、自卑等。
  • 小攻擊: 霸凌行為通常是一些看似微小的攻擊,例如排擠、說壞話、取外號等等。
  • 未構成犯罪: 霸凌行為的程度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但如肢體暴力、性侵害等嚴重傷害行為,則不只是霸凌,更是犯罪,需要報警處理。

其實看到這,我想我們每個人在成長或多或少都曾是霸凌者,只是我們隨著年紀增長學會了同理心,並有意識的節制自己的行為,我們才逐步脫離了霸凌者行列

無效的反擊霸凌的方法

書中提到,美國政府曾經嘗試過三種遏止校園霸凌的方法,但最終都宣告失敗,這三類方法分別如下:

改變學校教學,創建不再有霸凌的學校環境
這種方法看似立意良善,但學校很難界定介入的程度,因為學校不可能變成監獄,監控每一個人的行為。那些推擠、指責、取外號等事件,都很難界定是否需要老師介入。

改變霸凌者,讓他停止霸凌行為
很多孩子在霸凌別人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霸凌,他們可能只是覺得好玩。難以預防孩子們玩鬧時的推擠、打鬧等行為,因為這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試圖創造一個完全和平的環境,讓孩子們不再有衝突,是不切實際且不健康的。

我們不容易定義這些行為哪些是霸凌,哪些是正常的社交活動,如果每一條都清楚定義,很可能反強化了被霸凌者的困境。

改變被霸凌者,讓他學會自我保護,進行反擊
作者認為當孩子被打,教孩子打回去是最糟糕的建議之一,因為這會讓事情變得更複雜,孩子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打回去並沒有教會孩子正確處理衝突的方法,這種方法只是家長將自身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並沒有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綜合來說,以上三項舉措之所以無效,關鍵有二:
1.難以定義具體標準,讓第三方介入。
2.被霸凌的孩子沒機會學習如何應對霸凌,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針對作者這個結論我自己有正反兩邊的想法:

一方面我認同作者說的,應該讓孩子學會處理社交的各種狀況,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這是根本解。
另一方面我不認為因為準則難以拿捏,所以就不從教育下手來改變霸凌者。我相信只要在教學過程加入更多同理心的學習,許多無惡意、無意識的行為便會大幅減少。

為何家長或老師過度介入,會帶來負面結果?

校園霸凌的處理方法中,多數是靠著老師或教學人員的介入,針對這個問題,作者認為第三方的過度介入,很容易帶來負面的結果:

強化被霸凌者的弱勢: 當孩子遇到霸凌時,總是尋求大人幫助,會讓他們產生依賴心,無法培養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學校或家長介入的程度難以拿捏,不可能完全杜絕孩子間的衝突。我不欺負妳,但也不理你,我還聯合其他人都不理你,這種冷暴力對孩子來說是再難受不過了。

忽略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面對衝突和挑戰,如果大人總是介入,他們就失去練習處理人際關係的機會。這一點成年人也是一樣,當你碰到跨部門溝通問題時,如果只會找主管橋,那你也會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

養成告狀的習慣: 習慣向大人告狀的孩子,會被同儕孤立,這個從小到大真的看很多了,不多說。

造成「警察式倦怠」: 家長像警察一樣不斷介入孩子間的衝突,會讓自己精疲力盡,也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地製造衝突,以試探大人的反應。

家裡有兩個孩子的我,其實對上述這些問題很有感。所以在家裡處理兩個孩子的衝突時,我會節制自己不去當裁判跟警察,而是引導他們做溝通,或者讓他們自己去協調,抑或對他們進行提問,讓他們思考更多他人的需求與自己的情緒來源,鍛鍊同理心與自我覺察能力

否則光是要處理每天的「阿爸,你看妹妹...」、「姐姐又來了」、「明明是我先的」、「妹妹推我」、「姐姐亂講話」...等問題,就夠我煩了。時間一久我肯定會麻痺,所以介入並不是一個最好的策略,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有機會學習,而我則充當過程的引導者

