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中最重要的事 - 面試你的老闆

面試中最重要的事 - 面試你的老闆

在一次跟 Mentee 的聚會中大家聊到面試的問題,我問大家:「各位知道面試中最關鍵的事是什麼嗎?」

不等大家回答,我直接說:「就是面試你未來的老闆。」

多數的面試,都是由面試官主導了整個面試的過程,大多由他主動提問,只在最後問你有沒有其他問題想要問的,所以你永遠都處於被動狀況,他能看到你面對問題時的反應與神態,但你提的問題則永遠在他的預期之內,包含職涯發展、薪資福利、加班休假以及專業相關的問題,你很難看到面試官的全貌。

但我認為,面試時,準備好要問的問題,但這不是為了提高被錄取率,而是要提高找到適合自己工作的機率。在面試時為何你要好好的反過來面試對方呢?以下幾點是我的觀點。

挑選自己能學習、能共事的主管

為何面試時不敢問問題,或者只敢問套路問題呢?

很多人給我的答案是:「擔心不禮貌,不好意思提問。」,但我不禁想問:

「如果你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也推掉了其他家的 offer,興高采烈的報到,到職後才發現跟這主管價值觀合不來,在這邊耗了兩三個月才離職,那你為何不先拋開自己會不好意思的念頭,在面試的時候就直接提問呢?」。

你有一大堆在意的事情,最後都可能導致你離職,但你卻一件也不問,甚至當對方問你前一份工作離職原因時,你又怕他對你有負面觀感,不願意說出自己離開的真正原因。這就導致你在資訊不充足的狀況下報到了,報到後大概就是擲骰子,一切憑運氣了。其實在面試時對主管提問,除了看此人跟你的合拍程度外,還有幾個很顯著的意義,以下我依序說明。

我出社會後共合作過 10 個以上的主管,前面幾次的是由公司安排,我基本上沒有太多的選擇權,後來有幾次都是別人來邀請我加入他們團隊,這時我會跟這個有機會成為我未來主管的人聊聊,我想了解他的價值觀,他如何看待我的專業,他怎麼看公司的現況

我知道我喜歡跟什麼樣的人共事,以及不適合跟什麼樣的人共事,我用一套自己的標準來判斷,讓自己總是能跟適合的人一塊共事。

從主管看團隊

如果你在面試時有仔細的觀察與聆聽主管的應答,你應該能獲得很多資訊,例如這個主管是否尊重面試者,問的問題是否專業到位,回答問題是否井然有序,談到公司的制度與文化時能侃侃而談,對於你的提問不會含糊其詞或模擬兩可帶過,言行是否一致,這些都能很清楚的反應出這個人是否真誠,或戴著面具,隱瞞了些資訊不想透漏。

如果他抱持的心態跟你相同,都是希望找到合適的人,減少彼此時間的浪費,而非想隨便找個可以做事的人進來,那你可以期待他團隊中應該不會有太多濫竽充數的成員,團隊整體素質應該是可期的。

而面試過程中,你也絕對要提專業性的問題,因為一個主管的專業水平到哪,他所帶領的團隊水平大概也相去不遠,因為一個卓越的主管,配上一個優秀的團隊很常見,但一個平庸的主管,往往只會帶出三流的團隊,如果這個主管的專業能力不行,甚至都被你問倒了,那你可以預期他所帶領的團隊程度應該不怎麼樣,你很可能就是這個團隊的天花板,未來你將很難在團隊成員身上學到東西。

而他對你的提問也很關鍵,你可以看看他的要求到什麼水平,對專業的堅持,對做事態度的重視,對團隊精神的在意都是觀察指標,如果他對這些都不太在意,你也能基本猜到他的團隊水平應該參差不齊,因為主管本身的要求就不高,根本無法預期團隊會有好的成果產生。

從主管看公司

一個主管在面試時的表現,通常就是一家公司文化的縮影,如果他面試時喜歡用羞辱性面試來磨練抗壓性,很可能他日常工作中就時常面對這樣的狀況,他的主管或老闆,就是習慣用辱罵性言語來「激勵」員工。

