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內真有不可替代的人嗎?

組織內真有不可替代的人嗎?

關於組織管理,我說能力要留在組織上,而非個人身上,這不是難不難的問題,而是做不做的問題。

舉幾個例子,很多人相信有些程式只有老員工改得動,有些事只有某個人做得來,但一直以來我對這件事抱持的態度就是「這種只有某人才能處理的議題是個問題,遲早得解決,而且早解決比晚解決好」

多數狀況下,公司內只有少部分工作具備超高度專業性,且他人難以替代的。即便是這類狀況,通常我只要強制把這個工作的負責人換掉,讓新人接手,然後要求本來的負責人協助指導,大概一個月內都可以順利接手。

如果擔心這樣的調整會讓原負責人心生不滿,那是說服跟協調的問題,並不影響這件事要不要往下做,如果協調失敗,原負責人要離職,其實也不用擔心,真的發生,大概也是一個月的亂流,接手的人不太差的話應該都能順利接上。

有時,甚至可以做的比前人更好,過往因為這個工作被特定人壟斷,資訊不透明,很多事情其實都在錯誤的基礎上疊床架屋修改,當換一個人來做時,沒有過往的思維包袱與能力限制,反而做的更快更好了。

少數狀況下,該工作的原先負責人真的具有飛天遁地的能力,其他人真的很難單換他,留住這種人才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你也該思考如何降低對他的依賴性,萬一他發生什麼意外,或者臨時無法配合,又或者他挾著這種依賴性而來威脅談判時怎麼辦?這件事從好的與壞的層面看,對他不是好事,對公司也不是好事。

與其抱持著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積極的做法就是認定它是一個一定會發生的問題,提早處理,單換他困難,初期就讓多個人來做,在這過程中除了降低依賴性外,也會同步提升其他人的能力,這是一舉雙得的做法。

過往當我每次要做這種決策時,總會有人告訴我動不得,但當我問對方「那如果這個人突然離職或有什麼意外怎麼辦?」面對這類事情的態度,避免它發生可能是個解法,但我更傾向假定事情一定會發生,然後直接面對它,並在這過程中強化組織管理能力。

面對組織管理的脆弱點,不斷防堵問題發生,讓組織能力夠堅強不是唯一解,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根本解決問題,讓問題發生並解決它,讓組織能力在這過程中升級,這是反脆弱的重要思維

Netflix 在維運機制中有一個混亂猴子 (Chaos Monkey),這隻猴子會在整個系統中隨機中斷某項服務,關閉某台伺服器,切斷某個網路連線,更新錯誤的程式版本等,無所不用其極地去搞掛系統,而 Netflix 對維運的要求是在這種狀況下,系統應該都還要能維持正常的運作。

過往我們處理系統問題是在防止這些問題發生,或者思考在發生時我們會怎麼處理,而 Netflix 則是進一步做到主動讓這些事情發生,因為他們具有足夠強健的機制來處理這些問題,這是維運機制的反脆弱性

讓組織具備有處理意外的能力,那就是所謂的組織強健性(robustness)。

這中間涉及了三個很重要的管理觀念:這短短的一段話當中,涉及了三個很重要的管理觀念:

  1. 一定得培養接班的梯隊與人才。
  2. 讓工作角色與人才的流動成為一種組織內的常態。
  3. 愈是困難處理的問題,愈是要建立成管理制度。

經營公司或團隊,一定要能分得清楚留住人才跟被人綁架的差異。許多主管因為怕人走,所以會妥協許多事,甚至對這個人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這樣的人,最後往往都成了管理上的漏洞。

就像技術債一樣,它明明就存在問題,但你擔心動了它會影響到一堆事,所以選擇不碰它,總是繞路(workaround)處理。直到這個技術債再帶來的影響實在太大時,你才痛下決心處理。

一個重要崗位人才的異動,對團隊一定會有些影響,可這也是個讓其他人成長的好機會。

以前大家沒機會碰到某些技術,現在能碰的,這是個學習機會,

以前大家遭遇問題時會過度仰賴這個資深同事,現在他們得自己面對了,

以前這個同事佔著一個重要的職務,現在空出來了,大家都有機會爭取了,

以前這個同事請假,問題就沒人處理了,面對客戶或業務部門的同人只能急得跳腳,現在大家都能解決了,這類問題自然也就消失了。

如果你想留住人才,你可以參考我這篇文章:關於「留才」的三個思考與五個關鍵做法

人才管理是重要的,但不要忘了,組織的強健性也一樣重要,讓人適才適所,發揮他最大的價值,而不是讓他佔著一個重要的位置不放,這其實也是變相的官僚。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近期在輔導一家 B2B SaaS 公司,這個領域算是自己熟悉且擅長的,有很多的概念幾乎在每次的輔導與參與過程中都會提到,包含市場定位、定價、客戶服務、產品組合、銷售管理等議題。 這兩天剛好在 Youtube 上看到 Anu Hariharan 的這部影片,覺得很有共鳴,分享給大家。 影片中提到 B2B 新創應該留意的五件事: * 打磨產品:許多新創低估了擁有真正優良產品的重要性,並錯誤地將募資視為產品驗證。 * 訂價過低:大多數 B2B 新創在早期都存在訂價過低的問題,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值。 * 聚焦客群:市場新創公司應聚焦於特定的早期客戶群,而不是試圖服務所有 B2B 客戶。 * 銷售迴圈:創辦人應親自參與早期銷售,直到銷售流程變得重複且可預測,再考慮聘用銷售主管。 * 財務自足:公司應致力於實現「預設生存」,透過營收支持成長,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專注打磨產品 「許多新創公司通常認為募資是產品好或獲得認可的信號,這是大多數創辦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產品是 B2B 企業規模化與生存的基礎,

By gipi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當管理者將時間花在正確的地方,他所花的一分力氣將會帶來多倍的效益。例如招募、教育訓練、會議、制度建立等等。 很多資深工作者即便擔任了多年的管理者仍然不懂得拿捏「自己做」與「指導別人做」之間的分際,導致有很多明明該由部屬完成的工作還是握在他手上,而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也常常因為這樣的主管而出現瓶頸,這其實對團隊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管理者應該在哪些層面思考管理槓桿呢?除了培訓外,我認為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部分。 招募,找到對的人 招募到對的人是第一步,你找來的人應該要能節省團隊的工作時間,而不是加重你的工作量,如果你找了一個能力不到位、態度不正確的人,你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教他、管理他,在他工作出包時幫他收拾,當他鬧脾氣時花時間跟他溝通,當你手下有幾個這種人,你會疲於奔命。 在招募時,永遠要記得思考,這個人進來是能有效分擔部門與自己的工作量,還是反而給自己增加工作量。 一個專業能力中上水平的人,但態度負面愛抱怨,你需要花很多時間教育外,他還會影響團隊的氣氛;另一個則是專業能力一般,但態度積極認真有熱情,會主動share團隊工作,後者雖需花時間培訓,但相較於前者所花的管理時間,選後者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