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破解欺凌的遊戲》
昨天晨讀時間,看得是《破解欺凌的遊戲》,主因是看了書的簡介後,覺得這本書對於霸凌者的心態與被霸凌者的反應有不錯的解讀。
近期台灣幾個被稱之為霸凌的事件如下:
- 勞動部霸凌事件,主管長期霸凌,除言語羞辱、工作刻意刁難外,還會實施體罰,導致員工輕生自殺。
- 台達電替代役,疑因同事散播謠言與刻意中傷,導致員工輕生自殺(尚未證實)。
- 台達電員工,該員在與 HR 討論自願離職與資遣過程,被威脅與限制自由,目前正在調查中。
- 建國中學,因麥當勞事件而導致與事件無關的學生被群體公審。有建中學長直接 PO 出該班級的全班照片,揚言要在大學的醫學系進行封殺。
還記得我在台達事件的隔兩天,轉錄了一篇台達離職員工的自白,也就是上述事件 2. 的當事人的文章。當天有兩位台達網友傳訊息給我,提醒我該篇文章中提到的 HR,現在正被大家肉搜跟霸凌,希望身為公眾人物的我,不要助長這樣的氣氛。
我看完後覺得有道理,畢竟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修理這位 HR,我只是想要告訴大家這樣的行為是不恰當的,而台達應該要好好處理此事。但我壓根兒沒有想要挾群眾力量來聲討某人的意思,所以最後我先將那篇文章設定為私人可讀,待司法調查結果出來再說。
在往下看之前,我們可以先看看這段 Brooks Gibbs 的影片,他正在示範書中所提到的概念-傻瓜遊戲:
霸凌者的動機
首先,我們可以先了解霸凌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一個人會展現出霸凌行為,背後的動機為何?
尋求權力感和控制感: 許多霸凌者透過欺負他人來獲得權力感和控制感,他們享受支配他人的感覺,並從中獲得滿足。例如,支配型的霸凌者會透過侮辱、嘲笑、取外號等方式來貶低他人,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感與權力。
尋求娛樂和刺激: 有些霸凌者只是覺得欺負別人很好玩,並從別人的痛苦中獲得樂趣。例如,取樂型的霸凌者可能會嘲笑別人的外貌、缺陷、家庭背景或種族。
發洩負面情緒: 有些霸凌者可能是因為自身經歷了挫折或負面情緒,而將這些情緒發洩到他人身上。例如,復仇型的霸凌者會因為覺得自己被冒犯或不公平對待,而對他人進行報復。
從眾心理和群體壓力: 有些霸凌者可能是受到群體壓力或從眾心理的影響,他們為了融入群體或避免被排擠,而跟著其他人一起霸凌他人。這種人不只學生時期有,出社會後也沒有減少。
霸凌者的無意識
許多霸凌者並非一開始都懷有明顯的惡意,很多的霸凌行為只是因為「缺乏同理心」,所以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其實是在霸凌他人。
一個從小出身於富裕家庭的主管,無法體會一個家境清寒負債的部屬,總認為他肯定是不夠努力才無法做出好的成果,認為他就是沒有投資未來的行為才讓自己活得這麼辛苦。
主管的鼓勵或刺激,對這位部屬來說是在否定自己的努力,也不斷在提醒他,你家境清寒所以你很倒楣。
你說他真的有很深的惡意嗎?其實沒有,他只是沒有試圖同理對方的處境,純粹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而這樣的話,剛好很傷人,如果再加上進一步的逼迫行為,那就成了妥妥的霸凌了。
最近幾年有個概念叫「無意識偏見」,泛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非刻意的偏見言論與行為。像是性別、星座、外貌等,每個人都會因為從小到大被灌輸了許多觀念,而造成我們在潛意識中隱含了偏見行為。
「女人就該照顧小孩。」
「處女座的人就是龜毛難搞。」
「帥的人一定很花心。」
這些都算是一種偏見,而且通常沒有經過太多的思考就獲得了結論,這就是一種無意識偏見。
缺乏同理心 + 無意識偏見,很容易讓一個人不斷產生霸凌行為而不自知。
如何定義霸凌?
