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pi

gipi
我現在的形象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

生活雜感

我現在的形象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

剛剛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覺得好像這兩年比較少看到佐克伯,有點想念他,想說他應該是有什麼原因,所以這兩年從鎂光燈前淡出。看了一些資料,大致可以理解他淡出的各種可能性,不過其中有一項特別有意思。 他現在的形象跟之前有很大的區別,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的內容也跟之前有很大的差異。以前就是個科技宅,就是個想要透過科技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創始人。但現在感覺有點潮,有點顧家,還有點慈善家的感覺。 其中一篇比較深入的報導中結論了一句他在 Acquired podcast 受訪時說過的一句話:「我不再為任何事情道歉了。」 這句話搭配他這幾年的轉變,我想他應該不想再維持本來的形象,因為那可能已經與當他下的人生觀不契合。又或者說,本來的形象就跟他不符合,他只是需要裝扮成那個樣子。但不管是哪個,我想現在的他或許更接近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針對他原先的衣著。有人說是因為穿同一套衣服可以省掉想要穿什麼的困擾,可以減少日常生活中做決策的次數。像愛因斯坦、賈伯斯都是一貫的衣著,甚至像是同一套。當年佐克伯或許也有受到這種外在形象的影響,或者當年桑德柏格有建議他,必須要維持某種特殊形象。而現在這些束縛都不在了,他也徹底解

By gipi
關於「閥值」的思考

生活雜感

關於「閥值」的思考

閾值,英語是 threshold,概念有點類似於臨界值,通常泛指達到某個數值之後會發生的事情。 會想跟大家聊閥值這個主題,主要是因為在生病的那段期間,有次跟一個朋友聊天,他隨口說了:「你這麼樂觀的人,怎麼可能因為壓力導致身體出問題。」 當下我回答他:「我也不知道,但就覺得撐不住了。」 但這個問題讓我思考了好幾天,我腦袋裡感覺有些想法,但又說不上來。那段時間我有找了一些關於情緒、心理影響身體的資料,後來看到一篇的主題提到,所有的心理議題都會影響到生理。 你以為心理的東西是虛的,是沒有實體的,但其實情緒也是一種生理反應,腦袋中的念頭也是一種生理反應後的結果,一切都在你身體中運作。 仔細想想,還真有道理,心理,這是刻意被從人體器官中抽離出來的概念,但其實它也是身體的一部分,而非獨立在外的東西。中間也看了許多文件,想說趁機搞懂這些觀念,未來可以把自己照顧的更好。我忘了看了多少資料,但我自己隱隱有個想法。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個閥值,如果一個人的快樂程度是有分數的,滿分是 10 分,最低分是 1 分。 9 分快樂或樂觀的人,看起來應該比分數長期處在 4 分的人有本錢。

By gipi
我給青年學子的 16 個建議

職場與工作技巧

我給青年學子的 16 個建議

今天下午在台大博雅館參與這場活動,作為與談嘉賓,活動後繼續回答了一個半小時的問題。針對今天的提問,有幾個核心觀念跟大家分享。 1. 學校不會給你東西,你得自己去找東西。其實學校跟老師們也不知道你需要什麼。 2. 學習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嘗試,而是做到一定成果,淺嚐即止是不會學到東西的,要努力,就做有效的努力。 3. 不是社會留了什麼工作給你,而是你自己創造了什麼工作。很多工作選擇,但每個工作薪水都 3 萬,不如只有 100 個工作機會,但薪水 10 萬。 4. 工作中,無法創造價值,或者不知道如何創造價值是很可惜的,因為你沒有學會怎麼做生意,你就沒有學會怎麼賣自己。 5. 一定要成為做選擇的人,而不要老是當被選擇的人。面試時,回過頭來看看對方適不適合自己,而不是對方單方面決定要不要你。 6. 如果因為你很獨特而被刷掉,多面試幾家,找一間懂得欣賞你的公司,而非屈就於一家認為你可有可無的公司。 7. 就算是經營社團,你也要有損益觀念,當你想做一件大事但沒錢,請去找錢,

