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思維,方法總比問題多

正向思維,方法總比問題多

還記得我剛開始在網路上寫部落格時,經常會有人留言問我問題,我回答時總會建議他們往好的方向思考,也會跟他們說其實多數人並沒有那麼惡劣,你碰到的問題有時只要轉個彎就能解決了,不要擔心。

因為我的回應方式大多偏向正向鼓勵,所以那時朋友就覺得我根本是一個超級樂觀跟正面思考的人。不過觀眾多了,總也會出現另一種聲音,他們會告訴我「你沒有碰過壞人」、「你的運氣很好,都碰到好老闆」。

言外之意,他們覺得我之所以如此樂觀是因為我很幸運,而不是我用對了方法。

轉眼過去將近 20 個年頭了,我當然比剛出社會時成熟許多,但我回過頭去看自己當年對事情的看法,我覺得心境沒有太大的改變,我還是相信人性本善,我還是認為工作中碰到的事都會有解決方法,我還是相信這世界有希望存在,我還是很樂觀。若要說有什麼不同,我想主要在我處理問題的方式跟應對技巧都有顯著的進步吧。

我曾分享過我帶小孩去辦護照的事情,我覺得有些事情有解法,那就按著解法去做,如果沒有解法,那就是幾百塊的事情,不需要為了幾百塊而打壞一天的心情。

有一次因為紅綠燈的左轉燈還沒亮,我急著轉,轉過去後馬上被警察攔了下來,當下覺得有點倒楣,但我也沒有為難警察,想說就當學個教訓,幾千塊雖然不小,但我也是趁著機會跟小孩聊了這件事,離開後我也沒有放在心上了。

一件已發生且無法改變的事,何必再用這樣的情緒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呢?不如從中上一課吧。

這些都是生活中瑣碎的事情,而我在工作中遭遇到許多的問題,其實都比這些案例複雜很多。

就事論事,課題分離

像是我剛出社會的第二年,在會議室中被業務部門的主管諷刺,他說我們的產品做得真是棒,bug 一大堆耶。有些人聽到這話,可能會忍不住想要跟對方針鋒相對,但我認為他說的是事實,我們的品質不好,只是他採取反諷的說法,讓我聽起來不舒服。

但是,別人用什麼態度對我,不意味著我需要用相同的態度回應。

我最後選擇接受他的回饋,但不回應他的態度。現場有同事看到我的反應,他會後問我是不是怕得罪對方。

我告訴他:「我只是覺得他在客戶那邊大概也承受了不小壓力,沒什麼惡意,而且我們本來就有做不好的地方,我相信把事情做好,沒有人想用這種方式溝通的。」

後來我確實把事情解決了,而我跟那位酸言酸語的同事後來關係還很不錯,這也是我總鼓勵大家在面對同事惡劣態度時可以採取的思考模式,只要對方不是極端的惡意,而是單純的情緒上的抒發,我覺得問題都不大。

把他說的事情,跟他的態度兩件事情分開來看,這種「就事論事」的原則,讓自己可以更客觀看待每件事,而不會輕易的被態度給左右。

另一個例子,在我剛第一次換工作的時候,我才剛到的第一週就聽了大量業務對我的抱怨,說我們說話不算話,說我們靠不住,也說我們總是有一大堆理由。他們在抱怨時當然有滿滿的情緒,我也可以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不信任。

但我認為他們的情緒是針對我們部門過去的行為,而不是針對我,當我能把「對事跟對人」分開,我就不會陷入「對方幹嘛這樣,為什麼一直針對我」這樣的情緒當中。

所以我會把他們的抱怨當成期待,若他們只是想抱怨而沒有任何期待,他們不會跟我說這些。

當一個人很容易掉入負面情緒當中,覺得別人總是針對自己時,你就會掉入外部歸因的陷阱中,而當你開始外部歸因時,你就會停止從自己身上找答案。這樣一來,問題自然也不會獲得解決,你就會悶更久了。