如果你在面試時的提問,總被面試官以「機密無法告知」、「等你進來就知道」、「這無法跟你說太多」來搪塞你,那你也需要警惕,因為要不就是他自己也不了解(那你也可以說他不夠敏銳,可以做為你評斷他能力的考量點之一),要不就是公司真的有太多的秘密不足為外人道,而一家有許多機密(非商業機密)的公司,基本上也有一定的問題存在。

如果面試官在談論到工作時,非常具有熱情,即便談到辛苦的地方,他仍抱持著樂觀與正面的心態,那你可以認為這家公司雖然辛苦,但文化上可能仍願意善待員工。

相反的,如果面試官在跟你談到工作時有滿滿的抱怨,那你就該仔細考慮了,因為能擔任主管的人,往往對公司與工作抱持的態度應該都比一般員工更正面,但他已是這個樣子,可以想見底下的成員應該也不會太好,而一個對工作抱持負面心態的團隊或公司,能有多好?這早就可以預見。

一家公司如果派出來招募的人是這個樣子,你還期待什麼呢?

但是,到底該問那些問題呢?

這個問題其實跟面試官到底要問什麼問題才能找到合適的人一樣,都還是從價值觀出發。問問自己,找工作時,你在意那些事?公司文化、工作內容、加班問題、同事好不好相處、管理制度、培訓、主管管理風格/專業能力、學習機會、薪資、升遷….

上述很多內容都是可以從網路、朋友或面試中感覺出來,唯一最難判斷的就是主管的人格特質與價值觀問題。所以,你必須花點時間思考一下,你對主管的期待是什麼?

果決、為部屬著想、向上管理

假設你腦袋裡面想著這三件事:

如果你覺得「果決」很重要,那什麼樣的行為叫做果決呢?你要問那些問題,並從他的回答與採取的行動來識別他是否果決?

如果你覺得「為部屬著想」很重要,那做到怎樣才叫為部屬著想呢?你要問那些問題,並從他的回答與採取的行動來識別他是否是個為部屬著想的主管?

如果你覺得「向上管理」能力很重要,那你要給他什麼樣的情境題,才能看得出他向上管理的能力呢?

有了明確的期待、行為後,緊接著就是要設定面試的問題。

當然了,我們不可能直接問他「你跟老闆溝通還好嗎?」,這樣的問法太笨也問不出什麼來,對方可能會感到一頭霧水,合適的問法可能是:

「請問,工作中如果碰到老闆插單,但本來的專案又不能delay時,我們通常都怎麼做啊?」

如果對方回答:「通常我會先跟老闆討論插單的必要性,並釐清專案的優先順序,不會讓大家做無意義的加班。」

此時你可以補問:「所以公司的老闆在這部分是很能溝通的囉,一般我們用什麼來判斷必要性與優先順序啊?」

只要接連兩個問題,你就能明白他平常對老闆的溝通模式,以及他看待工作角度,如果他向上管理能力真的不錯,合理來說他對於老闆的喜好應該是能把握的,把握了喜好,合理的應該也會知道用什麼樣的角度去跟老闆談成功率會比較高,如果這一題他回答的比較含糊,基本上很難期待他具備足夠的向上管理能力。

我建議你在面試過程中盡可能反問各種可能的問題,把本來的單向面試,變成雙向面試,你才能藉此對這份工作有更通徹的了解,如果對方是個適合你的主管,應當能理解你主動提問的行為具有正面意義,並更願意跟你互動。

面試過程,其實是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千萬別以為只有資方才有資格做決定,而勞方只能被動受選擇,從下次開始,就反過來面試你的面試官吧。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現在武俠漫畫的系統中都會內建 AI 功能,昨天在看《天魔玩家》。主角可以身上的系統會隨時提供他故事劇情推進的選項,而在戰鬥選項中有一個進階的選擇,是讓 AI 代替他戰鬥。 而 AI 的戰鬥能力比主角更強,因為用各種招數的成功率都比主角高,連招也接得很順,甚至經常都是以輾壓對手的方式取得勝利。以弱勝強的狀況也經常發生,久而久之,主角愈來愈仰賴 AI。每次只要覺得打不贏,就想叫 AI 出來打。 殊不知,這個 AI 是有意識地,他總是以廢物來稱呼主角,並告訴他,他太過仰賴系統,太過仰賴 AI,這並不是好事。他只是一個看起來戰鬥力高的廢物,碰到基礎比自己好的人很容易就輸了,碰到比自己強的人更不用說,根本不敢自己應戰,只能託管給 AI。 剛開始主角並不覺得這有什麼,有系統這麼好用的東西幹嘛不用,只要戰鬥力可以提升就好,基礎的內力跟體力有那麼重要嗎?然後託管給 AI 就能贏,這也是我能力的一部分,為什麼不用呢? 直到一次出任務,

