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參與,4 個技巧讓你在組織政治中受益

政治參與,4 個技巧讓你在組織政治中受益

組織政治對所有的職場工作者來說,它是一堂必修課,因為你想避都避不開,除非你希望自己的工作總是被他人支配,如果你希望對工作有更高的主控權,那你一定得學習如何處理組織政治的問題,並且從中獲益。

我第一次對組織政治這個議題有感是在我出社會的第三年,那一年,公司正在規畫公司主力產品之一的新產品,這時高層還在思考這個重大的任務要交給哪個團隊來負責。那時,我被上級交代了一個任務「要將這個案子的主控權留在台灣」,也就是他希望由台灣團隊來領導新產品的發展。

一開始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因為就是一個新產品,而我又只是負責技術的人,所以我主要的工作重心還是放在我原先的任務上,這個來自上級的新任務我並沒有太多的關注,想說主控權到底在誰那邊應該是上級的事,跟我的關係比較小。

我如常的準備資料,參與會議,並在每一場會議中報告我知道的事,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做評估與驗證。即便是面對決定主控權的那場關鍵會議,我都沒有特別準備,而中國的團隊,他們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技術驗證、數據、關鍵問題的解讀、開發的計劃都很完整。

台灣這邊由我一個人負責報告,而我只是一個兩三年開發經驗的工程師,但對方是四位開發經驗都超過 8 年的資深技術主管們,隨便一個人都打趴我,何況是四位。

我輸的不冤,最冤的是我並沒有意識到那場會議是這麼重要的,所以會議後我被台灣的副總裁修理了一頓。他告訴我,這個指揮權輸掉,意味著未來公司的開發資源將大量向中國團隊傾斜。這不是技術團隊的競爭,而是兩岸高管的政治戰爭。那是我第一次對組織政治有感,但那時,我對這件事真的無能為力。

而在我後續的職涯中,像這種組織內的競爭,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但我大多能看懂大家在打什麼主意,並且能決定自己想在這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我要在這過程獲得些什麼。而不是單純的選邊站。

當別的部門來挖角我,跟我說去他們部門發展更好時,我會做客觀判斷,不會輕易的受到短期利益的影響。我會評估未來性,也會評估我要跟的主管有沒有前途,更要看過去的位置是否比現在更有影響力。同時,我會提出我的條件跟對方談判,當你用政治的角度看待這些組織內的權力移動,你就該明白,運用這種談判過程,談出一個對自己更有力的結果

在我職涯中最常見的政治談判是關於決策權歸屬,我是一個很不喜歡被錯誤決策牽著走的人。所以在擔任工程師的時候,我就會跟業務去客戶端處理問題,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不去,那我就很難判斷業務說的是真是假,我連為自已辯駁的本錢都沒有。所以我陪他們去,一來處理問題,二來我要藉由釐清問題來掌握後續的主控權。

在我擔任開發團隊主管時,我們部門的開發工作,約有 50% 是由需求單位提出,而剩下的 50% 則是由我負責規劃,因為我相信我比其他需求單位更清楚哪些功能應該優先做,而我做這件事背後的底氣則是我對客戶需求的掌握。當然了,我為了取得這樣的資源分配權力,我做了不少的努力去證明我比需求單位更懂得應該優先做些什麼,所以我能將需求的主導權搶下來。

所以之前我分享我雖然掛 RD 主管,但我在產品需求上比業務部門更有話語權,我甚至能告訴業務部門為何哪些需求不做比做更好。我的底氣來自於我對客戶需求的把握,我不只會直接跟客戶溝通,我還分析數據,除此之外,我對產品的發展方向也把握的比業務部門更好,當我透過各種場合證明了這些事,我的話語權自然就出現了。

爭奪話語權,其實就是最常見的組織政治。也是我認為高效的職場工作者,最該學習的政治手法之一。

提高話語權的方法

當你有足夠的話語權,通常意味著你在組織的政治環境說中說得上話,是能影響事情發展方向的人。但話語權要怎麼取得呢?最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在高話語權的部門任職