但是當兩個孩子打架或吵得不可開交時,我還是會制止並介入了解。但這畢竟是自己家的孩子,不會有其他家長來抱怨我的方式。

可今天若我的身分是老師,碰到觀念不同的家長時,他很可能會質疑我的作法對他的孩子不公平,或者認為我應該處罰另一個孩子。這種狀況下我的介入就會給我增添麻煩,次數不多時我們都可以用教育熱情來支撐,但如果經常發生,或許我也會跟很多老師一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作者認為有效面對霸凌的方法 - 傻瓜遊戲

傻瓜遊戲的核心任務是別讓霸凌者從跟你的互動中獲得快感,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方法有效,不要給予他期望的反應

作者列出許多傻瓜遊戲的規則,我看了覺得很有道理,可實踐起來真的不容易。

核心規則:

  • 冷靜、理智、不生氣: 當你被欺負時,保持冷靜,不要表現出生氣、難過、害怕等情緒,讓對方覺得你不在乎他的攻擊。
  • 允許對方說話: 不要試圖阻止對方說話或反駁對方,因為嘴長在別人身上,你無法控制他人的言論。
  • 以退為進: 透過「提問」、「認同」、「稱讚」等技巧,化解對方的攻擊,並讓對方感到無趣或尷尬。

獲勝策略:

  • 讓對方覺得無聊: 當你不再給予對方想要的反應,霸凌者就會覺得無聊,自然會停止霸凌行為。
  • 讓對方顯得愚蠢: 透過「傻瓜遊戲」的技巧,讓霸凌者在旁人眼中顯得愚蠢、無理取鬧,他們就會感到羞愧,進而停止霸凌行為。
  • 展現你的力量: 透過冷靜、自信的態度,展現你的內在力量,讓霸凌者知道你不會被他們擊倒。

書中舉了一個傻瓜遊戲的具體示範:

同學:「你又穿得這麼窮酸!」
約瑟夫:「啊,你這樣覺得?」
同學:「是的,太醜了!」
約瑟夫:「啊,你不喜歡是嗎?好吧,我有時候穿得不怎麼樣。」
同學:「真醜!地攤貨,根本就沒有牌子!」
約瑟夫:「嗯,我爸媽確實比你爸媽窮。」
同學:「是,真窮酸... 呃,就是有點...」
約瑟夫:「不好看,你覺得。我媽媽不怎麼會挑衣服!」
同學:「是的,你媽把你打扮得像個鄉下人。」
約瑟夫:「你就不一樣了,我很喜歡你的毛衣。」
同學:「哦,謝謝!」
約瑟夫:「不客氣!你在哪裡買的?」
同學:「你絕對買不起!」
約瑟夫:「哦,好啊,我就是看著覺得好看,真好看。」

當你的同學這麼說你時,你能像約瑟夫一般淡定嗎?我想這難度非常高。但過去這些年下來,我面對過許多網路酸民的攻擊,當我意識到對方不是真的想跟我討論時,我通常會回應一句「謝謝指教」,並且停止回應。

因為我知道我再怎麼回應對方都不會滿意,他的目的不是討論,而是想要看我出糗,想要告訴其他人我在胡扯。我沒必要隨他起舞。

「傻瓜遊戲」的最終目標是讓你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擁有穩定的情緒和堅定的內心,不被外界的言語和行為所影響

這本書的結論其實跟我的人生實踐還是很相近的。

  • 培養自己的同理心,不管有意識或無意識都不要成為霸凌者。
  • 理解霸凌者的心態,學習應對、忽略或還擊,讓自己有能力處理這種困境。
  • 學習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不用期待外力介入,違法的問題法院解決,道德問題,讓自己強大,自己解決。
  • 不要期望每次都能有好結果,跟能互動的人互動,遠離充滿惡意跟難以影響的人。

Read more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在剛出社會時,我對職場人際關係這件事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覺得不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維持對每個人的基本禮節,但我並不是一個熱愛與擅長社交的人,所以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部門內更擅長社交的同事,他獲得的能見度與目光其實比我更多。 我真正感受到人脈的重要性是在我出社會的第二年。 那一年我從台北調回台中,接手了一個團隊,我當時的主管在公司內的角色舉足輕重,手下帶領個 5-6 條產品線,也經常要對公司的高層報告,加上他是公司主力產品之一的早期開發者,所以在公司內算是很得人敬重的那種人。 我在他手下的時間大約一年半左右,期間他讓我見識到了職場人脈的威力。 第一,他有一群年資跟他相當的朋友,這些人因為我們經常一起用餐,所以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們經常會跟我分享很多公司的秘辛,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會在我需要協助的時候,出手幫我協調,讓我做起事來更順暢。 第二,他的上級關係很好,老闆會將比較複雜,難處理的工作任務優先指派給他,並直接給予兵權,讓他更容易運作。不只直屬主管,更上一級的主管也很信任他,所以當上級發現他們交辦的任務可能超出我主管的權