因為近期台灣有很多事件都被認定為「霸凌」,平常在 facebook 或 threads 上也經常看到有人覺得自己被霸凌了。有些案例看起來是明顯的霸凌行為,但有些似乎又像是溝通問題。
我自己雖然也有判斷的準則,但這畢竟是我自己的想法,無法類推到所有人身上。所以我也特別看了作者的觀點,作者認為符合以下四項要件任一項,都可稱之為霸凌。
- 重複發生: 霸凌行為不是單次事件,而是持續性、重複性的攻擊行為。
- 具有傷害性: 霸凌行為會對受害者造成身心上的傷害,例如讓受害者感到恐懼、焦慮、自卑等。
- 小攻擊: 霸凌行為通常是一些看似微小的攻擊,例如排擠、說壞話、取外號等等。
- 未構成犯罪: 霸凌行為的程度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但如肢體暴力、性侵害等嚴重傷害行為,則不只是霸凌,更是犯罪,需要報警處理。
其實看到這,我想我們每個人在成長或多或少都曾是霸凌者,只是我們隨著年紀增長學會了同理心,並有意識的節制自己的行為,我們才逐步脫離了霸凌者行列。
無效的反擊霸凌的方法
書中提到,美國政府曾經嘗試過三種遏止校園霸凌的方法,但最終都宣告失敗,這三類方法分別如下:
改變學校教學,創建不再有霸凌的學校環境
這種方法看似立意良善,但學校很難界定介入的程度,因為學校不可能變成監獄,監控每一個人的行為。那些推擠、指責、取外號等事件,都很難界定是否需要老師介入。
改變霸凌者,讓他停止霸凌行為
很多孩子在霸凌別人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霸凌,他們可能只是覺得好玩。難以預防孩子們玩鬧時的推擠、打鬧等行為,因為這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試圖創造一個完全和平的環境,讓孩子們不再有衝突,是不切實際且不健康的。
我們不容易定義這些行為哪些是霸凌,哪些是正常的社交活動,如果每一條都清楚定義,很可能反強化了被霸凌者的困境。
改變被霸凌者,讓他學會自我保護,進行反擊
作者認為當孩子被打,教孩子打回去是最糟糕的建議之一,因為這會讓事情變得更複雜,孩子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打回去並沒有教會孩子正確處理衝突的方法,這種方法只是家長將自身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並沒有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綜合來說,以上三項舉措之所以無效,關鍵有二:
1.難以定義具體標準,讓第三方介入。
2.被霸凌的孩子沒機會學習如何應對霸凌,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針對作者這個結論我自己有正反兩邊的想法:
一方面我認同作者說的,應該讓孩子學會處理社交的各種狀況,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這是根本解。
另一方面我不認為因為準則難以拿捏,所以就不從教育下手來改變霸凌者。我相信只要在教學過程加入更多同理心的學習,許多無惡意、無意識的行為便會大幅減少。
為何家長或老師過度介入,會帶來負面結果?
校園霸凌的處理方法中,多數是靠著老師或教學人員的介入,針對這個問題,作者認為第三方的過度介入,很容易帶來負面的結果:
強化被霸凌者的弱勢: 當孩子遇到霸凌時,總是尋求大人幫助,會讓他們產生依賴心,無法培養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學校或家長介入的程度難以拿捏,不可能完全杜絕孩子間的衝突。我不欺負妳,但也不理你,我還聯合其他人都不理你,這種冷暴力對孩子來說是再難受不過了。
忽略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面對衝突和挑戰,如果大人總是介入,他們就失去練習處理人際關係的機會。這一點成年人也是一樣,當你碰到跨部門溝通問題時,如果只會找主管橋,那你也會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
養成告狀的習慣: 習慣向大人告狀的孩子,會被同儕孤立,這個從小到大真的看很多了,不多說。
