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槓桿,小投入撬動大回報的 5 種槓桿

善用槓桿,小投入撬動大回報的 5 種槓桿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能撬動整個地球。」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是一種假設,是難以實現的,畢竟人的力量跟地球的重量基本上不在一個量級上,而且你要去哪邊找到這個支點呢?不過這句話能帶給我們的啟發是「只要用對方法,我們可以花少少的力氣就獲得倍數的回報」。

還記得在 2007 年,我因為工作調任的關係我 re-locate 回台中的產品部門,然後跟新的主管搭配。那一年我除了開始帶團隊外,也開始學習做產品的正確方法,剛回去的前幾個月,我有很多東西都不懂,但我的主管要我有問題隨時找他聊,他的會議室永遠開放。

一開始我以為他只是客套,畢竟很多主管都會說這種好聽話,但我後來發現他是真的願意花時間為我解惑,我平均一個禮拜會私下找他 3 次左右,每次大概會聊 1 小時,而他也真的每個禮拜花幾小時在跟我一對一。

這樣高密度的一對一,讓我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就掌握了做好該職務的關鍵,我的應對進退,我對產品管理的理解都遠超同齡人許多

有一天,我又跟我主管在聊天,我半開玩笑的問他:「花這麼多時間在我身上,真的划算嗎?」

他說:「你有聽過管理槓桿嗎?」我表示沒聽過。

他接著說:「我每個禮拜花 2-3 小時在你身上,半年下來也不過幾十個小時,但你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就扮演好你的角色,還可以幫我處理很多事情,省掉我很多時間跟煩惱,你看我這個投報率是不是很高?所謂的管理槓桿指的是將力氣放對地方,藉此撬動多倍的回報。」

說著說著,他跟我分享了一張圖,並且告訴我協助團隊成長的重要性。他說很多主管習慣自己做所有困難的事,而不是交給他的團隊來完成,所以他自己會做得要死要活,但團隊的成長也很緩慢。有些主管則是覺得自己做比較快,交給部屬做速度慢品質也不如自己動手做。

「其實,他們都只看到短期的問題,管理必須思考長期,否則隨著團隊長大,你就會愈來愈忙,最後卡在一個你再也上不去的位置上,這就是彼得原理。而彼得原理的成因之一,就是你沒有善用管理槓桿,讓自己做起事來更省力。」

那是我第一次在管理上接觸槓桿的觀念,往後的 10 多年,我發現槓桿的觀念不只用在管理上,還有很多地方都能用得上。

而在了解如何運用槓桿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個槓桿的基本元素吧:施力點、抗力點、施力臂、抗力臂與支點

根據物理學的理論我們知道如果要撬動 10 倍重量的物品,施力臂的長度必須是抗力臂的 10 倍。而分配施力臂與抗力臂長度的就是支點。

有時你花了大把力氣去做一件事,但效果可能不如花 2,000 塊請別人做來的有效;有時你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跟老闆溝通一件事,但卻不如有個他信得過的人講兩句,這就是因為你沒找到撬動結果的支點,又或者是你找到了支點,但卻沒有施加足夠的力氣去撬動它(呼應這邊提到的有效努力)

本單元我將會跟大家分享五個我使用槓桿原理的場景與技巧,其中部分內容會呼應到前面我們曾經聊過的內容。

管理槓桿,長期回報

第一個,是前面我們已經提過的管理槓桿。管理槓桿是一種需要時間累積的槓桿。前面你得先花時間投入,一段時間後成果才會出現,不過你可以放心的是這種投入不會是一次性的,一旦你撬動了這個槓桿,在沒有出現太大變化的狀況下它會一直有效。

也就是說,當你將力氣花在培育部屬與優化管理制度上,部屬的表現就有機會持續維持高檔,甚至愈來愈好。

運用管理槓桿時,我們看待的是長期回報,因為你得先投入足夠的努力,才會看見成效,但這個成效將會是持續的。在管理工作上,我認為一對一、培訓、建立管理制度、team building、為部屬移除阻礙等五種做法都是能有效撬動槓桿的方法。

更可怕的是,當你長期不施力,抗力會愈來愈大,部屬的表現也會愈來愈差。一樣的觀念用在教育小孩或者建立關係其實都是適用的。

關係槓桿,借力使力

第二個槓桿是關於關係。我曾經分享過一張利害關係人的圖。我說在組織內若要影響擁有垂直權力的人,除了靠自己之外,你還可以靠他信得過的人來影響他,這些擁有水平權力的人,就是人際關係中的支點