什麼樣的部門在公司內擁有較高的話語權呢?最簡單的答案就是跟公司成果最直接相關的部門,在業務驅動的公司,一般是銷售部門,而在產品驅動的公司,研發跟產品部門的話語權可能會更高一些。而同樣是業務部門,主力產品線的業務部門的話語權又會高於新產品的業務部門。

若將組織內的權力結構用一個二維矩陣來顯示,我們可以發現公司內掌握最大權力的那群人,除了公司的 CXO 外,話與權最高的一般是主力產品線的業務老大,因為公司可能超過一半的營收是掌握他手上。

而若你在這個業務團隊中擔任中階主管,你的話語權有可能都凌駕於其他部門的最高主管。所以在大公司中,有可能看到後勤部門的副總,被業務部門的經理修理的狀況。

如果你要有資源好做事,想在跨部門溝通時有比較高的話語權,選主力產品線是一種比較有利的選擇。

這段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看懂組織政治內權力的局

提高專業能見度

第一種方法,有時主力產品或者擁有高話語權的部門,工作剛好不是你喜歡的,所以可能不值得你為了獲得話語權而選擇它。那我建議你可以參考第二個方法,這是我最常用的做法,因為過往的工作中,我很少待在高話語權的部門,我的話語權絕大多數都是靠其他方式贏來的。

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我的專業來提升自己的能見度,讓大家知道我的專業能力,並在專業問題上會主動來徵詢我的意見,這時我就會擁有源自於專業的話語權

而我提升專業能見度的方法很多,以下我羅列幾個容易入手用好用的做法給大家參考:

  • 會議發言。我參加會議是必定會發言的,因為我不說話就不會有人知道我的專業水平。除此之外,如果我認定當天的會議是有機會讓 key man 了解我的專業水平的,我會前的準備會更多。簡單的說,將會議室當成一個展現自己專業能力的秀場。
  • 協助解決問題。我非常願意協助大家解決各種關於我專業領域的問題,即便那個問題不見得是我當前的重要任務,在我行有餘力之餘,我會很願意幫忙。因為我有助人的意願,這就讓更多人願意在遭遇問題時跑來諮詢我意見。我也因此能將我的影響力擴展到其他部門去。
  • 在重要的任務上提供專業建議。在一定規模的公司工作時,我們每天總會收到許多來來往往的信件,這些信件很多都只是副本給我,但如果我看到信件中討論的內容,從我的專業上我可以給出有幫助的建議,我會回覆那封郵件給專案的負責人,並提供我的觀點。這種只回覆給一個人的做法,不會讓其他人覺得我干涉了他們的工作,又可以有效的建立自己專業的能見度。

當我的專業能見度提高了,很多跟我專業有關的問題,大家就會來徵詢我的意見,此時我就會擁有一定程度的話語權。如果這個任務又是我想參與的,那我就有充足的理由可以直接介入了。

不過這種能見度有個前提在,就是你的專業水平真的要夠,不然能見度愈高,壞名聲傳的愈快。這種專業能見度因為是圍繞著自己的專業而發生,所以是相對保險的,也是多數人比較容易操作的一種政治手法。

經營權力核心線人脈

我在人脈經營的單元中分享過權力核心線的概念,意味著組織內有一群人,它們擁有極高的決策權,或者影響決策的能力。

組織內的權力習慣上我會分兩種:

  • 垂直權力,指的是因組織位階,也就是 title 而享有的權力,例如副總擁有的權力一般大於經理,CEO 的權力則大於業務總經理。這種因為位階而享有的權力,稱之為垂直權力。
  • 水平權力,指的是因為能影響擁有垂直權力的人,而獲得的間接權力。舉例來說總經理秘書是沒有垂直權力的人,但我們一般不會去得罪她,因為她能直接影響總經理這個擁有垂直權力的人。這時這位秘書就擁有了水平權力。