造成「警察式倦怠」: 家長像警察一樣不斷介入孩子間的衝突,會讓自己精疲力盡,也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地製造衝突,以試探大人的反應。
家裡有兩個孩子的我,其實對上述這些問題很有感。所以在家裡處理兩個孩子的衝突時,我會節制自己不去當裁判跟警察,而是引導他們做溝通,或者讓他們自己去協調,抑或對他們進行提問,讓他們思考更多他人的需求與自己的情緒來源,鍛鍊同理心與自我覺察能力。
否則光是要處理每天的「阿爸,你看妹妹...」、「姐姐又來了」、「明明是我先的」、「妹妹推我」、「姐姐亂講話」...等問題,就夠我煩了。時間一久我肯定會麻痺,所以介入並不是一個最好的策略,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有機會學習,而我則充當過程的引導者。
但是當兩個孩子打架或吵得不可開交時,我還是會制止並介入了解。但這畢竟是自己家的孩子,不會有其他家長來抱怨我的方式。
可今天若我的身分是老師,碰到觀念不同的家長時,他很可能會質疑我的作法對他的孩子不公平,或者認為我應該處罰另一個孩子。這種狀況下我的介入就會給我增添麻煩,次數不多時我們都可以用教育熱情來支撐,但如果經常發生,或許我也會跟很多老師一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作者認為有效面對霸凌的方法 - 傻瓜遊戲
傻瓜遊戲的核心任務是別讓霸凌者從跟你的互動中獲得快感,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方法有效,不要給予他期望的反應。
作者列出許多傻瓜遊戲的規則,我看了覺得很有道理,可實踐起來真的不容易。
核心規則:
- 冷靜、理智、不生氣: 當你被欺負時,保持冷靜,不要表現出生氣、難過、害怕等情緒,讓對方覺得你不在乎他的攻擊。
- 允許對方說話: 不要試圖阻止對方說話或反駁對方,因為嘴長在別人身上,你無法控制他人的言論。
- 以退為進: 透過「提問」、「認同」、「稱讚」等技巧,化解對方的攻擊,並讓對方感到無趣或尷尬。
獲勝策略:
- 讓對方覺得無聊: 當你不再給予對方想要的反應,霸凌者就會覺得無聊,自然會停止霸凌行為。
- 讓對方顯得愚蠢: 透過「傻瓜遊戲」的技巧,讓霸凌者在旁人眼中顯得愚蠢、無理取鬧,他們就會感到羞愧,進而停止霸凌行為。
- 展現你的力量: 透過冷靜、自信的態度,展現你的內在力量,讓霸凌者知道你不會被他們擊倒。
書中舉了一個傻瓜遊戲的具體示範:
同學:「你又穿得這麼窮酸!」
約瑟夫:「啊,你這樣覺得?」
同學:「是的,太醜了!」
約瑟夫:「啊,你不喜歡是嗎?好吧,我有時候穿得不怎麼樣。」
同學:「真醜!地攤貨,根本就沒有牌子!」
約瑟夫:「嗯,我爸媽確實比你爸媽窮。」
同學:「是,真窮酸... 呃,就是有點...」
約瑟夫:「不好看,你覺得。我媽媽不怎麼會挑衣服!」
同學:「是的,你媽把你打扮得像個鄉下人。」
約瑟夫:「你就不一樣了,我很喜歡你的毛衣。」
同學:「哦,謝謝!」
約瑟夫:「不客氣!你在哪裡買的?」
同學:「你絕對買不起!」
約瑟夫:「哦,好啊,我就是看著覺得好看,真好看。」
當你的同學這麼說你時,你能像約瑟夫一般淡定嗎?我想這難度非常高。但過去這些年下來,我面對過許多網路酸民的攻擊,當我意識到對方不是真的想跟我討論時,我通常會回應一句「謝謝指教」,並且停止回應。
因為我知道我再怎麼回應對方都不會滿意,他的目的不是討論,而是想要看我出糗,想要告訴其他人我在胡扯。我沒必要隨他起舞。
「傻瓜遊戲」的最終目標是讓你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擁有穩定的情緒和堅定的內心,不被外界的言語和行為所影響。
這本書的結論其實跟我的人生實踐還是很相近的。
- 培養自己的同理心,不管有意識或無意識都不要成為霸凌者。
- 理解霸凌者的心態,學習應對、忽略或還擊,讓自己有能力處理這種困境。
- 學習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不用期待外力介入,違法的問題法院解決,道德問題,讓自己強大,自己解決。
- 不要期望每次都能有好結果,跟能互動的人互動,遠離充滿惡意跟難以影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