把事情跟情緒拆開,這是所謂的就事論事,
把他人的行為跟自己的反應分開,這是所謂的課題分離。

做好這兩件事,我們往往能更客觀地看待事情,並積極地找尋解決方法。

有底氣的樂觀,而非盲目的信仰

正向思考並不是盲目的相信一件事,而是有底氣的樂觀。

有時我會聽到一些過於雞湯的話,例如「你現在覺得很累,是因為你在走上坡路」,意指你現在的努力都是為了看見更好的未來。

如果你看得見前方,而且有目標,這句話有可能是對的,但若你覺得前途茫茫,只是在瞎忙,那這句話就是自欺欺人了。

我覺得正向思考的根本邏輯是一種有底氣的樂觀

前面我提到的辦護照、開罰單的案例,因為我知道這件事的影響範圍在哪,所以我能有底氣的面對這件事,因為最差的狀況已經知道了,而那個最差的狀況是我能應付的。

而我跟同事們的互動,也是因為我很清楚事情跟情緒是兩件事,我也知道當我能就事論事與課題分離,不要掉入情緒的陷阱中,而是專注於解決問題,人與事的問題最終都能獲得解決。這我過去處理過太多次了,大多能順利解決,所以即便在工作中遭遇了這種狀況,我也有把握能處理好。

人的焦慮與負面情緒,經常有兩個源頭: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對已知的無能為力

如果你不知道一件事會怎麼發展,人很容易感到焦慮,除非這件事如何發展都不影響你,這是因為你可以承受最糟糕的狀況。舉例來說,在大年初一時,如果你想要吃一頓美味的早餐,但你有可能面臨想吃的店家沒開的狀況,所以你很可能吃不到想吃的東西,但這就是最差的狀況了,因為再怎麼樣你都可以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買點東西吃。

在未知時,若你已經設想過最糟糕的狀況,你一般也不會那麼擔心了。

反之,如果一件事你已經知道它會發生,但你卻無法做些什麼來改變它,那也很容易陷入焦慮當中。舉個例子,年底組織異動時,你知道隔年你將會被調到一位你討厭的主管下面,而且你已經溝通過,但這件事看起來勢在必行,沒有太多迴轉空間了。

面對一件已經發生,而且似乎無力改變的事,人也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當中。

不過,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我建議大家一樣可以想想最差的狀況會是什麼,其實就是離職。如果你連離職都能承擔,那你的底氣就有了。如果不離職,那可以做什麼?如果離職,那就開始找工作吧。

找方法破解僵局,而不是讓自己在問題前束手無策。

我在 2022 年 9 月份健康檢查時被檢查出腎臟腫瘤,簡單的說就是癌症的早期。一開始醫生告訴我「腎臟有個陰影,但不確定是什麼,很可能是惡性腫瘤。」

那時,我對自己身體的狀況有些未知,自然也會有點焦慮跟恐懼,但後來花了一些時間研究,發現最糟糕的狀況就是癌症,而發生在腎臟,那最糟糕可能就是切除掉一個腎臟。

10 月份安排了核磁共振,照完後確認是腫瘤,大小在 2 公分內,醫生建議趁早動刀切除,並告訴我「還在非常早期,切除後問題應該不大」。

知道這個消息後,我對自己身體的狀況從未知變成已知,我開始思考接下來我可以做些什麼,動手術是一定得動的,術後身體需要休養,不能再維持原先的工作節奏,但我在創業,還有很多事得處理,我的工作跟生活該怎麼調整呢?