By gipi
我讀《中年覺醒》

讀書心得

我讀《中年覺醒》

早上聽了一本書叫《中年覺醒》,回想起過去兩年看了好多本關於中年、人生下半場、第二座山等相關主題的書,總讓我回過頭想想自己的狀態。 《中年覺醒》這本書在聽的時候有幾個很好的提醒: 第一,不要物化自己,不要一味追求世俗的成功,不要拿一堆數字或頭銜來定義自己。 第二,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包含年紀、人生階段、生理狀態。 第三,接受現況後,運用晶體智力想想自己如何活得更好,而不是繼續用過去 20 年的方法做事。 第四,不要一直想著做什麼(what),而是多想想為什麼(why)。 年輕時追求名利、成就、金錢,因為可以直接從這些東西獲得滿足感。工作能力好,被老闆讚揚,被他人吹捧,得到好的職位,受他人尊敬,名字前後總掛著職銜,擁有好的收入,物質生活不虞匱乏。這些都很好,年輕時候也很享受。 隨著年紀增長,這些東西帶來的滿足感還是會有,但比例有明顯下降。工作能力是基礎,但好與壞我希望留待自己評價,對於他人的吹捧,欣然接受,但不會有太多的情緒起伏。

By gipi
工作中如何避免雜事纏身

職場與工作技巧

工作中如何避免雜事纏身

前兩天活動現場有位年輕夥伴問我:「怎麼樣才能避免身上有許多雜事?」我反問他:「為什麼老闆喜歡把雜事丟你身上?」 其實類似的問題我過去回答過許多次,我這次給他的回覆是:「拒絕雜事最有效的方法,是讓自己手上永遠有超級重要的任務。去承擔重要任務,你才有機會免於處理很多雜事。」 如果你手上沒有其他事,老闆手邊又有些事需要有人去處理,他覺得你有空,又好說話,自然就會丟到你手上了。 有句話或許不中聽,但我認為「手邊有很多雜事的人,往往也是沒有要事的人」。 幾年前有位學員在上完課後私下找我,他說他覺得有點迷惘,不知道該不該繼續目前的工作。他的工作是每天幫老闆處理一大堆事務,大到政府計畫,小到辦公室用據採購,老闆凡事都會問他,每天也幾乎都會丟事情請他幫忙。 並經常把「沒有你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工作了」掛在嘴上。聽起來他應該是老闆不可或缺的愛將。 我當時問他:「那你現在不是 VP 也該是個總監吧?」 他說:「沒有,我就是個 PM,公司有 GM、VP,還有幾個經理,但老闆最常把事情交代給我。」 我說:「那 GM 跟 VP 都會配合你做事嗎?

By gipi
善意溝通,讓溝通更容易的訣竅

讀書心得

善意溝通,讓溝通更容易的訣竅

昨天看《善意溝通》,當中提到許多很棒的溝通觀念,其實很多話真的換個說法就能獲得完全不同的結果。 有些人喜歡直來直往,認為這叫開誠佈公的溝通,但開誠佈公的前提是對方也有相同的心理建設,否則就不會是有效溝通。 當對方沒這樣的心理準備時,或者根本沒打算這樣溝通時,你稍微迂迴一些還是會讓溝通更有效的。 當你聽到老闆說了一個你認為不可行的方案,你要做的不是立刻打槍他。因為他可能會因為得不到認可而生氣,反過來要你給他一個滿意的方案。 你應該先做的是傾聽他的想法,透過請教的方式對他提出幾個問題,也可以稱讚他點子的獨特之處,透過傾聽、提問、讚美來強化彼此溝通的緊密度。 溝通的重點放在對方身上,而非自己身上。 傾聽不是只有聽,而是要抓出對方的感受,為什麼他會有這念頭,為什麼這麼急迫。不急著對對方的意圖做判斷,而是給對方充分的表達空間。 提問不是質問,而是基於好奇,讓對方知道我對你講的東西感興趣,我想多了解一些。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用「請教」、「覺得很有趣,想多了解」這樣的開頭來提問,而不是用「請問」、「為什麼」。 但我認為傾聽跟提問過程有個很關鍵的重點是態度,你的言詞是否懇切,是否專注於彼

