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在 2015 年,我剛空降到新公司,當時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了解公司跟部門當下的狀況,也跟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們聊過了一輪。

我跟團隊說,我們需要協助業務團隊解決他們的問題,我要 PM 去參加業務部門的週會,並且準備報告去跟業務主管們同步狀況。

PM 告訴我:「這好像不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我還跟團隊說,現在整個公司的研發流程或系統非常混亂,我要從你們之中調派人選去導入合適的工具跟建立流程,解決現在我們遭遇的問題。

團隊成員問我:「我們可以自己做這件事嗎?不需要公司更高層的主管決定嗎?這責任應該在高層。

我的說法是:「等待不會帶來好結果,過去你們已經等待夠久了,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所以我們先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

上述兩件事,後來得到的結果都是好的,即便過程中有遭遇了一些阻礙,但都能被一一克服。

而在當時我又看到公司的產品沒有人專責開發與維護,尤其是關於用戶使用體驗的部分更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那時我跟業務部門主管提到說要挪動一部份資源去改善產品,他雖然認為有必要性,但他也告訴我:「我覺得這應該是客服部門要想的問題。

我告訴他:「現在產品的體驗已經影響到業務銷售,而且衍生的退費問題也愈來愈嚴重,我們需要主動去處理,我會找客服部門主管討論,但不論怎麼樣,我認為我們都該投入資源去改造它。」他點點頭表示同意。

更多時候,當我跟團隊說我們要動手來改技術債了,團隊總愛跟我說:「這需要爭取老闆的支持,因為需要 N 個人力投入好幾個月的時間改。

但其實他們過去爭取過許多次,每次都是鎩羽而歸。我告訴他們「溝通需要從商業價值切入討論,不能只是說我們想做什麼,而是要談談這件事如何對公司目標有幫助。同時,除了一次投入大量人力這個選項外,我們也要考量資源的狀況採取可推進技術債處理,又不影響主要專案進行的方法。」

當你真的想解決問題時,你就會想出不只一種方法。

你可以選擇等待事情發生,有時可能會等到撥雲見日的那一天,但更多的時候,你等到的可能是失望,然後繼續過的滿是挫折的生活。

在我 40 多年的人生中,其實我已經很習慣聽到這種「這不是我們的責任」或「這是誰的問題」的說法。我相信很多時候真的是別人有問題,但是當別人的問題造成了自己的問題時,你還要把這件事當成別人的問題嗎

在我 27 歲那年,在跟公司老闆的交談中,老闆提到了一個影響我很深的觀念。

「有些人是外部歸因,只要有問題時永遠都是檢討別人,覺得公司有錯、主管有錯、同事有錯。但真正能做好事的人往往是內部歸因,他們從自己身上找答案,在困難中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

內部歸因,那是我第一次聽見這個詞,那時我才知道我習慣性的思維可以用這個詞來代表。當我遭遇問題時,我很習慣想想自己可以怎麼做,而不是想著環境應該如何改變來遷就我,而這些行動包含自己可以如何去影響他人,讓事情往自己希望的方向推進。

我能做的比想像的更多

年輕時在公司,有時總會碰到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例如高層的決策、跨部門溝通、產品的重大錯誤、團隊內部的衝突等等。在我焦慮的時候,我的主管總會問我:「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他不會去抱怨高層,也很少去說別人應該怎樣怎樣,他的重點永遠放在「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當你從「別人該怎麼樣才對」轉變成「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你會發現主動權在自己手上,你也會更有力量

在跨部門溝通時碰到情緒化的同事,當下情緒自然會受到影響,也會不爽,甚至會回嗆回去,我覺得他的行為不對,但我不會期待他立即產生改變,按著我期待的樣子來溝通。畢竟這種性格跟著他幾十年,是不太可能因為我而改變的。

那我可以做些什麼?

我可以尋求他的主管的協助,由他主管代為溝通,或者請他主管直接換一個溝通窗口,並直接表示這位同事的情緒化嚴重影響到其他人,強烈要求換人。

我可以在專案前讓大家在正式場合中畫押,並讓高階主管知道彼此的分工,所以下次再發生問題,你還要大小聲,那我就直接讓事情曝光到高層。

我還可以去爭取更高的權限,要求所有參與專案的人,這次的績效考核我要佔一定的比例,讓對方知道亂搞、亂發脾氣對他沒好處,逼他就範。

處理的方式有溫和的,也有激進的,其實解決方法很多,就看你用不用了。

在面對來年的景氣問題,找工作的難度可能會變高,很多公司可以會選擇挑選即戰力員工,對轉換跑道或新鮮人找工作自然比較不利。你是等待景氣好轉的那天,還是抱怨公司只想用即戰力呢?

