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裕,是自由的前提
出社會的這 10 多年,我一直兢兢業業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我投入在工作上的時間其實非常長,一開始一天 10 小時,後來提升到 12 小時,最尖峰的時刻甚至一天達 14-15 小時,這樣的投入,讓我在工作上斬獲了不錯的成果,爬升的速度很快,也很受到老闆的器重。
不過這樣的我,卻選擇在 36 歲時選擇離開卸下高階主管的身分,暫時離開職場。那時,很多人問我原因,也問我下一步怎麼打算,但那時的我其實沒有想那麼多,就只想要休息一陣子再來思考。
窘迫與餘裕
做出選擇的前幾個月,我感到自己的生活異常的「窘迫」,我的經濟沒問題,我的身體也沒問題,那這種窘迫感到底是從何而來?我做了深刻的自我復盤後發現,是因為我的生活開始失去「餘裕」。我不再感到游刃有餘,也不認為自己能擁有隨時放縱自己的空間,甚至覺得自己很難在工作與家庭間持續保持平衡。
所謂的「餘裕」代表的是你會有轉圜空間,也會有犯錯空間,更有不用付出 100% 精力就能兼顧好的能力。如果你只要付出 80% 的精力就能做好手邊所有的事,你就有 20% 的空間可以犯錯,可以浪費,甚至可以隨興一點做事。但如果一件事已經要你付出 100% 的精力才能做好,但你卻還有第二、第三件事得兼顧,你就會顯得窘迫,因為你毫無餘裕。
當時的我,在工作中需要投入 60% 的精力,以比例來說不算太高,但那時兩個小孩逐漸長大了,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她們長大,我希望能投入 40% 的精力在她們身上,於此同時我也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方向,我也希望能投入一部分精力去探索。但我光是前兩件事就會吃掉我 100% 的精力了,我根本沒有餘裕可以放在其他事情上。
而當我選擇辭掉工作,我的精力獲得釋放,我除了可以陪小孩長大,還多了很多的時間可以探索未來,以及浪費。
我開始有時間思考,有時間閱讀,有時間去玩一些忙碌時沒法玩的遊戲,也有更多時間花一個早上的時間運動,還可以晚一點起床,晚上多花兩小時跟孩子們玩,這些都是因為我有餘裕的關係。
有餘裕,你就有空間改變,有改變,未來才會不一樣。
缺乏餘裕,人就會掉入短線思考
你是否經常感覺自己不能有一刻放鬆,沒有任何犯錯空間,連給自己放個假都有罪惡感呢?如果你經常有這樣的感覺,你很可能在某部分缺乏餘裕。
如果一件事需要 2 天的時間完成,而你剛好得在 2 天後完成這件事,那你在時間上是毫無餘裕的;反之,如果目前你還有 5 天的時間,你雖然會有壓力,但問題不大。寬裕的時間,就是時間上的餘裕。
團隊工作也是一樣的,如果團隊經常在加班,而且沒有休止的那天,那團隊就不會有機會跳脫現況思考如何改善現況,因為所有的專案時程都沒有餘裕,我們只能被推著走,在這種狀況下,團隊自然也很難愈來愈好。
如果你一個月的總支出是 5 萬元,而你的月薪是 4 萬 5 千元,你可以透過其他兼差來賺取剩下的 5 千元。這種狀況下,會覺得自己絕對不能掉的現在的工作,也不能沒有兼差,這種狀況下,你也會感到缺乏餘裕。但是當你的支出一直控制在 3 萬元,兼差所賺到的 5 千元對你來說就不構成太大的問題,這是屬於財務上的餘裕。
當你處在毫無餘裕的狀態下,你做每個決定都會小心翼翼,不容一絲鬆懈。在不容有失的心理壓力下,人通常只能思考眼前的問題,而無心思考未來。這時就容易掉入短線思考的陷阱中。
太過忙碌的人,基本上不會有時間思考未來,也不可能將時間拿來學習,投資未來,財務太過窘迫的人,每個月都沒有剩餘的錢可動用,那也會不敢做出選擇,也很難將錢拿去投資,讓自己未來可以愈來愈好。
長期缺乏餘裕的人,對未來經常是缺乏想像的。
餘裕經常是多面向的
從前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餘裕基本上是可以從很多角度切入的,像是時間、財務等等,而我個人經常會從幾個面向思考餘裕。
時間餘裕
我會將關鍵放在可支配時間,也就是我每週在排除了工作、睡覺,還有固定陪伴小孩的時間後,我還剩下多少時間是屬於自己的。這些時間我要拿來看書,打電動,或者社交都是可以自由使用的,這就是我的可支配時間。
多數時候,我會希望自己每週最少有 1 個整天的時間是可自由支配的,能滿足這樣的條件,我就會覺得自己在時間上是有餘裕的。
財務餘裕
我的關注點在於可支配所得,也就是我每個月扣除基本支出如各種貸款、生活費、小孩的教育經費後,還剩下多少錢是可以動用的。如果你的收入 8 萬,但每個月的基本支出要 7 萬,你的可支配所得就是 1 萬,但若你的收入 6 萬,但基本支出只要 3 萬,你的可支配所得反而比收入 8 萬更多,你反而比高收入的人更有財務餘裕。