在組織內,如果要參與政治,你可以優先經營這些擁有垂直權力或水平權力的對象,在獲得她們的信任後,你可以進一步透過晉升而獲得垂直權力,或者透過專業而享有水平權力。

在我過往的經驗中,人脈經營本來就是我很重視的環節,而增加能見度跟累積個人的專業也是我不斷在做的事,因此我因為人脈或專業所獲得的話語權就會提高很多。

而這也是為何我經常可以成為公司內唯一可以身兼多種職務主管的關鍵。

當公司內絕大多數的產品都是將產品跟開發拆給兩個主管時,我堅持兩個部門我要一起管,因為我相信我對產品方向的理解勝過銷售部門,而且一起管的好處是我能直接驅動兩個團隊投入產品開發過程,溝通的效率更高。

而老闆之所以同意,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信得過我。

信任感,是獲得政治影響力的基礎,沒有信任感,你選對邊也沒用。所以從前面我們提到的人脈關係,到這個單元提到的組織政治,都在應證一句話,那就是「職場上,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當你的專業能見度高,人脈又廣,你就會成為組織內人人想爭取的那個人。

選對邊,別只看短期利益

當你所在的組織,政治氛圍很濃厚,你可能經常會被迫選邊站,那到底要選哪一邊才是比較恰當的呢?又或者,我能不能不要選呢?

你不選,兩邊的人都不會把你當自己人,你反而容易落入「牆頭草」或者「裝清高」的批評中,做起事來就不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

如果真的要面臨選擇,我選的永遠都是「我的職涯」這一邊。簡單的說,我選的不是靠攏哪邊更有利,我選擇的依據是,哪邊對我長期職涯更有幫助。我不會在一家公司一輩子,我沒必要為了獲得政治上的好處,而扭曲了我的職涯,這不值得。

所以當有多個機會出現,或者有多個人想要透過爭取來達到政治手段時,我看的是他提供的那個位置能否累積我想累積的經驗

所以在 2009 年,公司的業務部門副總裁邀請我離開研發部門去業務部門擔任產品主管時我拒絕了,因為那時我還是比較想負責一些底層技術的研發。

但在 2011 年,公司的副執行長要把我調出研發,去到市場單位,那一次我接受了,因為那時的我迫切的想要增加市場上的歷練。

而在 2012 年底,老闆希望我接手某個業務部門時,我又拒絕了,因為那時候我想通我長期職涯想走的方向,我希望能在專業領域上扎根,而不是成為一個每天追著業績跑的角色。

我選擇的,一直都不是在公司內可以獲得最多升遷機會的位置,而是對我職涯最有幫助的位置。在這樣的選擇之下,你有可能會失去一些別人認為的好機會,甚至會降低你的政治權力,但只要你知道自己為何這樣選,那其實就沒問題了。

以上,就是我給個人參與組織政治的基本建議。有些人可以玩得一手好政治,但我建議大家做你需要的事,拿你需要的話語權,讓自己可以在組織政治下活得好,那也就夠了。

結語

政治是一個你避不開的問題,與其閃躲它,不如了解它,並進一步善用它,這才是成年人面對組織政治的正確心態。掌握話語權,就等於掌握了自己工作的主控權,你在工作中的發揮空間會更大,做起事來自然更高效了。

Read more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在剛出社會時,我對職場人際關係這件事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覺得不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維持對每個人的基本禮節,但我並不是一個熱愛與擅長社交的人,所以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部門內更擅長社交的同事,他獲得的能見度與目光其實比我更多。 我真正感受到人脈的重要性是在我出社會的第二年。 那一年我從台北調回台中,接手了一個團隊,我當時的主管在公司內的角色舉足輕重,手下帶領個 5-6 條產品線,也經常要對公司的高層報告,加上他是公司主力產品之一的早期開發者,所以在公司內算是很得人敬重的那種人。 我在他手下的時間大約一年半左右,期間他讓我見識到了職場人脈的威力。 第一,他有一群年資跟他相當的朋友,這些人因為我們經常一起用餐,所以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們經常會跟我分享很多公司的秘辛,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會在我需要協助的時候,出手幫我協調,讓我做起事來更順暢。 第二,他的上級關係很好,老闆會將比較複雜,難處理的工作任務優先指派給他,並直接給予兵權,讓他更容易運作。不只直屬主管,更上一級的主管也很信任他,所以當上級發現他們交辦的任務可能超出我主管的權