這時,要事優先這件事幫上我的忙,因為對我來說,身體健康跟家庭的重要性遠高於創業本身,我生病後,家人其實比我更焦慮,我覺得自己有義務讓他們安心。所以我很快的調整了手上的工作,並將原先手上的任務往後延,並且推掉了能推掉的所有工作。

而我也考慮過最差的狀況,那就是退出學院的經營團隊,或者將學院收起來,可能會賠幾百萬,但怎麼樣都比把自己搞死好得多。

這段歷程,我太太也好,我同學也罷,他們都驚訝於我的樂觀。但我知道自己為什麼不焦慮,我能做的事我已經做了,而最糟糕的那些狀況我也考慮了,接下來就是好好生活,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與節奏。

如果你未知,那就去弄懂它,如果你已知,那就想辦法去解決它,

並且同步做好最差的打算,不要糾結於無法改變的事,而是想想怎麼做才能更好。

支撐正向思維的,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採取能提振底氣的行動。

樂觀與正向思維的底氣,源自於主控權

性格樂觀,很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後天培養的,而我,其實是後者。

我年輕的時候經常擔心很多事擔心到睡不好覺,像是跟朋友之間的關係,或者學業或工作上遭遇到的小問題。

例如,在人際關係上,我一直都是一個有點高敏感特質的人,在互動時我有時會想很多,如果對方有什麼反應讓我覺得他不開心,我可能會焦慮很久,下次碰到他我會覺得很不好意思,甚至會刻意想迴避。

但我發現我愈是迴避,我跟這個人的關係就愈尷尬,我也會經常陷入一種我虧欠對方的情緒中,一點都不健康。

我是後來從我主管身上學到,有問題直接問,如果有衝突就在那個當下化解,遠比自己胡思亂想好得多。所以他鼓勵我碰到這類問題時不要迴避,而是直接面對。

我後來做出嘗試,發現經常都是自己想太多,對方只是有問題卡住,所以露出怪表情,而不是對我的回應不滿意。

試過幾次後,我發現面對這種人與人溝通的問題,透過提問來確認對方的狀況還是比較有效的。而當我在溝通過程,我都願意進一步去問對方的想法,我發現工作中溝通的問題大幅減少了。

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信念,其實是透過許多人生經歷累積出來的。

當我換到一個新的環境,大家告訴我跟老闆溝通是沒效的,但我之所以覺得一定可以溝通,不是因為我樂觀,而是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這肯定有解,只是怎麼溝通得 try 才知道。別人覺得這叫正向、樂觀,但我覺得其實只是面對問題的態度不同

有人說這個問題是組織問題,沒關係,那我就來影響組織,讓它變化,有人說這是公司文化問題,那就找到一個不衝擊文化,又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吧。

說到這,你會發現這又回到內部歸因的概念了,我會一直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會期望環境來配合我。但我觀察到,很多人把問題推到組織、文化上,就是要告訴你他無能為力。當你愈常展現無能為力的態度,你自然會變得悲觀。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每次遭遇問題時,到底是覺得自己能解決,還是這問題很大比例要仰賴別人,得靠運氣,而自己的運氣又常常不好。如果是後者,而你所在的環境又不是太友善時,你會發現自己沒有任何樂觀的條件。

反之,當你習慣面對問題,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中的無助感與挫折感自然會降低,你也更能樂觀的看待工作與生活。


正向思考,會讓生活過得更開心,因為我們總能看到可能性而非限制。而正向思維的背後,靠的是底氣,而底氣則源自於我們對一件事情的主控權,而主控權又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內部歸因。

針對正面思考這個老觀念,我換個角度從我自身經驗來解讀,希望對大家會有所幫助。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現在武俠漫畫的系統中都會內建 AI 功能,昨天在看《天魔玩家》。主角可以身上的系統會隨時提供他故事劇情推進的選項,而在戰鬥選項中有一個進階的選擇,是讓 AI 代替他戰鬥。 而 AI 的戰鬥能力比主角更強,因為用各種招數的成功率都比主角高,連招也接得很順,甚至經常都是以輾壓對手的方式取得勝利。以弱勝強的狀況也經常發生,久而久之,主角愈來愈仰賴 AI。每次只要覺得打不贏,就想叫 AI 出來打。 殊不知,這個 AI 是有意識地,他總是以廢物來稱呼主角,並告訴他,他太過仰賴系統,太過仰賴 AI,這並不是好事。他只是一個看起來戰鬥力高的廢物,碰到基礎比自己好的人很容易就輸了,碰到比自己強的人更不用說,根本不敢自己應戰,只能託管給 AI。 剛開始主角並不覺得這有什麼,有系統這麼好用的東西幹嘛不用,只要戰鬥力可以提升就好,基礎的內力跟體力有那麼重要嗎?然後託管給 AI 就能贏,這也是我能力的一部分,為什麼不用呢? 直到一次出任務,

