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商業思維-寫一份「未來履歷」

學院先前有開一堂實作課-未來履歷,這堂課程的核心概念是先寫好五年後的履歷。
簡單的說,你得先想想你對五年後的期待,接著思考你要如何從現在走到五年後的樣子。
如果你現在是個產品經理,你希望五年後你可以成為產品線的負責人,帶領團隊,擔負營收,也就是 head of product。那你得搞清楚產品經理跟 head of product 之間有哪些技能或資歷的落差,然後設法在接下來幾年將這些落差消除。
否則你就很難在五年後真正成為 head of product。
當初在上這堂課程時,因為許多人頓時陷入一陣恐慌,所以我先丟了幾個議題給大家思考。
第一,兩年後,你會拿什麼資歷去談一個比現職高 30% 以上的薪資?
如果你只是累積了資歷,但那些資歷對你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沒幫助,那就有點可惜了。很多時候,我們會只思考下一份工作,但其實下一份工作應該是為 3-5 年後的自己而準備的。
舉個例子,如果你現在是個專案經理,但你希望自己五年後可以變成產品部門的負責人,那你下一份工作是不是該先找一份產品經理的工作來累積做產品的經驗呢?
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跨國企業的行銷主管,你在研究過相關職缺後發現語言能力、行銷資歷、帶團隊經驗的要求都很高,經過評估後你發現自己現在每一項都不滿足,那你下一份工作是不是該朝向能培養這些能力的工作崗位上思考呢?
你得先往能為自己增值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按部就班做著當前的工作。
第二,你在「重複相同工作」的困境中嗎?
也就是說你在做的事情其實你已經很熟練了,差別只在做得快或做得慢,但做好這些事情對你來說挑戰很小,不太容易學到新的東西。
舉例來說,對很多工程師來說,他雖然參與不同的案子,每個案子做的功能可能都不同,但說白了,使用到的技術棧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只有程式的邏輯或流程不同,但處的數據量、架構、複雜性、系統規模等其實沒有太多的變化,那成長一定是緩慢的。
我過往從工程師到架構師的過程,其實經歷了幾個蠻重要的關卡:
第一個關卡是從專案跨入產品,軟體的產品化得同時考慮開發、佈署、更版、維護與客製化。
第二個關卡是從 ERP 產品跨入 mobile 產品,剛好那時候是五大平台並存的年代,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技術跟應用場景,以及如何將這些 mobile 概念推到企業端。
第三個關卡是雲端運算,我開始從 on-premise 的產品移轉成 SaaS 服務,一樣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雲端運算的技術,各種可能的應用場景,當然也免不了得思考商業模式跟成本的議題。
第四個關卡是超級大規模的技術架構重整,一邊建立團隊、機制、產品,等於是所有業務、技術、產品、維運等問題的大雜燴,但卻也是自己做了這麼多年技術、產品的總驗收。
一定要記得,持續做重複性工作,對能力跟資歷的累積都是比較緩慢的,一定要定期思考,現在做的事情,有多少是過往不擅長的。而這些不擅長的項目,應該是著眼於未來期待成為的角色去培養。不要害怕對未來有所想像,我們不用好高騖遠,但一定要認真去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可能是什麼。
關於如何學習新東西,可以參考這篇:有效學習的方法-底層知識學習法
第三,沒想像未來,就不知道現在缺什麼
有人常會問我,為什麼會投入這麼多時間在學習?
當你對未來有想像,對自己的下一步有計畫,你就更容易知道自己到底缺了什麼,知道自己缺什麼,也就比較知道要去學些什麼來補強自己。
當你不知道自己缺什麼時,很多時候是因為你缺乏對未來的計畫;當你覺得自己什麼都沒缺時,可能也是因為你缺乏對未來的計劃。
未來履歷
未來履歷的基本概念並不複雜,但做起來也需要花上不少時間,以下三張表單供大家參考,你可以按格式去思考。
Part1.職涯經驗的自我盤點

你需要盤點一下自己過往的工作經驗,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你的工作成果,請盡可能量化你的工作產出。也就是不要只列做過些什麼,要盡可能列出創造了什麼成果。
重點不是參與了什麼專案,而是你在這專案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最後專案成果如何。重點不是你舉辦了 10 場活動,而是這 10 場活動為公司帶來了多少客戶、訂單、營業額。
下面專業年資的部份,主要撰寫你在每個專業領域的資歷,例如程式設計 9 年,軟體架構設計 3 年,團隊管理 5 年,數位行銷 4 年。這是用來盤點自己在特定專業領域的資歷。
Part2.3-5 年後的職場角色

第一步驟,你得先思考你的職場角色,想想五年後你會做什麼樣的工作,職稱是什麼,薪資如何,對工作地點、工作型態或行業是否有任何偏好?
這些問題是協助你盡可能具體化你對未來工作的想像。
第二步驟,職場角色的職務需求,你可以先拿你所設定的職場角色到人力銀行網站上去搜尋,看看市場上對這樣的職場角色有什麼樣的要求。
第三步驟,職務匹配程度。這是拿現在的自己去跟職場角色的職務需求做比較,把兩者的差異整理出來。這就是現在的你,與 3-5 年後的你的差距。
Part3.一年後的職場角色

完成 Part2 的落差盤點後,你大概能知道自己距離未來職務還有多遠。
如果你發現距離很遠,那你可以選擇調整目標,也可以選擇立即採取行動。但不論你怎麼選擇,你都得調整自己的步調,讓自己可以一步步往五年後的自己邁進。
所以這邊我會建議大家進一步去思考一年後的自己,先想五年,看懂後再想一年,這是為了讓你立即採取行動而設計的。
想像未來,是為了以終為始回推現在應該做些什麼,千萬別讓自己的行動就停在想像,只有行動,才能讓你走向未來。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