By gipi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過往我在談溝通問題時,我通常強調形式、文字、工具都是次要。因為我認為溝通問題的核心,往往在於雙方的互信基礎,或者稱之為信任感。 為什麼當你提出一個提案時,老闆會要求你準備好完整的報告資料,但另一位資深同事卻只要口頭告知呢? 為什麼當你被指派一個任務時,老闆會要求你每天要跟他回報進度,而且他還要看到具體的工作產出,但與你同期的另一個同事卻只要在每週週會時報告就好呢? 為什麼負責同樣工作的兩個人,在報告過程,一個人被各種拷問,另一個人老闆則是聽完後就放行呢? 你可能會覺得老闆差別對待,但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老闆會差別對待呢? 我們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來思考這件事,我們對待身邊的朋友也不是同等待遇。有些朋友你可以放心把東西借給他,因為你知道他不會不還你,但有些朋友你則會非常謹慎,會問他幹嘛不自己買?借了何時要還?這其實也是一種差別對待。 就像我有個朋友每次約會必然遲到,我當天一定會打兩通電話提醒他不准遲到。但那些總是準時的朋友我就不會這麼幹,因為我相信他們不會遲到。這也是差別對待。 我們本來就會因為一個人的狀態,而決定我們對待他的方式。 而決定我們怎麼對待一個人的因素很多,可

By gipi
DEI 為何遭遇反彈?

DEI 為何遭遇反彈?

前陣子跟一位朋友在聊 DEI 的話題,談到在川普當選後有多家美國企業調整了 DEI 政策,再談到為什麼 DEI 的推動遭到反彈。 我針對這件事說明了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過度極端的理念,絕對不會形成社會共識。」 極端是什麼意思?就是 100% 符合 DEI 的定義,不容一絲絲違背。不論在什麼場合,碰到什麼類型的人,都應該符合 DEI 原則,否則就不是 DEI,就不應該。 舉例來說,之前吵得很兇的性別認同議題,如果一個生理男性,他的性別認同是女性,所以她認為自己應該上女廁,應該去女澡堂,應該能參加女性專屬的活動甚至競賽。 你接受嗎? 再舉個例子,為了符合 DEI 原則,所以公司的董事會與高階主管的成員中,必須要有一半的女性,且有 20% 的拉丁裔成員。但我公司經營時,我正好找到了一群很棒的人,但這些人碰巧都是男性,這是否意味著我要放棄這些很不錯的男性候選人,改成找女性? 找到優秀且適合的人才已經不容易了,

By gipi
找一個合適自己的 Mentor

找一個合適自己的 Mentor

這幾年在台灣的社群活動中,很多社群都採取了 Mentor 制,像是曼陀號、領袖100、藍途計畫等,都具有 Mentor / Mentee 這樣的設計在。 我這輩子有過很多位 Mentor,每個 Mentor 都教會了我許多事。但有些是我單方面瘋狂跟對方請益,對方不見得有把我當成 Mentee。 其實我對 Mentor 的定義是這樣的: 「對我人生或職涯有重大啟發的人,可能是一個在當下階段能教會你很多東西的人,也可能是一個協助自己打破過去經驗或行為的人。」 怎麼找到合適自己的Mentor? 不見得每一個 Mentor 我都有一個拜師的過程,過去10多年來,與我彼此有互相認定為師徒關係的人就三位,其他我所寫的 Mentor 大多是因為在互動與共事過程中,給了我一些重大的啟發,例如周忠信老師、林隆潤策略長等等,這些人都算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導師。 而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找尋合適自己的 Mentor。 我覺得我運氣很不錯,有機會在工作中遇到這些人,能遇到是運氣,但當你發現有些很棒的人在你周圍,而且跟你有互動的機會時,你是否有把握住了?怎麼把握呢?我來談談我的做法。 首先,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