By gipi
近期對情緒的反思

生活雜感

近期對情緒的反思

早上運動,想說順便聽兩本書,看到之前看過的《非暴力溝通》,剛好最近對情緒這件事有新的體悟,就點開來重聽一次。 非暴力溝通中的關鍵四步驟: * 觀察事實而不評論。 * 辨別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 表達自己的需要。 * 用正向的語言提出明確的請求。 重新再聽一次盧森堡博士所講述的案例,覺得多數對話過程的情緒衝突,往往在於情緒對情緒,而非事實對事實,也很少清楚的表達感受與提出真正的請求,我們只有情緒。 在情緒下說出的話,做出的行為,得到的經常是更多的情緒。 開會有人遲到時,有人會說「你每次都遲到,我們都習慣了」,對方可能會反駁「我很久沒遲到了,上次遲到的原因我也說明了,是從客戶那邊趕回來晚了,我也有先傳訊息跟大家說我會晚一點,你這是什麼意思?」 情緒開頭,情緒回應,這是多數時候溝通無效的關鍵原因,而情緒往往帶來更多的情緒。 當發生一件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時,先想想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引發情緒背後的感受是什麼? 覺得自己不受尊重,覺得對方是刻意如此,但這可能不是事實,而是一種猜測。但這些不見得是事實的感受,經常引發情緒,而控制不了的情緒,會反應在你的行為與言語上。

By gipi
投入在線教育這些年,我對自己的 8 個重要提問

學習

投入在線教育這些年,我對自己的 8 個重要提問

我從 2015 年開始在投入在線教育產業,從英文這的垂直領域的類目開始做起,2017 年開始擔任台灣幾家學習平台的顧問,接著在 2019 年創立商業思維學院,這 6 年多的時間,我一直都在線上教育這個產業中活動,自己做產品,自己做內容,自己運營,也研究一些新的趨勢與技術。 在不同公司,不同階段,我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也有機會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在線教育這個產業。我自己覺得,不論是在線教育(Online Education),或者是所謂的教育科技(EdTech),其實都面臨了一些挑戰,同時也有一些本質性的問題得思考。這些問題我自己也還在探索,也還沒有答案,但我想可以跟大家分享與交流,或許我們有機會一起激盪出新的觀點。 Q1:「教會 “Learning how to learn” 到底有多難?」 教育產業的從業人員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習慣,我們必須要培養學習習慣,終身學習。但我們自己也知道這件事情永遠都是最困難的一件事,教會有學習動機的人,跟激發一個沒有學習動機的人,困難點是不同的。而讓一個有學習動機的人,能延續動機繼續往下學,

By gipi
我讀張忠謀自傳-德儀篇的 10 個反思

讀書心得

我讀張忠謀自傳-德儀篇的 10 個反思

張忠謀先生這次出版的自傳長達 20 萬字,分為上下集,我先閱讀的是下集,剛剛看完前 1/3,覺得有許多心有所感之處想要跟大家分享。 1.關於客製品與標準品 張忠謀說:「標準品跟市場上的競爭者沒有太多的差異,最後只能比價格,利潤不會太好,但客製品不同,客製品是與競爭者的創造差異的地方,獨特性高,而且價格空間較大,利潤也會比較好。」 這概念他在 2021 玉山科技論壇時也有提到,當時我也有針對這一點做一些想法上的分享。 做產品時,我們總希望能賣標準品,才可以持續降低邊際成本,客製化則是為了滿足剩餘 20-30% 的客製化需求,畢竟客製化的管理成本很高,若非必要,對「小公司」來說應該盡可能減少。 但對德儀或台積電這種公司來說,標準品只是基本,但當他們願意提供客製化服務時,小公司基本上無法跟,而當台積電把客製化流程愈做愈成熟,成本跟品質都會提升,競爭對手就再也跟不上了,這種時候,就成了獨一家,可以拉高價格還不怕客戶流失。 另外還是要強調做客製化的代價,客製化的管理是一門複雜的生意,因為每做一個客製品,等同於拉一條產線,新產線的良率通常不會太好,

By gipi
寫作的世界觀,怎麼寫系列文?