當然不是,你應該想想你該做些什麼才能找到工作。

以前投遞 10 家,就會有 4 家邀約,然後錄取 2 家,現在你可能要投遞 50 家,才會有 10 家邀約,然後一樣錄取 2 家。難度是提高了,但還是有方法的,而且除了投遞履歷外,你如何透過朋友的推薦來增加機會,或者運用其他方式來曝光自己的履歷,看能否遇到有緣份的公司。

你說自己沒什麼朋友可以幫忙推薦,那你可以做些什麼呢?
你說自己沒有地方可以曝光履歷,那你可以做些什麼呢?

我們得意識到自己所遭遇的問題,不會有人幫忙解決,只有做些什麼,才能改變現狀。

內部歸因是解決問題意識的第一步,很多人不是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缺乏意願。就像我在學院內經常提到的「上游思維」,我說幫你的上游解決問題,就是幫自己解決問題,但很多人會卡住,因為他們認為上游的問題他應該要自己解決,而不是我來幫他解決。所以他們情願在原地打轉,繼續承受傷害,也不願伸出援手去幫助他人。

伸出援手不意味著對方就沒有責任,也不意味著以後你就要繼續如此,你必須讓對方知道他的責任,也讓他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要求他下次自己做好。我過往無數次協助上游解決問題,但除非我有意識要接手那個工作,否則我都能順利的將該工作移轉回該負責的人身上。

內部歸因不是告訴你問題在自己身上,而是讓你知道解決問題的鑰匙在自己身上。

解決問題,讓自己愈來愈強大

工作中,很多人之所以選擇離職,或者做起事來不愉快,絕大多數都跟人或組織文化有關。有些人會選擇離職,有些人則會學著跟不同的人相處,有些人則是選擇逆來順受。不管哪個選項都是可以考慮的,但我會建議大家總是往「解決問題」的角度思考。

會在工作中碰到什麼樣的人,很難說,畢竟幾十年的工作中,我們總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工作中也會碰到各種不合理的狀況,這當中肯定有運氣的成分。但我們也可以想想,那些在工作中順遂發展的人,難道運氣一直都這麼好嗎?

或許從我的經驗分享中你就能看見,我有幸運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挑戰跟挫折,而我的態度一直都是面對這個問題,並嘗試解決它。

在我能力不足以改變大局時,我會學習適應,並從中找到能影響大局的方法。所以在我剛換工作時,我的話語權並不大,我採取的方式就是先從自己部門做起,建立一部份戰功,然後再逐步擴大影響力。然後去改革那些我認為不夠好的地方。

而在我有能力影響大局時,我會用來建立制度與規範,讓相同的問題不再發生,讓後人可以在相對正確的路徑上展開他們的工作。

我讓自己可以跟各種不同的人溝通,可以跟不同價值觀的人共事,也讓自己可以在制度健全的公司中展現價值,在制度混亂的環境中建立制度。這些經歷,帶來了很多問題與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學習機會。

當你習慣內部歸因,你就會有問題意識,有問題意識,才會想要積極學習與解決問題,而一個人之所以強大,大多是因為他解決了足夠多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問題使然。


我的好朋友 Yuki 曾說:「人生中有很多苦痛、遺憾,幾十年後來看就會發現,有些事成就了早熟的我們,促成了許多好事。不要小看正面情緒的力量,它可以療癒我們受傷、需要撫慰的心。」

人對生活的恐慌一般來自於兩個部分:「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對已知的無能為力。」

