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溝通,讓溝通更容易的訣竅
昨天看《善意溝通》,當中提到許多很棒的溝通觀念,其實很多話真的換個說法就能獲得完全不同的結果。
有些人喜歡直來直往,認為這叫開誠佈公的溝通,但開誠佈公的前提是對方也有相同的心理建設,否則就不會是有效溝通。
當對方沒這樣的心理準備時,或者根本沒打算這樣溝通時,你稍微迂迴一些還是會讓溝通更有效的。
當你聽到老闆說了一個你認為不可行的方案,你要做的不是立刻打槍他。因為他可能會因為得不到認可而生氣,反過來要你給他一個滿意的方案。
你應該先做的是傾聽他的想法,透過請教的方式對他提出幾個問題,也可以稱讚他點子的獨特之處,透過傾聽、提問、讚美來強化彼此溝通的緊密度。
溝通的重點放在對方身上,而非自己身上。
傾聽不是只有聽,而是要抓出對方的感受,為什麼他會有這念頭,為什麼這麼急迫。不急著對對方的意圖做判斷,而是給對方充分的表達空間。
提問不是質問,而是基於好奇,讓對方知道我對你講的東西感興趣,我想多了解一些。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用「請教」、「覺得很有趣,想多了解」這樣的開頭來提問,而不是用「請問」、「為什麼」。
但我認為傾聽跟提問過程有個很關鍵的重點是態度,你的言詞是否懇切,是否專注於彼此的對話這是關鍵。
沒耐性或虛應故事的態度,不會因為你用了有效的詞彙而變得有效。這連我女兒都騙不了,何況是成年人。
有次我正在專心做事,我女兒興高采烈跑來跟我講一件事,我平常會放下手邊的事專心聽她講,但這次我眼睛有沒有離開電腦,雖然我口中還是說「很棒耶,然後怎麼樣了?」
她轉頭跟妹妹說:「我不要講了,他根本沒在聽啊。」
如果你真的對對方說的東西感興趣,那你一定很專注,也會想要多了解他的想法。這會表現在你的肢體語言上,搭配邀請分享的用詞,效果就會很好。
而關於讚美,我覺得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讚美對有些人來說是很難說出口的,但幾乎沒有人不喜歡讚美。
有時我們可能會陷入一種情緒中,覺得跟對方溝通好煩、好無聊,哪裏找得到什麼好稱讚的,對方的內容就乏善可陳啊。
以前在工作中,老闆經常會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有時甚至會提出一些時程上極端不合理的要求,這時我們很容易就有情緒,覺得老闆在浪費大家時間,可是當我們心裡有這樣的情緒上來,我們就很難做到認真傾聽跟提問。溝通的結果通常不會太好。
但我觀察那些很懂得跟老闆溝通的前輩,他們永遠帶著微笑,因為他們知道這只是溝通的開頭,還不是結尾,不急著拉高情緒。
他們會帶著好奇,用半帶稱讚的語氣說「老闆,這想法很酷,我們之前沒想過,我了解一些您的想法」。
老闆通常會繼續講,愈講愈多,前輩通常會展現他的專注,一邊聽一邊筆記,然後適時再提出問題。當老闆愈講愈多,情緒通常也會比較 high,這時前輩才會提出他認為這件事的挑戰,以及可能需要的資源跟時間。
他讓老闆開心地說完,然後才轉入正題,但轉入正題時也不是要跟老闆說這不可行。而是展現出「老闆,這件事難度很高,不過我們一定支持你的決定,但也需要你的幫忙」。
這種溝通,看似迂迴了一點,但通常都是有效的。
人總是喜歡被認同多過被反駁,當你願意認同我,我當然更願意溝通,也更願意接納你的建議。
我跟小孩溝通也是如此,如果我跟她說「不行,妳現在應該要….」,通常得到的結果就是雙方都有情緒,但因為我是爸爸,我能強迫她去做這件事,可這不是一個好的溝通方式。
所以我會問她打算做些什麼,然後問問她接下來的時間安排,如果她都有想到,那我會跟她說這樣沒問題,她只要記得完成今天該做的事就好。過程中可能還會伴隨「很棒」、「妳自己可以決定」這種稱讚。
事情一樣會完成,雙方也不用劍拔弩張,我不用因此不開心,小孩也不用因此而生氣。
先聽對方的想法,讓對方感覺被接納與認同,接著才提出我的想法與建議,通常都能獲得很好的結果。
有效的溝通,很多時候從一開始的心境就決定了,多數的日常溝通不是談判,不必總是設定了明確的目的,當目的太明確時,我們很容易將重點放在自己身上,而非對方身上。
溝通也不用總是追求效率,事情是需要有結論的,但除了會議之外,我們應該多善用非正式的溝通,多聊幾次,確認彼此真正的想法,也同步建立彼此的信任感。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