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ikigai 的反思

對 ikigai 的反思

上次去 Yuki 家聊天,我提到我想把賺錢跟志業分開來思考,不想再把兩者放在一起了。

當兩者分開思考,我賺錢可以更有效率,而在從事志業時,也更不用擔心財務跟收入方面的問題,反倒可以更不求回報的去做,兩者不會互相耽誤。

我們後來聊到 ikigai 這個幾年前被流傳的非常廣泛的圖,找到兩個圈的交集可能並不難,三個就有很難,四個基本上是難上加難。

同時也得思考,這是否有其必要性?做一份喜歡的工作固然很好,但把工作跟生活搞到密不可分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能一邊做喜歡的是一邊賺大錢固然好,但是當興趣喜好變成工作時,有可能會讓喜歡的事變得讓人厭煩。

同時滿足的好處是可兼顧,但是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要在一件事情上同時考量多個面向,經常要耗損多倍的精力,而當精力過度消耗時,快樂很容易消失,原先享受的事漸漸變得不享受,而當你的思緒持續往負面走,你會對這件事感到厭煩,即便這件事是世界所需要的,你也會覺得與你何干。

兼顧一切的陷阱

想要做一件事,同時有多重效益,這是高效工作的一種習慣,所以我們總會希望每件事都能創造出綜效。

最好能在認真工作的同時,也學習到最多,同時還有很好的薪資報酬,有時你能找到這樣的工作機會,但有時卻沒辦法。當你這次求職時,你面試了 20 家,都沒有碰到同時符合條件的工作,你是要繼續找,還是要先找一份只滿足部份條件的工作?

既然都要做行銷活動了,看能不能做一檔行銷活動既能破圈,又能轉換,除了賣主力商品外,還可以把幾個新品也賣出去,如果能順便宣傳一下最新的會員機制就更好了。原本是一檔很單純的行銷活動,目的就是觸及更多潛在客戶,可一旦想要兼顧其他面向時,規劃的難度瞬間提高,已過去的經驗中,多數都是搞砸了。

所謂的兼顧,很多時候與聚焦是背道而馳的。

聚焦與兼顧哪個重要?多數時刻,我相信聚焦更重要。當一件事具有挑戰性時,聚焦往往是更重要的選項,而當完成一件事有充足的餘裕時,兼顧則沒有不可。

找工作時,如果你的工作都是主動找上門來,那薪資好談,工作內容也不會是大問題,那你從中挑選一個能學習到很多的職缺,那難度應該不高。

做行銷時,如果你的原生流量很豐沛,站內轉化也做得很好,會員權益等的說明都會在轉化過程被清楚介紹,那破圈活動可以專注於擴展陌生流量。只要能引流回站內,剩下的交由站內原先的機制搞定,那也一樣有機會兼顧。

如果你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那肯定還是先專注,將事情拆開來執行,別想著省力了。

降低期望

講到這,前陣子黃仁勳演講中所有的話我最喜歡的一句是他提到「我的期望很低,對自己期望非常高的人,往往韌性(resilience)也低,不幸的是,韌性對帶來成功至關重要。」。

期望低,代表不會有過多的期待,他不會希望每件事都要完美,因為完美意味著不容一絲絲錯誤。當你的期待是滿分時,一點小差錯都會讓你感到挫折,所以 99 分你很挫折,90 分你就覺得自己糟糕透頂。

如果你對工作的期待是要同時滿足四項標準,那期待就很容易過高,只要其中一項不滿足,你就會非常難受。這就是黃仁勳提到的韌性低。

如果今天我們將期待設定在只滿足兩項,其他的追求另外滿足就好,這樣我們對工作的期待就不會太高,反而更能用平常心看待工作與生活,這樣會否更健康?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給 B2B 新創的五個關鍵建議 - from Y Combinator Anu Hariharan

近期在輔導一家 B2B SaaS 公司,這個領域算是自己熟悉且擅長的,有很多的概念幾乎在每次的輔導與參與過程中都會提到,包含市場定位、定價、客戶服務、產品組合、銷售管理等議題。 這兩天剛好在 Youtube 上看到 Anu Hariharan 的這部影片,覺得很有共鳴,分享給大家。 影片中提到 B2B 新創應該留意的五件事: * 打磨產品:許多新創低估了擁有真正優良產品的重要性,並錯誤地將募資視為產品驗證。 * 訂價過低:大多數 B2B 新創在早期都存在訂價過低的問題,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值。 * 聚焦客群:市場新創公司應聚焦於特定的早期客戶群,而不是試圖服務所有 B2B 客戶。 * 銷售迴圈:創辦人應親自參與早期銷售,直到銷售流程變得重複且可預測,再考慮聘用銷售主管。 * 財務自足:公司應致力於實現「預設生存」,透過營收支持成長,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專注打磨產品 「許多新創公司通常認為募資是產品好或獲得認可的信號,這是大多數創辦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產品是 B2B 企業規模化與生存的基礎,

By gipi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管理槓桿,讓管理變省力的 4 個重要技巧

當管理者將時間花在正確的地方,他所花的一分力氣將會帶來多倍的效益。例如招募、教育訓練、會議、制度建立等等。 很多資深工作者即便擔任了多年的管理者仍然不懂得拿捏「自己做」與「指導別人做」之間的分際,導致有很多明明該由部屬完成的工作還是握在他手上,而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也常常因為這樣的主管而出現瓶頸,這其實對團隊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管理者應該在哪些層面思考管理槓桿呢?除了培訓外,我認為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部分。 招募,找到對的人 招募到對的人是第一步,你找來的人應該要能節省團隊的工作時間,而不是加重你的工作量,如果你找了一個能力不到位、態度不正確的人,你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教他、管理他,在他工作出包時幫他收拾,當他鬧脾氣時花時間跟他溝通,當你手下有幾個這種人,你會疲於奔命。 在招募時,永遠要記得思考,這個人進來是能有效分擔部門與自己的工作量,還是反而給自己增加工作量。 一個專業能力中上水平的人,但態度負面愛抱怨,你需要花很多時間教育外,他還會影響團隊的氣氛;另一個則是專業能力一般,但態度積極認真有熱情,會主動share團隊工作,後者雖需花時間培訓,但相較於前者所花的管理時間,選後者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