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的四氣

我人生的四氣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的職涯尚稱順遂,雖然挫折不少,但貴人更多,雖然挑戰很多,但我也大多一一克服。即便在 2022 年生了一場病,但幸運的是發生的早,動了手術後倒也沒有明顯的大礙。

我的人生走到現在,稱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一步步走來,我還算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也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我心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

本篇文章是我在 2022 年時在學院開的一門課,我在課程的發刊詞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剛好」的運氣

有些人喜歡用「倖存者偏差」來形容那些職場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成功了,而不是他們做對了什麼。

我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所以我完全不否認自己的經驗帶有運氣成份,因為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對的人,如果不是我盯著的機會剛好出現,如果不是那個當下我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我年紀更輕體力更好,如果不是我過去剛好有過類似經驗,很多事都輪不到我。

這些「如果...剛好」是運氣,可算起來也是一種個人的累積

26 歲時,我成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產品開發單位主管並兼任技術架構師,靠的是我前面三年的努力,如果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產品,也沒有站到一線去處理客戶問題,更沒有跟其他主管維持好合作關係,我很難證明自己可以跟其他資深主管平起平坐,同時還能在技術上獨當一面。

34 歲時,我空降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剛開始只帶了 10 個人,半年後我帶了 80 個人,一年後我帶了將近 150 人,那一年我的職務連升三級,你說這是靠機運嗎?或許是的,但同一個時間點跟我一樣遭遇雷同機運的人,卻也沒有掌握到這些機會。原因就是我在承擔這些任務前,我早已經準備好我的心態與能力,讓我可以無縫一一接上。

我常說努力的背後,不是為了保證成功,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成功,不是單純仰賴運氣

在上專案管理的課程中,我經常說如何識別與處理不確定性,是成熟工作者與一般工作者的最大差別。當我們能將意外漸少,我們就可以降低成功背後的運氣成份。而這也是一個「做事到位」的工作者最基本的職業素養。

為了不錯過好運,我們要隨時做好準備,讓自己有能力接下每個「剛好」的運氣。做準備不是隨機的,這也是為什麼做選擇很重要,當你選擇好自己的職業方向,你會更知道該為未來準備些什麼。

「錯過」的底氣

在我年輕的時候,因為我工作尚算賣力,在公司有一定的能見度,有些看似不錯的機會也逐漸出現。我還記得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公司有個業務部門希望找我過去他們部門擔任技術 leader,但我沒有太多思考就拒絕了,因為我想繼續在本來的崗位上打磨技術。那時有人說我錯過了一個好機會,因為該部門的老大可是公司的當紅炸子雞。

時隔 4 年,我已經是公司新產品的產品經理,但我仍歸屬於研發部門,那時業務總裁曾單獨跟我聊,他希望我轉到他的團隊內,給的舞台不錯,也很有誠意。但我還是拒絕了,因為相較於負責業績,我還是更喜歡玩產品。這一次,有更多人來跟我私聊,認為我拒絕這個邀請很可惜。

當我做出選擇後,總會有人認為我「錯過」了什麼,如果我不知道自己選擇背後考量的是什麼,或許我也會覺得可惜。甚至在之後如果遭遇什麼不順遂,我很可能會回過頭來怪自己當初選擇錯了。

在我的觀念中,那些看似錯過的機會,是在我當下的選擇中,我認為相對較差的選項,是我篩選過的,並不可惜。如果最終事實證明我選錯了又怎麼辦呢?沒關係,因為我早就累積了足夠的實力,我相信我永遠有更多更好的選擇,而我有拿下這些機會的底氣。

人生有很多選擇,是一種能力的展現,而能堅定的做出選擇,則是一種對自身追求的把握。方向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少了很多猶豫考慮或後悔的時間,你會活得更高效。

不怕「錯過」,因為我知道自己在選擇背後的考量,
不怕「錯過」,因為我擁有找到下一個機會的底氣。

「放下」的勇氣

還記得在出社會的第三年底,我將自己投入三年的產品跟團隊交給另一個人時,我內心是十分不捨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得把我扶養長大的孩子交給別人,而我則要從頭開始建立一個新團隊,從無到有搞定另一個新產品。