學習

寫作的世界觀,怎麼寫系列文?

忘了是第幾年擔任 ithome 鐵人賽評審,每一年擔任評審,我總得看 40-50 位不等的參賽者文章,每個參賽者都需要撰寫大約 30 篇文章。有些系列文我會想一篇一篇看下去,有些我看了幾篇就會覺得乏味,然後就會很快地把每一篇看一看,掃視一下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有趣的內容是自己沒留意到的。 系列文的寫作本身並不容易,要把每篇文章寫到引人入勝難度更高,但還是有很多參賽者發揮得很好,讓我不禁給出 9-10 分的高分。這些參賽者本身專業能力扎實,寫作能力也很優秀,更可貴的是,他們都有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 我過去寫過許多系列文,要講最經典的,應該就是《商業思維百科》,這是學院內容最大、最廣的課程,從一開始的 200 多篇,一路擴充到現在大約 350-400 篇的篇幅。 這堂課一開始的「世界觀」如下,當初我在規劃花了不少時間,因為這是一門將我認為重要的商業知識拆解開。每個區塊再往下展開一到兩層,最後產出 200 多篇的文章主題,每個主題最少要深入到一定程度,不能只是流水帳帶過,因為我需要的是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By gipi
破圈,跳脫既有思維,找到新的可能

生活雜感

破圈,跳脫既有思維,找到新的可能

剛剛看到一本有趣的書,這本書叫《破圈》,作者談到一個人的慣性行為分成三類:基於情緒的情緒體,基於經驗的記憶體,基於核心價值觀的信念體。 情緒,如果你容易受到一些外在因素而有難以抑制的情緒,你在做決定時,很容易就順著情緒走。舉例來說,你特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當看到非正面評價時,就會著急,就會想要證明自己不是那樣,想要反駁別人的論點。這時你做的事,其實是順著情緒而發生,不見得是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經驗,這輩子活到現在,不論是 10 多年或者 50 多年,我們總有非常多的人生經驗可供參考。經驗可以讓我們輕易解決已知問題,但有時經驗也會成為自我的包袱。因為每個人的經驗都是有限的,但世界的可能性則是無窮的,人很容易依循過往經驗做決定,因為那通常是低風險的。但如果不跳脫過去經驗,新的可能性就不會發生。我們人生只能一直重複,而沒有機會變得更好。 信仰,這就是所謂的核心價值觀,有些事不會有標準答案,甚至不見得是利益最大的。但因為「我相信」,所以我去做,因為符合我的信仰,所以我心安理得。舉個例子來說,在工作中,我認為員工的發展很重要,

By gipi

生活雜感

寫在感恩節,2024 年的收穫與人生體悟

從出社會開始,每一年我都會寫下一整年的回顧或學習,對我來說,2024 年算是一個重新開始,因為我對人生的體悟有所不同,也改變了過往我的一些行為習慣。 跟互動起來舒服的人相處 延續去年的經驗,這一點還是被我放在首位,因為我覺得這真的再重要不過了。 自己當然可以很有願景與熱忱,但身邊的人到底是給自己增加能量,還是持續耗損自己的能量?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當你想做一件事情時,身邊的夥伴如果是盡全力支持你,那你不只在事情上會得到充分的助力,你的心境也會很愉悅。一個人擁有愉悅的心情,哪怕面對再難的任務都不會感到恐懼,面對挑戰經常也是甘之如飴。 看看近期的 Team Taiwan,應該都能感受到,一個充滿包容與愛的環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表現。 為什麼我一直鼓勵那些在工作中過得不愉快的人,換個環境比較好,因為你在這個環境不會得到支持,你必須付出多一倍的努力才能得到在其他地方一樣的成果。但你的心靈會嚴重耗損,能量會枯竭,你會活得不快樂。 我們一定有選擇,而且要堅定的選擇對自己好。 遠離那些有毒的人,如果在生活中,有些人的言論在貶低你,在傷害你,在社群媒體上,有些人你看不順眼。取消聯繫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