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的形象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

我現在的形象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

剛剛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覺得好像這兩年比較少看到佐克伯,有點想念他,想說他應該是有什麼原因,所以這兩年從鎂光燈前淡出。看了一些資料,大致可以理解他淡出的各種可能性,不過其中有一項特別有意思。

他現在的形象跟之前有很大的區別,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的內容也跟之前有很大的差異。以前就是個科技宅,就是個想要透過科技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創始人。但現在感覺有點潮,有點顧家,還有點慈善家的感覺。

其中一篇比較深入的報導中結論了一句他在 Acquired podcast 受訪時說過的一句話:「我不再為任何事情道歉了。

這句話搭配他這幾年的轉變,我想他應該不想再維持本來的形象,因為那可能已經與當他下的人生觀不契合。又或者說,本來的形象就跟他不符合,他只是需要裝扮成那個樣子。但不管是哪個,我想現在的他或許更接近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針對他原先的衣著。有人說是因為穿同一套衣服可以省掉想要穿什麼的困擾,可以減少日常生活中做決策的次數。像愛因斯坦、賈伯斯都是一貫的衣著,甚至像是同一套。當年佐克伯或許也有受到這種外在形象的影響,或者當年桑德柏格有建議他,必須要維持某種特殊形象。而現在這些束縛都不在了,他也徹底解放了

另一個形象變化很大的是貝佐斯,他還在擔任亞馬遜 CEO 時的穿衣風格是相對正式的,比較像個商務人士。但退休後的穿著就很奔放,然後全身肌肉又大又結實。

文章中提到貝佐斯於 2021 年辭去了亞馬遜首席執行官的職務,但他仍是亞馬遜的董事會成員。這種轉變可能使他擺脫了需要安撫投資者的謹慎領導者的形象

即便是創始人,仍需要扮演著市場期待的角色,展現市場期待的形象,但這些真的是他們本來的樣子嗎?還真不好說。

從兩個人的案例,我覺得我們也可以問自己,我現在的形象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

回頭看我一年前的貼文,那時我將我 Facebook 的頭像從專業形象換成現在這張約 16 年前拍的照片,我曾說過我其實不再需要經營專業的形象,我希望更多回到自己本來的樣子。

我還是會繼續在我的專業領域上學習與耕耘,但我要減少公眾形象上的經營。

在社會打滾這些年,其實我自己心知肚明,愈往商務角色走,大家就會愈期待你有成功人士的樣子。你得西裝筆挺,你說的話得有高度跟距離感,你要避免對非專業領域有過多的說明,你的一切行為都要盡可能符合大眾對你形象的期待。

幾年前有段時間我發了許多跟我小孩互動的動態,當時有人發訊息建議我:「你這麼專業的形象,應該避免談太多非專業類的內容。」

我回覆他:「謝謝你的建議,但你管的太寬了。」

如果你付我一大筆錢,我可能會願意討好你,可現在我更希望能活得自在,錢可以少一點,影響力可以小一點,這都是自己的選擇。

在人生每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適合的樣子,有時是為了工作,有時則是為了自己,但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讓自己活成那個樣子,或許才是你最快樂的樣子。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大語言模型對軟體開發的影響

大語言模型對軟體開發的影響

近期閱讀了一份文件,內容是關於大語言模型對軟體開發工作的影響,文件的連結在這:Assessing and Advancing Benchmarks for Evaluat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Tasks 這份文件聚焦於大型語言模型(LLMs)應用於軟體工程(SE)領域的效能評估。這是個有趣的題目,所謂的效能,簡單的說就是能直接在該工作任務中大幅增進效能的比例。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 AI 寫 code 已經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透過 vibe coding 寫出來的 code 真的可以用嗎?符合需求嗎?品質可以嗎?能被維護嗎? 關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如何衡量 AI 的有效性呢?目前的答案是透過 Benchmark(基準)。 舉例來說,之前有的 benchmark 叫 SWE-bench,