By gipi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在 2015 年,我剛空降到新公司,當時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了解公司跟部門當下的狀況,也跟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們聊過了一輪。 我跟團隊說,我們需要協助業務團隊解決他們的問題,我要 PM 去參加業務部門的週會,並且準備報告去跟業務主管們同步狀況。 PM 告訴我:「這好像不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我還跟團隊說,現在整個公司的研發流程或系統非常混亂,我要從你們之中調派人選去導入合適的工具跟建立流程,解決現在我們遭遇的問題。 團隊成員問我:「我們可以自己做這件事嗎?不需要公司更高層的主管決定嗎?這責任應該在高層。」 我的說法是:「等待不會帶來好結果,過去你們已經等待夠久了,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所以我們先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 上述兩件事,後來得到的結果都是好的,即便過程中有遭遇了一些阻礙,但都能被一一克服。 而在當時我又看到公司的產品沒有人專責開發與維護,尤其是關於用戶使用體驗的部分更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那時我跟業務部門主管提到說要挪動一部份資源去改善產品,他雖然認為有必要性,但他也告訴我:「我覺得這應該是客服部門要想的問題。」 我告訴他:「現在產品的體驗已經影響到業務銷

By gipi
我人生的四氣

我人生的四氣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的職涯尚稱順遂,雖然挫折不少,但貴人更多,雖然挑戰很多,但我也大多一一克服。即便在 2022 年生了一場病,但幸運的是發生的早,動了手術後倒也沒有明顯的大礙。 我的人生走到現在,稱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一步步走來,我還算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也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我心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 本篇文章是我在 2022 年時在學院開的一門課,我在課程的發刊詞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剛好」的運氣 有些人喜歡用「倖存者偏差」來形容那些職場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成功了,而不是他們做對了什麼。 我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所以我完全不否認自己的經驗帶有運氣成份,因為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對的人,如果不是我盯著的機會剛好出現,如果不是那個當下我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我年紀更輕體力更好,如果不是我過去剛好有過類似經驗,很多事都輪不到我。 這些「如果...剛好」是運氣,可算起來也是一種個人的累積。 26 歲時,我成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產品開發單位主管並兼任技術架構師,靠的是我前面三年的努力,如果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產品,也沒有站到一線去處理客戶

By gipi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過去幾年不論是顧問案,或者授課過程,在講授營收成長或利潤提升的過程,總會跟大家聊到關於產品訂價的議題。 因為產品的價格,基本決定了好幾件事: 1. 客群,100 元的餐點跟 400 元的餐點,滿足的需求不同。 2. 銷售通路與銷售策略,客群不同,銷售的方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100 元的便當可以開便當店,甚至透過餐車銷售。但 400 元的餐點,你可能得開一間餐廳。 3. 利潤,能拉高價格應該沒人想賣低,如果拉高價格的同時又不會減少銷量,那何樂而不為。但許多經營者腦袋裡擔心的問題經常是「賣太貴沒人買怎麼辦?」。 4. 營運方式,為了賣更高的價位,通常需要思考這種「溢價」的價值到底從何而來,也就是我們憑什麼賣更貴?通常是因為品牌、稀缺性、獨特性、服務、體驗等為產品附加了價值,讓客戶心甘情願花更多錢。但為了創造額外價值,公司也需要去調整營運方式。 新產品的訂價很重要,既有產品的價格調整也一樣是一門學問。很多時候公司賺不到錢,或者賺得很辛苦,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