我出社會到現在,月薪成長了很多倍,而我個人的固定支出其實成長不多,大多就是支付小孩的教育經費,也是因為如此,我的可支配所得成長速度非常快。日積月累下來,我的財務餘裕算是高的,比較不構成壓力。
生理餘裕
我關注的是身體健康狀況,如果健康檢查報告出現嚴重紅字,這代表生理上其實完全沒有餘裕了,如果你選擇撐下去,很容易導致不好的後果。
以我自己來說,我在 2022 年 7 月時爆發了急性蕁麻疹,我意識到可能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出狀況,趕快安排了健康檢查,也因為檢查而發現自己腎臟長了一顆腫瘤。在 11 月份安排了手術切除,術後醫生說已無大礙,但我還是趕緊調整了自己的生活步調。大幅降低投入在工作中的時間,因為我很清楚,我必須為未來的自己多保留一些生理上的餘裕。
心理餘裕
我關注的是心理健康,心理餘裕是個微妙的東西,因為它不像生理那樣可以透過檢查就發現,而是得透過復盤過程的來自我發掘。
如果經常覺得心事重重,面對每天的生活都感到疲憊,上班煩腦,下班一樣煩惱,然後總是覺得壓力很大,情緒無法放鬆,多數時候,你是處於缺乏心理餘裕的狀態。以我自己來說,如果我假日無法自在的打電動 3 小時,通常代表我有事情在煩惱,如果我對小孩的耐性變差,那也意味著我心理缺乏餘裕。
心理餘裕基本上很容易受前三者影響,找到心理缺乏餘裕的原因,對症下藥一般會讓自己好很多。
注意力餘裕
我關注的是我是否還有心思去關心其他人/事/物。我是一個目標導向的人,也把要事優先視為圭臬,但我會刻意控制不要讓要事佔滿所有空間,而是保留一些些餘裕給自己,讓自己可以去享受那些生活中的意外。
注意力餘裕不容易被量化,我自己會關注當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在身邊時,我還能不能對他燃起興趣,然後配置一部分的時間在它身上。舉例來說,很多年前我老闆曾說,要觀察我的狀態,就看我在工作之餘是否還會做別的事,如果他觀察到我有繼續寫部落格,那通常代表還有餘裕,就不需要太擔心。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現況,那你可以用 10 分作為每一種餘裕的負荷上限,然後自我評估一下目前的實際負荷大概是多少。
以我現在(2025/1/1)來說,我的各項數值可能是:
- 時間餘裕:3/10,代表有不少餘裕,但接下來應該會忙一些,或許會達到 6/10。
- 財務餘裕:3/10,這部分我是很有餘裕的,基本上比較不擔心。
- 生理餘裕:7/10,雖然醫生覺得問題不大,但我還是會比較審慎看待,也提醒自己,在這部分是不可鬆懈的。
- 心理餘裕:3/10,目前的我比較沒明顯壓力,不論是工作或生活都是。
- 注意力餘裕:5/10,因為即將展開工作,我還給自己設定了新計畫,但我在注意力上,餘裕仍算是豐沛的。
建議你也可以為自己盤點一下,當你習慣給自己保留餘裕,生活會過得更美好一些。
將餘裕保留給未來
接著,我想跟大家聊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在你有餘裕時,一定要堅定的投資未來。
在學院的院長相談室中,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關於「選擇」。
「A 工作薪水高,B 學習機會更多,我該怎麼選?」
我會說,如果你的財務沒有餘裕,那選 A,如果你財務上根本沒差那多出來的幾千塊,建議選 B。
「我現在是個行政專員,我想要轉換跑道,但又擔心轉不過去,怎麼辦?」
我會說,如果你未來有組家庭的打算,現在的你在財務上算是還過得去的,但小孩出生後會怎麼辦呢?又或者你可以思考一下,現在不轉,5 年後妳再轉,財務上、心理上能過得去嗎?如果當前的財務還過得去,看未來就不一定了,那現在做出改變其實是相對理想的。
在給建議時,我往往先確認對方是否有餘裕,如果有餘裕,那一定先選對未來更有幫助的那個選項。
最後再跟大家分享兩個我剛出社會時的經驗,也是一種善用餘裕的思考。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我剛出社會的那一年。
我剛出社會時在新店一家軟體公司工作,我的起薪是 40,000 元,我租的房子在中和,那是一間頂樓加蓋的套房,房間坪數約 3 坪大,一個月的租金是 5,800 元,不含水、電、網路,加上去後一個月約 6,500 元,我每個月需要支付就學貸款約 5,000 元,給家裡 5,000 元,每兩週去一趟台南找女朋友約花 6,000 元,保險 4,000 元多,三餐每月約 6,000 元,東扣西扣每個月剩不了多少錢了。