有時你會發現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影響關鍵決策,而短時間內你也很難跟老闆建立起扎實的信任感。此時,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借力使力,善用老闆信得過的其它人來影響他的決策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發現老闆特別相信某位顧問的建議,那你可以事先跟這位顧問打聲招呼,並聽聽他的意見與回饋,將提案調整成顧問也認可的方向,在顧問的背書下提案,成功率會遠高於自己提案。

或者在人際關係上,有些人你可能想認識,但靠自己去接觸並建立關係並不容易,但若透過相熟的朋友引薦,有時速度就會快很多。像我本身就是一個不喜社交的人,但我靠著個人品牌的經營,認識我的人還算多,加上我有幾個好朋友都非常熱心幫我做引薦。

這些好朋友就成了我關係槓桿中的支點,我很少用,但真的很有需要時會非常有用。

信任槓桿,省時省力的基礎

我很愛說的一句話「信任感治百病」。

若你跟一個人缺乏信任感,你得經常證明自己是可靠的,不會出錯的。例如跟別人合作時,對方可能要你壓明確的時程,並且逐步交付工作成果,而為了確保你不會說一套做一套,對方還會把所有的往來信件全部都 CC 給你的直屬主管。而在工作結果不如預期時,對方也不會找你討論,而是直接找上你的主管,要他協助處理。

我們在工作中,有超級多的時間都花在這種因為對方不信任而衍生的工作。如果你能把這些時間都花在工作任務上,那你能有多高效呢?

我每到一個新環境,跟新的合作對象展開合作的前期,我會盡快去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因為我知道信任感有跟沒有之間的巨大差異。當我能盡快獲得對方的信任,我不僅能省下大量的時間,還能進一步撬動關係槓桿,讓這個已經信得過我的人,去幫我說服還無法信任我的人。

這套從信任槓桿到關係槓桿的招數,其實就是一套利害關係人管理的組合拳,能用得好,在工作中基本上無往而不利。

核心能力槓桿,可遷移能力

第四種槓桿,是核心能力槓桿。我在工作中經常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有新的產品要開發時,老闆會先想到我,有重要的案子需要有人 hold 時,也會先想到我。即便我過去並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甚至他們也不知道我是否具備了足夠的專業技能,但他們就是會找我。

其中的原因,除了對我的信任之外,還包含了他們對我某些能力或人格特質的認可。舉例來說,他們要我去承接跨部門專案,絕大多數是因為我的專案管理跟溝通表達能力還不錯,因此他們相信我能搞定這件事。

職場上有很多的技能得學習,但有幾種技能學會後通用性非常高,而且你完全可以靠這些能力行走江湖,因為在多數人眼中,擁有這些能力的人都很強,能搞定任何事情。這些能力我稱之為可遷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意味著不論你轉換什麼職務都能用得上的能力。

當你將時間投資在這些能力上,你就能受惠於 80/20 法則,20% 的投入,卻可以帶來 80% 的效益,絕對是投報率最高的選擇之一。

餘裕槓桿,富人思維

最後一個槓桿則是我前兩天才提到的餘裕與富人思維。

當你將金錢當成一種資源,而在你擁有足夠的財務餘裕時,你一定要想著如何用金錢來爭取到更多自己需要的資源。投資個人生產力也好,花錢幫自己省時間也罷,總之,你得投入自己有餘裕的項目,來換回你缺乏的項目。

上述五種槓桿運用,本質上都是一種投資概念的實踐。

投資在團隊上,可以大幅減少管理上的 effort,
投資在關係上,可以幫你擴展多倍的關係,
投資在信任上,可以大幅減少後續溝通的困難,
投資在核心能力上,可以讓能力有效遷移到新的工作崗位上,
投資在餘裕上,則讓手邊資源有了最有效的運用。

結語

想要事半功倍,就不能用常規去思考一件事,而是得思考如何運用槓桿來撬動多倍的結果。找出事情的抗力點與支點,想想是該借力使力,或短而密集的投入,還是該做好長期投入的準備。當我們了解的現況,才能用對力氣,成果也才會逐步展現出來。