那時我的主管告訴我:「你不放下手上的東西,哪有辦法拿另一個更重的東西。

放下,是為了更有餘裕讓自己往前走。

除了手上的權力、責任之外,關係、感情也是如此,很多事、很多人,我們可能都花了許多的時間經營與維持,但如果繼續堅持下去已經不見得是理智的做法,那用這些把自己困在原地,似乎也只是給自己增添麻煩。

過去好多次,我都曾經讓自己陷入放不下僵局中,放不下自己帶領的團隊;放不下自己累積的成果;放不下跟某個曾經要好,但卻早已破裂的關係;放不下努力了老半天,覺得再堅持一下就能撥雲見日的計畫。

這些放不下,有時只是自己捨不得已經投入的時間與精力,但我的內心知道其實當下有更好的選擇。不如放下這一盤棋,重新下下一盤棋吧,重啟新局,這是我在多年的經驗中學會的重要觀念。與其一直在原地僵持,不如認賠殺出,重頭來過吧。

「不計較」的傻氣

在出社會前,就常聽人說「吃虧就是占便宜」,一開始覺得這不知道是哪個傻子想出來的雞湯,但隨著出社會時間愈來愈久,我對這句話卻愈來愈深信不疑。

還記得 28 歲那年,我帶著我第一個從零到一開發的產品前往上海,希望能與當地各產品負責人們深入交流。我還沒過去前,當地一位台籍副總裁已經幫我招集了當地所有的產品總監,並表示希望能幫助我將我這個新產品加快推廣到上海、廣州等地。

這位副總裁我曾聽我主管提過,她是個非常樂於助人的前輩。那次去到上海,她不只安排我跟當地的產品負責人們與會,還帶我認識了幾位當地比較重要的幹部們。一場飯局後我問她:「為什麼會這麼無償幫忙我?」

她說:「你前主管不只一次跟我稱讚你,你前前主管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們都有交代我,更重要的是,他們說你有個樂於助人的特質,如果我有需要,你肯定會大力幫忙。」

我聽完後覺得我好像把我前幾年的陰德值一次變現了,過去那幾年,公司內只要有人找我幫忙,只要我能力許可,我大多會提供協助。所以經常有不同部門的同事來尋求我的協助。偶爾會在協助過程獲得回報,例如一頓飯、一杯咖啡,或者是一段友誼。但我確實很少考慮回報。

那時有人說我很閒,甚至還有人覺得我很傻,因為我還花時間在網路上回答網友問題,甚至幫忙做履歷健檢,而這些我一直都是沒收錢的。

別人只看到我的付出,而沒有看到所獲得的,他們會覺得傻覺得閒,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我從幫助他人過程獲得的喜悅、他人的信任及友誼,以及多年之後各種意外的回報。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不要凡事追求立即性的回報,讓我的人生活得更加精采。

我還記得某次在一個公司的重要專案會議中,老闆問我主管:「為什麼這麼多有經驗的人當中,你要選舒帆當 PM?」

主管回答他:「舒帆的解決問題能力強,也願意撿很多事情起來做,更重要的是他還能跨部門溝通。」

老闆說:「因為他計較的少。」

這段對話當時讓我我印象深刻,我才知道計較的少原來也是一種優點。因為計較的少,很多事情不是利益優先,所以不會凡事計較,得失心會比較小,心境自然也比較不會有明顯波動。


我出社會的前三年,受到幾位 mentor 跟前輩的指導,讓我很早就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讓未來每個機會發生時,我都「剛好」能接下。

而「錯過」的勇底則是在我工作了六七年左右才獲得的深刻體悟,人必須要有方向,也要愈來愈知道自己要什麼,你才不會害怕錯過。

「放下」的勇氣則是我花最多時間學習的,直到現在,我也還在學習當中。努力容易,放棄困難,爭取容易,放下困難,開始容易,結束困難。在不同事情的抓與放之間總是讓人倍感困難,但卻也是最需要學習的時刻,只有放下,才能更快的往前。

「不計較」的傻氣是我的人格特質之一,但我卻也建議大家可以活得不計較,這個不計較不是凡事不計較,而是在你有餘裕時,學著不計較,你的人生會少了很多利害得失的算計,也會少了很多影響心境的瑣碎事物。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我與《原力心態》作者交流的收穫