By gipi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過往我在談溝通問題時,我通常強調形式、文字、工具都是次要。因為我認為溝通問題的核心,往往在於雙方的互信基礎,或者稱之為信任感。 為什麼當你提出一個提案時,老闆會要求你準備好完整的報告資料,但另一位資深同事卻只要口頭告知呢? 為什麼當你被指派一個任務時,老闆會要求你每天要跟他回報進度,而且他還要看到具體的工作產出,但與你同期的另一個同事卻只要在每週週會時報告就好呢? 為什麼負責同樣工作的兩個人,在報告過程,一個人被各種拷問,另一個人老闆則是聽完後就放行呢? 你可能會覺得老闆差別對待,但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老闆會差別對待呢? 我們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來思考這件事,我們對待身邊的朋友也不是同等待遇。有些朋友你可以放心把東西借給他,因為你知道他不會不還你,但有些朋友你則會非常謹慎,會問他幹嘛不自己買?借了何時要還?這其實也是一種差別對待。 就像我有個朋友每次約會必然遲到,我當天一定會打兩通電話提醒他不准遲到。但那些總是準時的朋友我就不會這麼幹,因為我相信他們不會遲到。這也是差別對待。 我們本來就會因為一個人的狀態,而決定我們對待他的方式。 而決定我們怎麼對待一個人的因素很多,可

By gipi
DEI 為何遭遇反彈?

DEI 為何遭遇反彈?

前陣子跟一位朋友在聊 DEI 的話題,談到在川普當選後有多家美國企業調整了 DEI 政策,再談到為什麼 DEI 的推動遭到反彈。 我針對這件事說明了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過度極端的理念,絕對不會形成社會共識。」 極端是什麼意思?就是 100% 符合 DEI 的定義,不容一絲絲違背。不論在什麼場合,碰到什麼類型的人,都應該符合 DEI 原則,否則就不是 DEI,就不應該。 舉例來說,之前吵得很兇的性別認同議題,如果一個生理男性,他的性別認同是女性,所以她認為自己應該上女廁,應該去女澡堂,應該能參加女性專屬的活動甚至競賽。 你接受嗎? 再舉個例子,為了符合 DEI 原則,所以公司的董事會與高階主管的成員中,必須要有一半的女性,且有 20% 的拉丁裔成員。但我公司經營時,我正好找到了一群很棒的人,但這些人碰巧都是男性,這是否意味著我要放棄這些很不錯的男性候選人,改成找女性? 找到優秀且適合的人才已經不容易了,

By gipi
找一個合適自己的 Mentor

找一個合適自己的 Mentor

這幾年在台灣的社群活動中,很多社群都採取了 Mentor 制,像是曼陀號、領袖100、藍途計畫等,都具有 Mentor / Mentee 這樣的設計在。 我這輩子有過很多位 Mentor,每個 Mentor 都教會了我許多事。但有些是我單方面瘋狂跟對方請益,對方不見得有把我當成 Mentee。 其實我對 Mentor 的定義是這樣的: 「對我人生或職涯有重大啟發的人,可能是一個在當下階段能教會你很多東西的人,也可能是一個協助自己打破過去經驗或行為的人。」 怎麼找到合適自己的Mentor? 不見得每一個 Mentor 我都有一個拜師的過程,過去10多年來,與我彼此有互相認定為師徒關係的人就三位,其他我所寫的 Mentor 大多是因為在互動與共事過程中,給了我一些重大的啟發,例如周忠信老師、林隆潤策略長等等,這些人都算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導師。 而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找尋合適自己的 Mentor。 我覺得我運氣很不錯,有機會在工作中遇到這些人,能遇到是運氣,但當你發現有些很棒的人在你周圍,而且跟你有互動的機會時,你是否有把握住了?怎麼把握呢?我來談談我的做法。 首先,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