By gipi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在 2015 年,我剛空降到新公司,當時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了解公司跟部門當下的狀況,也跟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們聊過了一輪。 我跟團隊說,我們需要協助業務團隊解決他們的問題,我要 PM 去參加業務部門的週會,並且準備報告去跟業務主管們同步狀況。 PM 告訴我:「這好像不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我還跟團隊說,現在整個公司的研發流程或系統非常混亂,我要從你們之中調派人選去導入合適的工具跟建立流程,解決現在我們遭遇的問題。 團隊成員問我:「我們可以自己做這件事嗎?不需要公司更高層的主管決定嗎?這責任應該在高層。」 我的說法是:「等待不會帶來好結果,過去你們已經等待夠久了,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所以我們先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 上述兩件事,後來得到的結果都是好的,即便過程中有遭遇了一些阻礙,但都能被一一克服。 而在當時我又看到公司的產品沒有人專責開發與維護,尤其是關於用戶使用體驗的部分更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那時我跟業務部門主管提到說要挪動一部份資源去改善產品,他雖然認為有必要性,但他也告訴我:「我覺得這應該是客服部門要想的問題。」 我告訴他:「現在產品的體驗已經影響到業務銷

By gipi
我人生的四氣

我人生的四氣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的職涯尚稱順遂,雖然挫折不少,但貴人更多,雖然挑戰很多,但我也大多一一克服。即便在 2022 年生了一場病,但幸運的是發生的早,動了手術後倒也沒有明顯的大礙。 我的人生走到現在,稱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一步步走來,我還算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也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我心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 本篇文章是我在 2022 年時在學院開的一門課,我在課程的發刊詞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剛好」的運氣 有些人喜歡用「倖存者偏差」來形容那些職場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成功了,而不是他們做對了什麼。 我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所以我完全不否認自己的經驗帶有運氣成份,因為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對的人,如果不是我盯著的機會剛好出現,如果不是那個當下我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我年紀更輕體力更好,如果不是我過去剛好有過類似經驗,很多事都輪不到我。 這些「如果...剛好」是運氣,可算起來也是一種個人的累積。 26 歲時,我成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產品開發單位主管並兼任技術架構師,靠的是我前面三年的努力,如果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產品,也沒有站到一線去處理客戶

By gipi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過去幾年不論是顧問案,或者授課過程,在講授營收成長或利潤提升的過程,總會跟大家聊到關於產品訂價的議題。 因為產品的價格,基本決定了好幾件事: 1. 客群,100 元的餐點跟 400 元的餐點,滿足的需求不同。 2. 銷售通路與銷售策略,客群不同,銷售的方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100 元的便當可以開便當店,甚至透過餐車銷售。但 400 元的餐點,你可能得開一間餐廳。 3. 利潤,能拉高價格應該沒人想賣低,如果拉高價格的同時又不會減少銷量,那何樂而不為。但許多經營者腦袋裡擔心的問題經常是「賣太貴沒人買怎麼辦?」。 4. 營運方式,為了賣更高的價位,通常需要思考這種「溢價」的價值到底從何而來,也就是我們憑什麼賣更貴?通常是因為品牌、稀缺性、獨特性、服務、體驗等為產品附加了價值,讓客戶心甘情願花更多錢。但為了創造額外價值,公司也需要去調整營運方式。 新產品的訂價很重要,既有產品的價格調整也一樣是一門學問。很多時候公司賺不到錢,或者賺得很辛苦,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