我與《原力心態》作者交流的收穫

在六月初的時候收到來自天下文化的邀請,希望我能與 Frederik G.Pferdt 博士進行線上交流。不過這個交流因為我這邊的一些變故,所以改成我以文字進行提問,而博士則以書面回覆我的提問。 這本書剛出版時,我曾寫過簡短的推薦序,我的原文是:「《Google模式》告訴我們怎麼經營公司,這本書則讓我們知道如何啟發人。當 AI 解放了生產力,企業勝出的關鍵將是創造力,而正確的領導方式,永遠是員工維持創造力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這本書,被稱為《Google模式》的續篇,特別強調如何激發人、影響人,順應人的天賦去發展。因為過去幾年從事的大多是教育相關產業,對這些觀念與想法特別有感。 這本書中有許多觀點都引起我很大的共鳴,例如未來思考,鼓勵人們「準備好面對未來的心態」,不用停在現在,而是勇敢地思考未來,並主動迎向未來。找到並發揮自己的「X 特質」,這個 X 特質(Dimension-X)指的是自身獨一無二之處,你也可以稱之為天賦。 而 Frederik G.Pferdt

By gipi
AI 學習的悖論

AI 學習的悖論

「AI 讓你看起來更聰明,實質卻有可能學得更少。」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談論 AI 對學習的可能傷害,他的參考資料是來自一篇文章《The Myth of Automated Learning》。這篇文章提到一個蠻重要的概念。 當人們使用機器自動執行他們本來可以自己完成的任務時,會發生以下三種情況之一: 1. 他們的技能不斷提高。 2. 他們的技能退化了。 3. 他們永遠學不會這項技能。 這三種狀況分別容易發生在三類人身上: 1. 如果使用者已經是專家,AI 工具可以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技能。 2. 如果使用者尚未成為專家,而這項技能需要不斷練習,那麼 AI 自動化可能會導致技能退步。 3. 如果使用者是新手,而 AI 從一開始就執行任務,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永遠不會真正掌握這項技能。 作者舉的案例是工業時代,那些工匠等級的人,他們的工作被產線工人+自動化機器給大量取代,但這些生產線的工人離開自動化機器後其實什麼都不會。 對這個觀點我一半認同一半存疑,認同的點在於,產線工人熟悉的是機器操作,而工匠擅長的則是不靠機器來完成任務。哪個難度更高?通常是工匠。但從商業角度來思考

By gipi
互聯網女王 Mary Meeker 報告心得(2)-餐飲品牌 Yum Brands 的案例

互聯網女王 Mary Meeker 報告心得(2)-餐飲品牌 Yum Brands 的案例

這幾篇文章都是我觀看 Mary Meeker 2025 年報告後的一些整理跟心得。原始的文件可以參考:https://www.bondcap.com/reports/tai 本篇要聊的話題是在 75 頁看到 Yum Brands 在 2025 年 2 月開始推動旗下餐廳的 AI 化與數位化。 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到的資料很有限,不過我對餐飲業的現況有點興趣,所以我請 ChatGPT 幫我針對 Yum Brands 使用 AI 的狀況做一些整理,發現一些比預期有趣的資料。 首先介紹一下 Yum Brands 這家公司,因為這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沒聽過,但說到他旗下的公司大家應該就知道這家公司的規模有多大了。它旗下的主要品牌有以下四個: * KFC(肯德基) 全球知名的炸雞品牌,在 150 多個國家擁有超過 27,000

By gipi
互聯網女王 Mary Meeker 報告心得(1) - AI 的任務,增效優先於降本

互聯網女王 Mary Meeker 報告心得(1) - AI 的任務,增效優先於降本

到今天才有時間把互聯網女王 Mary Meeker 2025 的報告好好閱讀一下,報告的原始網址在此,有興趣的人自行閱讀:https://www.bondcap.com/reports/tai 在報告的 68 頁中我看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結合圖表做說明。 下面這張圖是 BOND 團隊針對 Morgan Stanley 的一份報告作出的整理,這張圖主要強調的是許多大型企業(調查了 400 多家年營收在 5 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對 AI 的觀點是放在「營收與事業擴展」上,而非「成本降低」。 以下幾項是被 BOND 團隊歸類在「營收與事業擴展」的項目: Production / Output (提升生產產出) ~70% Customer Service(提升顧客服務品質) ~65% Sales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