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需要滋養與培育

創意需要滋養與培育

暑假時去日本逛泡麵博物館,在日清的創意發想流程中,有一項是「Nurture ideas」,當時看了特別有感,所以從這張開始拍,將他們六個步驟都拍了下來。

因為出社會以來多數時間都與研發跟產品撇不開關係,就連負責行銷時也大多是以企劃為主,做業務時也是以商業開發為主。

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經常產出新的 ideas。但這些 ideas 並非隨時隨地都能從腦袋中蹦出來,而是需要有孕育的土壤與持續性的養份才有可能。關於創意點子的培育,我自己運用的方法有幾個。

透過試錯來找出更多可能性

早年擔任研發工程師,會自己找尋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後試著用在產品中,主管只會提醒產品維護時的幾大重要原則,但不會強迫我接受太多非必要的規則。我自己試新東西,自己挖了坑,自己下去填,過程當然很辛苦,但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因為在解決問題時,我總能想出比過去更多的解決方案。如果我選擇重複一樣的做法,我最終會失去創造力,我來來去去只能想出一兩種方法。但是當我嘗試了許多新的方法,而且承擔了錯誤的風險與責任時,我會找到幾十種不可行的方法,也會找到幾十種可能的解法。

多看、多想、多實驗

一個產品到底是否能被市場接受,空想是沒用的,你得跟客戶接觸,得收取客戶回饋,透過客戶的回饋改善你的點子。你的點子會因為有更多的回饋而成了一個好點子。所有的絕妙點子都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經過他人回饋而完善。

雖然動手做才是王道,但多看多想還是很有幫助的,我們不會總是有充足的時間跟資源以正規軍的方式去驗證每個點子。但我們可以以自己身邊的資源為範例,進行類似的實驗。

例如當年要將一個研發項目產品化之前,我們幾個月前就先在公司內部做了 POC 給大家試用,花費的代價只有推上市場的 10% 不到,但我們一樣能驗證自己的點子。

又或者我發現一個好用的行銷工具時,我會先在自己的網站或部落格使用,驗證我的點子是否有效。

回到根本問題上思考

或許是我們對點子的期待太高,很多人會將點子跟「了不起的創意」畫上等號,好像不夠獨特與傑出就稱不上點子。

但我習慣回到「為什麼要有點子?」,我們需要更多點子的原因通常是為了更有效的解決某個問題。

那問題來了,解決這個問題,難道總是需要了不起的點子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許多問題的解法經常被複雜化了,導致問題本身也被複雜化了,所以後續要想出更有效的點子時,我們經常會在複雜問題+複雜解法的基礎上思考。

但如果我們先撇開目前的解法,而是回到原始的問題,那可能會得到一個簡單的答案,那就是推翻現有的解法,重新設計更簡單的解法。簡單的解法是不是個好點子?我覺得妙極了,可以用簡單的方法解決,何必要用複雜的方法。

不要怕犯錯,但要承擔錯誤

面對多數的事情,我一貫的心態都是「犯錯的代價很低,只要你能承擔得起」,如果你習慣讓別人幫你承擔你的錯誤,那未來你犯錯的空間就會愈來愈小,因為其他人肯定會不斷壓縮你的空間。

如果你希望有更多犯錯空間,那就要更大膽一點承擔起錯誤的責任,別總指望別人幫你擋槍。你自己上來承擔砲火,你可能會有 10 分的犯錯空間,但你讓別人幫你承擔,即便公司願意給犯錯空間,你可能都只剩 7 分的空間。

把點子寫下來,講出來

前面我提到可以透過實驗來收取回饋,驗證點子,但其實有更清亮的方法,那就是把點子寫下來或者講出來。因為喜歡寫作的關係,所以我會將很多尚未落實的點子寫成文章,或者會議、演講場合中分享。

我可以藉此獲得來自他人的回饋,我會知道有多少人對這點子感興趣,又有哪些人對這點子提出了其他觀點。這種收取回饋的方式每天都能做,而且做愈久能收集到的回饋愈多也愈快。

年輕時,我總覺得自己不是個有創意的人,因為我說話乏味,也不是個能馬上對任何事情都有回應的人,更不是一個能想出天馬行空構想的人。但我很擅長在深思後找出可靠的解法,而我這樣的特質,在過去 20 年裡,經常得到有創意的稱讚。

當我能用大家想不出來的方法解決問題時,或許這就是創意吧。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近期在輔導一家 B2B SaaS 公司,這個領域算是自己熟悉且擅長的,有很多的概念幾乎在每次的輔導與參與過程中都會提到,包含市場定位、定價、客戶服務、產品組合、銷售管理等議題。 這兩天剛好在 Youtube 上看到 Anu Hariharan 的這部影片,覺得很有共鳴,分享給大家。 影片中提到 B2B 新創應該留意的五件事: * 打磨產品:許多新創低估了擁有真正優良產品的重要性,並錯誤地將募資視為產品驗證。 * 訂價過低:大多數 B2B 新創在早期都存在訂價過低的問題,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值。 * 聚焦客群:市場新創公司應聚焦於特定的早期客戶群,而不是試圖服務所有 B2B 客戶。 * 銷售迴圈:創辦人應親自參與早期銷售,直到銷售流程變得重複且可預測,再考慮聘用銷售主管。 * 財務自足:公司應致力於實現「預設生存」,透過營收支持成長,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專注打磨產品 「許多新創公司通常認為募資是產品好或獲得認可的信號,這是大多數創辦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產品是 B2B 企業規模化與生存的基礎,

By gipi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當管理者將時間花在正確的地方,他所花的一分力氣將會帶來多倍的效益。例如招募、教育訓練、會議、制度建立等等。 很多資深工作者即便擔任了多年的管理者仍然不懂得拿捏「自己做」與「指導別人做」之間的分際,導致有很多明明該由部屬完成的工作還是握在他手上,而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也常常因為這樣的主管而出現瓶頸,這其實對團隊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管理者應該在哪些層面思考管理槓桿呢?除了培訓外,我認為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部分。 招募,找到對的人 招募到對的人是第一步,你找來的人應該要能節省團隊的工作時間,而不是加重你的工作量,如果你找了一個能力不到位、態度不正確的人,你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教他、管理他,在他工作出包時幫他收拾,當他鬧脾氣時花時間跟他溝通,當你手下有幾個這種人,你會疲於奔命。 在招募時,永遠要記得思考,這個人進來是能有效分擔部門與自己的工作量,還是反而給自己增加工作量。 一個專業能力中上水平的人,但態度負面愛抱怨,你需要花很多時間教育外,他還會影響團隊的氣氛;另一個則是專業能力一般,但態度積極認真有熱情,會主動share團隊工作,後者雖需花時間培訓,但相較於前者所花的管理時間,選後者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