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距離通勤,我的 4 點建議

長距離通勤,我的 4 點建議

認識我比較久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在 2015-2017 年這兩年間,我是過著每天通勤於台南-台北之間。而我每天的通勤時間大約是 4-5 個小時。

如果你考慮跟我一樣當個南北通勤族的話,我覺得有幾件事情你得先思考。

第一,交通費用

這是最現實的一件事,台南-台北的高鐵月票是 39,000 多元,如果你不是月薪特別高,或者公司有補助,這筆錢對你來說肯定是一個超級大的負擔。而 39,000 元說實在的完全足夠你做任何運用了。

多數會考慮南北通勤的人,比較常見的原因就是因為家庭因素,可能是孩子還小,或這父母親需要人照顧,其實這筆錢的使用方式你還有其他可能。

第二,交通時間

以我當年的經驗來看,我一開始是從台中通勤到台北,因為我台中家裡住在潭子,距離高鐵很遠,所以我每天是從家裡騎車到潭子車站,然後轉火車到新烏日,在轉高鐵上台北,然後從台北車站搭捷運到古亭,順利的話 2 個小時內可以到,不順利(車班沒剛好接上)得花上 2.5–3 小時。

台南台北的話,尖峰時段會有少部分的直達車,約一個半小時可以到,但這得看你的時間配不配合的了,以我之前要趕上九點的週會來看,我得搭上早上 6:29 或 7:07 分的車,八點半左右(現在的時刻跟我當初搭好像有點不同,我以現在的時刻為主)到台北,再下一班我就有可能就會遲到了。

6:29 分的車,然後你還要考慮從家裡到高鐵站的時間,你大概五點多就要起床了,如果公司是可以接受稍微晚一點進辦公室的,你倒是可以搭晚一班 7:07 的車,但不論如何,你大概都得 5–6 點就起床了。

嚴格來說,台南-台北通勤的時間比我之前從台中上去還輕鬆一些,因為不用轉車,可以一上車就就開始睡。

但我還是得給大家建議,一天四小時的通勤時間不是那麼簡單的,剛開始的一個月你會天天自我懷疑,想說幹嘛這樣,像個笨蛋一樣,前一個月非常難熬,身邊也會有一堆人再問你「為什麼」,呵,總之,不容易度過,不過或許一個月後你就習慣了。

第三,生活節奏大亂

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件事,我們可以大概想一下,每天早上 5–6 點起床,準備出門,然後下班後要趕搭 6:51 分的車,到台南 8:17 分,如果你住高鐵附近,你可能 8:30 左右可以到家。

這個時間到家,你大概也沒時間去運動或者做其他事情,所以你本來早上起來可以優先吃個早餐,或者晚上回到家還可以出門去運動這些事,可能都會變得困難。

總之,你的生活節奏可能會大亂,然後因為你也沒太多時間可以運動,加上每天又要通勤4小時,其實體力的消耗是很驚人的,如果妳年紀還輕,那可以考慮,但如果你年紀已經跟我差不多了,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

搭車 4 小時,絕對不是人坐在上面休息這麼簡單,舟車勞頓跟躺在床上睡覺 4 小時完全是兩件事。

然後,因為你得趕車,有些會議你得早退(你得留意你同事的觀感),無法早退的會議,你可能就得搭更晚的車,回到家可能 10 點了。

平日這麼累,假日你有可能連出門走走都懶惰了…XD

不過因為我是個喜歡帶小孩出門走走的爸爸,所以基本上假日可以的話我們還是會安排出門晃晃。但必須說,這很考驗爸爸對孩子的愛。

第四,情緒管理是個大問題

當你面臨上面三種壓力,其實最終你的情緒管理就很重要,你可能會覺得為什麼同事、老闆、公司都不能體諒你,也可能因為一件小事就跟家人吵架,然後心裡會有一種「為什麼我都這麼辛苦了,你們還要跟我吵這個」,這種你本來不會有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都會出現。

這個問題是最嚴重的,找不到出口的話,什麼壞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的。我家是還好,我太太對我很包容,我也不太會將工作的情緒帶回家。


以上四點,我覺得是當你考慮要南北通勤時得先思考的四件事,那我也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當初是怎麼處理的吧。

首先呢,我當初通勤的理由是因為我住中南部,但我理想的工作就在台北,而當時小孩子正要出生,所以我基本上不考慮住在台北,也不打算舉家遷往台北,而要能同時滿足這幾個條件的解法就只剩下通勤一途了。

第一個先解決的問題是交通費的補助,這塊公司倒沒有什麼問題,很輕易的就談下來了,所以補助的問題獲得很好的解決。

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通勤時間,一天 4 小時的通勤說實在的不是那麼容易撐過去,所以我已經很習慣每天都帶兩本書在身上,通勤的時候看,去的時候可以看一本,回來時可以再看一本。如果比較累,我基本上就是睡覺,我很好睡,可以一覺就到站,後來也會在車上透過手機處理各種公司的問題或回覆訊息,總之,單趟 2 小時的時間,對我來說要打發還蠻容易的。

小孩出生前後那段時間是我最忙碌的時候,但為了每天回家看小孩,我還是會回家,小孩剛出生時,凌晨兩點我會起來餵奶,跟小孩玩一玩,早上六點如果我沒要趕車,我也會餵完奶再出門,有時比較早到家,晚上 10 點也會再餵一次,每天 2–3 次的餵奶時間,基本上就是我跟小孩的互動時間,很珍貴,但很值得。