那時候想說要增加收入的話,靠公司調薪太慢,反而兼差是比較快的,那時有個碩士班同學問我有沒有興趣兼差,一問之下是遊樂園票券代購面交,他可以拿到比售價便宜 100-200 元的遊樂園票券,扣除他自己賺的部份,平均成交一張票券我可以拆到 30-60 元不等。
我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跟購買者約好面交的時間跟地點,下班後在新店、中永和地區幫忙送這些票券,算起來每個月大概可以增加 6,000-8,000 左右的收入。
我就這樣做了兩個月左右。後來覺得這樣跑來跑去真的太辛苦了,想說自己好歹也是個工程師,為什麼不去巨匠應徵當電腦老師呢?後來上網查了一下巨匠老師的條件跟薪資,教 Office 的老師,時薪是 200-250 元,算一算感覺比送票多一點,想說應該來應徵一下。
因為我是國防役第二梯次,我是趁著入營訓練前先到公司去適應三個月,那時時間已經接近 10 月份,我就去營隊報到了。
三個月的訓練跟放空後我在隔年一月再次回到公司,回公司的第一天,我先到原本的部門報到,與我同時報到的還有 3 位同梯,當時的老闆說他只打算從我們四個裡面挑一個留下來,而我,雖然有前面三個月的經驗,但卻是第一個被淘汰的對象。
主管給我的評價是:「舒帆的程式能力到哪我很清楚,可能不適合我們部門。」
那個時候我感覺很羞愧,覺得自己遜爆了,離開主管的辦公室後我一個人想了很久,我在想我先前在公司的三個月到底在做什麼。
我想到第一週時,主管到我座位旁問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我問不出問題來。
我又想到隔沒多久,他又到我座位旁,看我在看 Java 的書,他拍拍我的肩跟我說:「程式得動手做才學得會,用看的沒有用的。」
一個月後,他將我從開發工作調去做測試工作,因為我沒法處理他交代給我的任務,他希望我將某個舊工具做改版,而我無法完成。
差不多時間,他問我下班後都在幹嗎?有花時間在學習技術嗎?
回想那三個月,我懊悔的很,我覺得自己在那三個月完全沒有任何的累積與進步,我問自己:「以後我還想面對這種很丟人的場景嗎?」
不,我真的不想,我能力不好,應該多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不是把下班的時間拿去賺外快,我為了賺這些外快,卻讓自己喪失了長期競爭力,根本得不償失。所以接下來的半年,我每天在公司待到 9 點多,回家洗完澡約 10 點多,接下來的時間就是我寫程式的時間,我每天大概都學習到凌晨三點左右。
那段時間為我之後的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讓我知道努力學習必有回報,而且很多時候不是沒天分,而是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如果認真,半年的時間足夠讓一個人脫胎換骨。
回顧那段時間,我為了每個月 6,000-8,000 元的收入而犧牲了自己最寶貴的學習時間,那些收入對我來說是壞利潤,因為它們剝奪了我的時間,讓我無法專心投入學習,為自己創造長期價值。
那時雖然財務不寬裕,但還是有餘裕的,但我卻在有餘裕的狀況下選擇犧牲自己的成長,想想真是愚不可及。
第二個故事是發生在我跟我太太之間,出社會第二年,我太太(當時的女朋友)問我要不要出國玩,那時我跟她說:「要不要等存多一點錢後再去啊?」
她說:「現在去,你有體力做各種事,等你年紀大了,很多行程你就走不了了。你沒有缺那些錢,但年紀大了之後,你就沒有體力跟精神了。」
後來我被她說服了,我們每一年都會出國 1-2 次,而出國旅遊的支出確實沒有讓我感到財務窘迫,我反而很喜歡這種出國旅行的感覺。
我在財務上其實是有餘裕的,體力也有餘裕,但隨著我年紀漸長,我財務的餘裕會更顯著,但體力將開始失去餘裕。
上面兩個是我最早開始對「餘裕」這件事有體悟的時候,後來的這些年,我經常使用這樣的概念在思考自己的重大決定。
結語
餘裕讓自己有本錢冒險,累積餘裕則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更有效的時間運用,讓自己在時間上保有餘裕,
強化自己的能力,增加收入的手段,同時也要精明理財,讓自己享有財務的餘裕,
重視身體與心理健康,讓自己保有生理與心理的餘裕,
要事優先的態度,則讓自己擁有注意力的餘裕。
當你總是有餘裕,做選擇時包袱自然小,也會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