當你相信解決問題的鑰匙在自己身上,你就不會感到無能為力,而當你採取行動,所有的未知都會漸漸明朗化,你的恐懼感自然也會淡去。

我們或許不見得能改變世界,但我們絕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現在武俠漫畫的系統中都會內建 AI 功能,昨天在看《天魔玩家》。主角可以身上的系統會隨時提供他故事劇情推進的選項,而在戰鬥選項中有一個進階的選擇,是讓 AI 代替他戰鬥。 而 AI 的戰鬥能力比主角更強,因為用各種招數的成功率都比主角高,連招也接得很順,甚至經常都是以輾壓對手的方式取得勝利。以弱勝強的狀況也經常發生,久而久之,主角愈來愈仰賴 AI。每次只要覺得打不贏,就想叫 AI 出來打。 殊不知,這個 AI 是有意識地,他總是以廢物來稱呼主角,並告訴他,他太過仰賴系統,太過仰賴 AI,這並不是好事。他只是一個看起來戰鬥力高的廢物,碰到基礎比自己好的人很容易就輸了,碰到比自己強的人更不用說,根本不敢自己應戰,只能託管給 AI。 剛開始主角並不覺得這有什麼,有系統這麼好用的東西幹嘛不用,只要戰鬥力可以提升就好,基礎的內力跟體力有那麼重要嗎?然後託管給 AI 就能贏,這也是我能力的一部分,為什麼不用呢? 直到一次出任務,

By gipi
我人生的四氣

我人生的四氣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的職涯尚稱順遂,雖然挫折不少,但貴人更多,雖然挑戰很多,但我也大多一一克服。即便在 2022 年生了一場病,但幸運的是發生的早,動了手術後倒也沒有明顯的大礙。 我的人生走到現在,稱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一步步走來,我還算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也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我心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 本篇文章是我在 2022 年時在學院開的一門課,我在課程的發刊詞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剛好」的運氣 有些人喜歡用「倖存者偏差」來形容那些職場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成功了,而不是他們做對了什麼。 我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所以我完全不否認自己的經驗帶有運氣成份,因為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對的人,如果不是我盯著的機會剛好出現,如果不是那個當下我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我年紀更輕體力更好,如果不是我過去剛好有過類似經驗,很多事都輪不到我。 這些「如果...剛好」是運氣,可算起來也是一種個人的累積。 26 歲時,我成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產品開發單位主管並兼任技術架構師,靠的是我前面三年的努力,如果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產品,也沒有站到一線去處理客戶

By gipi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過去幾年不論是顧問案,或者授課過程,在講授營收成長或利潤提升的過程,總會跟大家聊到關於產品訂價的議題。 因為產品的價格,基本決定了好幾件事: 1. 客群,100 元的餐點跟 400 元的餐點,滿足的需求不同。 2. 銷售通路與銷售策略,客群不同,銷售的方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100 元的便當可以開便當店,甚至透過餐車銷售。但 400 元的餐點,你可能得開一間餐廳。 3. 利潤,能拉高價格應該沒人想賣低,如果拉高價格的同時又不會減少銷量,那何樂而不為。但許多經營者腦袋裡擔心的問題經常是「賣太貴沒人買怎麼辦?」。 4. 營運方式,為了賣更高的價位,通常需要思考這種「溢價」的價值到底從何而來,也就是我們憑什麼賣更貴?通常是因為品牌、稀缺性、獨特性、服務、體驗等為產品附加了價值,讓客戶心甘情願花更多錢。但為了創造額外價值,公司也需要去調整營運方式。 新產品的訂價很重要,既有產品的價格調整也一樣是一門學問。很多時候公司賺不到錢,或者賺得很辛苦,

By gipi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在剛出社會時,我對職場人際關係這件事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覺得不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維持對每個人的基本禮節,但我並不是一個熱愛與擅長社交的人,所以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部門內更擅長社交的同事,他獲得的能見度與目光其實比我更多。 我真正感受到人脈的重要性是在我出社會的第二年。 那一年我從台北調回台中,接手了一個團隊,我當時的主管在公司內的角色舉足輕重,手下帶領個 5-6 條產品線,也經常要對公司的高層報告,加上他是公司主力產品之一的早期開發者,所以在公司內算是很得人敬重的那種人。 我在他手下的時間大約一年半左右,期間他讓我見識到了職場人脈的威力。 第一,他有一群年資跟他相當的朋友,這些人因為我們經常一起用餐,所以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們經常會跟我分享很多公司的秘辛,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會在我需要協助的時候,出手幫我協調,讓我做起事來更順暢。 第二,他的上級關係很好,老闆會將比較複雜,難處理的工作任務優先指派給他,並直接給予兵權,讓他更容易運作。不只直屬主管,更上一級的主管也很信任他,所以當上級發現他們交辦的任務可能超出我主管的權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