Read more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在剛出社會時,我對職場人際關係這件事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覺得不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維持對每個人的基本禮節,但我並不是一個熱愛與擅長社交的人,所以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部門內更擅長社交的同事,他獲得的能見度與目光其實比我更多。 我真正感受到人脈的重要性是在我出社會的第二年。 那一年我從台北調回台中,接手了一個團隊,我當時的主管在公司內的角色舉足輕重,手下帶領個 5-6 條產品線,也經常要對公司的高層報告,加上他是公司主力產品之一的早期開發者,所以在公司內算是很得人敬重的那種人。 我在他手下的時間大約一年半左右,期間他讓我見識到了職場人脈的威力。 第一,他有一群年資跟他相當的朋友,這些人因為我們經常一起用餐,所以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們經常會跟我分享很多公司的秘辛,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會在我需要協助的時候,出手幫我協調,讓我做起事來更順暢。 第二,他的上級關係很好,老闆會將比較複雜,難處理的工作任務優先指派給他,並直接給予兵權,讓他更容易運作。不只直屬主管,更上一級的主管也很信任他,所以當上級發現他們交辦的任務可能超出我主管的權

By gipi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過往我在談溝通問題時,我通常強調形式、文字、工具都是次要。因為我認為溝通問題的核心,往往在於雙方的互信基礎,或者稱之為信任感。 為什麼當你提出一個提案時,老闆會要求你準備好完整的報告資料,但另一位資深同事卻只要口頭告知呢? 為什麼當你被指派一個任務時,老闆會要求你每天要跟他回報進度,而且他還要看到具體的工作產出,但與你同期的另一個同事卻只要在每週週會時報告就好呢? 為什麼負責同樣工作的兩個人,在報告過程,一個人被各種拷問,另一個人老闆則是聽完後就放行呢? 你可能會覺得老闆差別對待,但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老闆會差別對待呢? 我們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來思考這件事,我們對待身邊的朋友也不是同等待遇。有些朋友你可以放心把東西借給他,因為你知道他不會不還你,但有些朋友你則會非常謹慎,會問他幹嘛不自己買?借了何時要還?這其實也是一種差別對待。 就像我有個朋友每次約會必然遲到,我當天一定會打兩通電話提醒他不准遲到。但那些總是準時的朋友我就不會這麼幹,因為我相信他們不會遲到。這也是差別對待。 我們本來就會因為一個人的狀態,而決定我們對待他的方式。 而決定我們怎麼對待一個人的因素很多,可

By gipi
DEI 為何遭遇反彈?

DEI 為何遭遇反彈?

前陣子跟一位朋友在聊 DEI 的話題,談到在川普當選後有多家美國企業調整了 DEI 政策,再談到為什麼 DEI 的推動遭到反彈。 我針對這件事說明了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過度極端的理念,絕對不會形成社會共識。」 極端是什麼意思?就是 100% 符合 DEI 的定義,不容一絲絲違背。不論在什麼場合,碰到什麼類型的人,都應該符合 DEI 原則,否則就不是 DEI,就不應該。 舉例來說,之前吵得很兇的性別認同議題,如果一個生理男性,他的性別認同是女性,所以她認為自己應該上女廁,應該去女澡堂,應該能參加女性專屬的活動甚至競賽。 你接受嗎? 再舉個例子,為了符合 DEI 原則,所以公司的董事會與高階主管的成員中,必須要有一半的女性,且有 20% 的拉丁裔成員。但我公司經營時,我正好找到了一群很棒的人,但這些人碰巧都是男性,這是否意味著我要放棄這些很不錯的男性候選人,改成找女性? 找到優秀且適合的人才已經不容易了,

By gipi
找一個合適自己的 Mentor

找一個合適自己的 Mentor

這幾年在台灣的社群活動中,很多社群都採取了 Mentor 制,像是曼陀號、領袖100、藍途計畫等,都具有 Mentor / Mentee 這樣的設計在。 我這輩子有過很多位 Mentor,每個 Mentor 都教會了我許多事。但有些是我單方面瘋狂跟對方請益,對方不見得有把我當成 Mentee。 其實我對 Mentor 的定義是這樣的: 「對我人生或職涯有重大啟發的人,可能是一個在當下階段能教會你很多東西的人,也可能是一個協助自己打破過去經驗或行為的人。」 怎麼找到合適自己的Mentor? 不見得每一個 Mentor 我都有一個拜師的過程,過去10多年來,與我彼此有互相認定為師徒關係的人就三位,其他我所寫的 Mentor 大多是因為在互動與共事過程中,給了我一些重大的啟發,例如周忠信老師、林隆潤策略長等等,這些人都算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導師。 而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找尋合適自己的 Mentor。 我覺得我運氣很不錯,有機會在工作中遇到這些人,能遇到是運氣,但當你發現有些很棒的人在你周圍,而且跟你有互動的機會時,你是否有把握住了?怎麼把握呢?我來談談我的做法。 首先,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