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感

近期對情緒的反思

生活雜感

近期對情緒的反思

早上運動,想說順便聽兩本書,看到之前看過的《非暴力溝通》,剛好最近對情緒這件事有新的體悟,就點開來重聽一次。 非暴力溝通中的關鍵四步驟: * 觀察事實而不評論。 * 辨別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 表達自己的需要。 * 用正向的語言提出明確的請求。 重新再聽一次盧森堡博士所講述的案例,覺得多數對話過程的情緒衝突,往往在於情緒對情緒,而非事實對事實,也很少清楚的表達感受與提出真正的請求,我們只有情緒。 在情緒下說出的話,做出的行為,得到的經常是更多的情緒。 開會有人遲到時,有人會說「你每次都遲到,我們都習慣了」,對方可能會反駁「我很久沒遲到了,上次遲到的原因我也說明了,是從客戶那邊趕回來晚了,我也有先傳訊息跟大家說我會晚一點,你這是什麼意思?」 情緒開頭,情緒回應,這是多數時候溝通無效的關鍵原因,而情緒往往帶來更多的情緒。 當發生一件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時,先想想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引發情緒背後的感受是什麼? 覺得自己不受尊重,覺得對方是刻意如此,但這可能不是事實,而是一種猜測。但這些不見得是事實的感受,經常引發情緒,而控制不了的情緒,會反應在你的行為與言語上。

By gipi
投入在線教育這些年,我對自己的 8 個重要提問

學習

投入在線教育這些年,我對自己的 8 個重要提問

我從 2015 年開始在投入在線教育產業,從英文這的垂直領域的類目開始做起,2017 年開始擔任台灣幾家學習平台的顧問,接著在 2019 年創立商業思維學院,這 6 年多的時間,我一直都在線上教育這個產業中活動,自己做產品,自己做內容,自己運營,也研究一些新的趨勢與技術。 在不同公司,不同階段,我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也有機會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在線教育這個產業。我自己覺得,不論是在線教育(Online Education),或者是所謂的教育科技(EdTech),其實都面臨了一些挑戰,同時也有一些本質性的問題得思考。這些問題我自己也還在探索,也還沒有答案,但我想可以跟大家分享與交流,或許我們有機會一起激盪出新的觀點。 Q1:「教會 “Learning how to learn” 到底有多難?」 教育產業的從業人員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習慣,我們必須要培養學習習慣,終身學習。但我們自己也知道這件事情永遠都是最困難的一件事,教會有學習動機的人,跟激發一個沒有學習動機的人,困難點是不同的。而讓一個有學習動機的人,能延續動機繼續往下學,

By gipi
破圈,跳脫既有思維,找到新的可能

生活雜感

破圈,跳脫既有思維,找到新的可能

剛剛看到一本有趣的書,這本書叫《破圈》,作者談到一個人的慣性行為分成三類:基於情緒的情緒體,基於經驗的記憶體,基於核心價值觀的信念體。 情緒,如果你容易受到一些外在因素而有難以抑制的情緒,你在做決定時,很容易就順著情緒走。舉例來說,你特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當看到非正面評價時,就會著急,就會想要證明自己不是那樣,想要反駁別人的論點。這時你做的事,其實是順著情緒而發生,不見得是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經驗,這輩子活到現在,不論是 10 多年或者 50 多年,我們總有非常多的人生經驗可供參考。經驗可以讓我們輕易解決已知問題,但有時經驗也會成為自我的包袱。因為每個人的經驗都是有限的,但世界的可能性則是無窮的,人很容易依循過往經驗做決定,因為那通常是低風險的。但如果不跳脫過去經驗,新的可能性就不會發生。我們人生只能一直重複,而沒有機會變得更好。 信仰,這就是所謂的核心價值觀,有些事不會有標準答案,甚至不見得是利益最大的。但因為「我相信」,所以我去做,因為符合我的信仰,所以我心安理得。舉個例子來說,在工作中,我認為員工的發展很重要,

By gipi

生活雜感

寫在感恩節,2024 年的收穫與人生體悟

從出社會開始,每一年我都會寫下一整年的回顧或學習,對我來說,2024 年算是一個重新開始,因為我對人生的體悟有所不同,也改變了過往我的一些行為習慣。 跟互動起來舒服的人相處 延續去年的經驗,這一點還是被我放在首位,因為我覺得這真的再重要不過了。 自己當然可以很有願景與熱忱,但身邊的人到底是給自己增加能量,還是持續耗損自己的能量?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當你想做一件事情時,身邊的夥伴如果是盡全力支持你,那你不只在事情上會得到充分的助力,你的心境也會很愉悅。一個人擁有愉悅的心情,哪怕面對再難的任務都不會感到恐懼,面對挑戰經常也是甘之如飴。 看看近期的 Team Taiwan,應該都能感受到,一個充滿包容與愛的環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表現。 為什麼我一直鼓勵那些在工作中過得不愉快的人,換個環境比較好,因為你在這個環境不會得到支持,你必須付出多一倍的努力才能得到在其他地方一樣的成果。但你的心靈會嚴重耗損,能量會枯竭,你會活得不快樂。 我們一定有選擇,而且要堅定的選擇對自己好。 遠離那些有毒的人,如果在生活中,有些人的言論在貶低你,在傷害你,在社群媒體上,有些人你看不順眼。取消聯繫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