工作約半年左右,老闆知道我工作賣力,通勤辛苦,還有小孩要照顧,有時也會問問我的身體狀況,我說我有時想休息就會直接請假,但其實都在家處理事情,所以你也感覺不出我人到底在不在。他聽完後要我如果覺得累,那可以不進辦公室,在家裡處理就好,這樣可以省下4小時的通勤時間。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每週大概會有 1–2 天的時間在家辦公,不過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有足夠多的 credit,然後遠端辦公已經不影響你的團隊運作狀況下,否則我們公司當時也是沒有在家工作的先例的。

而生活節奏的問題,因為可以在家辦公,以及上下班時間很有彈性(反正手機開著等於人還在XD),所以也獲得很大比例的解決。但我相信,多數有規模的公司可能是不具這彈性的,所以這塊還是得看公司的狀況,以及自己是否累積到足夠多可以談判的籌碼。

寫了長長一篇,主要是分享當年自己南北通勤的經驗給大家,也希望給正考慮通勤的你一些參考,如果思考清楚了,也覺得自己可以接受,那就衝吧。

Read more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在剛出社會時,我對職場人際關係這件事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覺得不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維持對每個人的基本禮節,但我並不是一個熱愛與擅長社交的人,所以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部門內更擅長社交的同事,他獲得的能見度與目光其實比我更多。 我真正感受到人脈的重要性是在我出社會的第二年。 那一年我從台北調回台中,接手了一個團隊,我當時的主管在公司內的角色舉足輕重,手下帶領個 5-6 條產品線,也經常要對公司的高層報告,加上他是公司主力產品之一的早期開發者,所以在公司內算是很得人敬重的那種人。 我在他手下的時間大約一年半左右,期間他讓我見識到了職場人脈的威力。 第一,他有一群年資跟他相當的朋友,這些人因為我們經常一起用餐,所以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們經常會跟我分享很多公司的秘辛,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會在我需要協助的時候,出手幫我協調,讓我做起事來更順暢。 第二,他的上級關係很好,老闆會將比較複雜,難處理的工作任務優先指派給他,並直接給予兵權,讓他更容易運作。不只直屬主管,更上一級的主管也很信任他,所以當上級發現他們交辦的任務可能超出我主管的權

By gipi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建立信任感的五大元素

過往我在談溝通問題時,我通常強調形式、文字、工具都是次要。因為我認為溝通問題的核心,往往在於雙方的互信基礎,或者稱之為信任感。 為什麼當你提出一個提案時,老闆會要求你準備好完整的報告資料,但另一位資深同事卻只要口頭告知呢? 為什麼當你被指派一個任務時,老闆會要求你每天要跟他回報進度,而且他還要看到具體的工作產出,但與你同期的另一個同事卻只要在每週週會時報告就好呢? 為什麼負責同樣工作的兩個人,在報告過程,一個人被各種拷問,另一個人老闆則是聽完後就放行呢? 你可能會覺得老闆差別對待,但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老闆會差別對待呢? 我們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來思考這件事,我們對待身邊的朋友也不是同等待遇。有些朋友你可以放心把東西借給他,因為你知道他不會不還你,但有些朋友你則會非常謹慎,會問他幹嘛不自己買?借了何時要還?這其實也是一種差別對待。 就像我有個朋友每次約會必然遲到,我當天一定會打兩通電話提醒他不准遲到。但那些總是準時的朋友我就不會這麼幹,因為我相信他們不會遲到。這也是差別對待。 我們本來就會因為一個人的狀態,而決定我們對待他的方式。 而決定我們怎麼對待一個人的因素很多,可

By gipi
DEI 為何遭遇反彈?

DEI 為何遭遇反彈?

前陣子跟一位朋友在聊 DEI 的話題,談到在川普當選後有多家美國企業調整了 DEI 政策,再談到為什麼 DEI 的推動遭到反彈。 我針對這件事說明了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過度極端的理念,絕對不會形成社會共識。」 極端是什麼意思?就是 100% 符合 DEI 的定義,不容一絲絲違背。不論在什麼場合,碰到什麼類型的人,都應該符合 DEI 原則,否則就不是 DEI,就不應該。 舉例來說,之前吵得很兇的性別認同議題,如果一個生理男性,他的性別認同是女性,所以她認為自己應該上女廁,應該去女澡堂,應該能參加女性專屬的活動甚至競賽。 你接受嗎? 再舉個例子,為了符合 DEI 原則,所以公司的董事會與高階主管的成員中,必須要有一半的女性,且有 20% 的拉丁裔成員。但我公司經營時,我正好找到了一群很棒的人,但這些人碰巧都是男性,這是否意味著我要放棄這些很不錯的男性候選人,改成找女性? 找到優秀且適合的人才已經不容易了,

By gipi
找一個合適自己的 Mentor

找一個合適自己的 Mentor

這幾年在台灣的社群活動中,很多社群都採取了 Mentor 制,像是曼陀號、領袖100、藍途計畫等,都具有 Mentor / Mentee 這樣的設計在。 我這輩子有過很多位 Mentor,每個 Mentor 都教會了我許多事。但有些是我單方面瘋狂跟對方請益,對方不見得有把我當成 Mentee。 其實我對 Mentor 的定義是這樣的: 「對我人生或職涯有重大啟發的人,可能是一個在當下階段能教會你很多東西的人,也可能是一個協助自己打破過去經驗或行為的人。」 怎麼找到合適自己的Mentor? 不見得每一個 Mentor 我都有一個拜師的過程,過去10多年來,與我彼此有互相認定為師徒關係的人就三位,其他我所寫的 Mentor 大多是因為在互動與共事過程中,給了我一些重大的啟發,例如周忠信老師、林隆潤策略長等等,這些人都算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導師。 而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找尋合適自己的 Mentor。 我覺得我運氣很不錯,有機會在工作中遇到這些人,能遇到是運氣,但當你發現有些很棒的人在你周圍,而且跟你有互動的機會時,你是否有把握住了?怎麼把握呢?我來談談我的做法。 首先,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