By gipi
溝通,不是把能說服自己的話拿來說服他人

溝通,不是把能說服自己的話拿來說服他人

還記得幾年前有個朋友私訊給我說了一段趣事。 他說公司有個同事援引了我在演講中提到的一句話:「敏捷走不出研發,就不能真正敏捷。」 他試圖用這句話來告訴業務團隊們「業務必須要參與到敏捷中,開發團隊必須要更了解業務狀態,我們才能真正發揮敏捷的效益。」 我那句話的本質跟他說出來的話,在意義上其實毫無分歧。 但他獲得的結果卻是被業務部門修理了一頓。業務部門告訴他:「這不是你該管的範圍,你應該專注把你的任務搞定。」 這邊姑且不論誰的想法才是對的,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在溝通過程很重要的體悟。 「所謂的溝通,不是把能說服自己的話拿來說服他人。」 「所謂的溝通,不是把能說服自己的話拿來說服他人。」 「所謂的溝通,不是把能說服自己的話拿來說服他人。」 很重要,所以得說三遍。 我們讀書總會讀到很多很有道理的話,並且被這句話說服了。但千萬要記得,這句話能說服自己,不意味著能說服他人。因為我們的立場不同,遭遇的挑戰不同,先備知識也不同。所以一段自己覺得非常有道理的話,我們必須加以轉換後,才有可能說服他人。 舉個例子來說,做研發的會希望根本的理解一個需求背後的商務價值,因為這

By gipi
Meta 高薪挖來的 AI 人才,一個月後紛紛離職 - 論薪資公平性

Meta 高薪挖來的 AI 人才,一個月後紛紛離職 - 論薪資公平性

最近兩天看到好幾個談論 Meta 人才跳槽的消息,甚至連七月份從 OpenAI 高薪挖角的高手,也在入職一個月後決定離開 Meta 重回 OpenAI。當時的高薪挖角引起了眾多同業 CEO 的抨擊,覺得這種以錢為誘因的做法對 AI 的推進沒有幫助,終將會失敗。 Sam Altman:「用金錢驅動招聘,這會破壞以使命為中心的工作文化,真正的長期回報在於共同願景而非一次性高額薪資。」Dario Amodei:「極高的薪資策略可能破壞組織文化,雖然能吸引人才,但未必能吸引與其價值觀一致、長期投入願景工作的員工。」我相 信願景真的很重要,那是凝聚一群優秀人才的關鍵因素之一。但高額薪資背後的問題是什麼? 除了 Dario Amodei 提到的,會破壞組織文化外,我覺得 Michael Dell 的詮釋更直接。 Michael Dell:「這種高額薪資極有可能引發內部員工的不滿與文化上的緊張感。」 一樣從事 AI 研發工作,我在公司內已經是頂天的存在,但我的年薪不過就 1,

By gipi
對情緒控管能力的反思

對情緒控管能力的反思

前陣子跟大家分享了我自己對「情緒管理」與「承壓能力」的反思。 假設我們試著量化一個人的情緒承載能力,如果這個數值是 100,只要超過這個數字時,人的情緒就會崩潰。 而多數時候,我們會將自己的情緒壓力控制在 100 分以下,如果要自在一點的話,可能在 60 分以下是比較輕鬆自在的狀態。而那些工作壓力較大,或者內耗特別嚴重的人,很可能長期處在 80-90 分的狀態。 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壓力愈接近 100,那情緒就愈難自控,很容易沒耐性、暴躁、坐立難安。 過往我總認為自己是將情緒壓力控制在 80 分以下,所以自己在高壓工作下其實有許多的餘裕。 但最近發現,我可能只是為自己上了 buff。 所謂的 buff 是個遊戲用語,在遊戲中,有時我們可能會拿到道具,或者被施了魔法,讓我們的能力項注射了腎上腺素一般有個很明確的提升。 例如提升力量 5 點,增加 30% 血量,實體攻擊無效等等。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