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pi

gipi
量化需求價值的 7 個步驟

產品開發

量化需求價值的 7 個步驟

在軟體開發的世界裡,有一個經常被提起的難題,那就是如何有效的量化一個需求或一個專案的價值。在數據脈絡中,我提到,如果今天我們能找到價值衡量的基準,我們就能有效地進行手邊任務的排序。 但這個基準怎麼設計,又該怎麼獲得大家的共識呢?是否有一套結構化的方法呢?有的,本單元我就來跟大家好好介紹一下過去我是怎麼做的。 企業的優先順序是如何被決定的? 過去經驗裡企業決定專案順序的方法通常有三種:權力決、數據決與共識決 第一種,權力決,通俗一點來說,就是由權力大的人來決定,排第一的通常是老闆或業務部門最高主管。權力決有另一種變形,那就是讓承擔該業務的主要負責人做決定,例如產品經理決定產品優先順序,業務主管決定業務需求優先順序。 權力決得好處在於,讓應該承擔責任的人來做決定,做對做錯他一力承擔,很容易究責,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決策過度集中,且決策的優劣仰賴一人之智,萬一他不是那個適合的人怎麼辦? 第二種,共識決,由大家共同決定專案的優先順序,嚴謹一點的甚至會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定期處理此事,讓決策從一個人身上移轉到一群人身上。好處是決策因參酌了較多人的意見,會變的比較客觀,但缺點是,當大家

By gipi
鍛鍊商業思維-寫一份「未來履歷」

商業思維

鍛鍊商業思維-寫一份「未來履歷」

學院先前有開一堂實作課-未來履歷,這堂課程的核心概念是先寫好五年後的履歷。 簡單的說,你得先想想你對五年後的期待,接著思考你要如何從現在走到五年後的樣子。 如果你現在是個產品經理,你希望五年後你可以成為產品線的負責人,帶領團隊,擔負營收,也就是 head of product。那你得搞清楚產品經理跟 head of product 之間有哪些技能或資歷的落差,然後設法在接下來幾年將這些落差消除。 否則你就很難在五年後真正成為 head of product。 當初在上這堂課程時,因為許多人頓時陷入一陣恐慌,所以我先丟了幾個議題給大家思考。 第一,兩年後,你會拿什麼資歷去談一個比現職高 30% 以上的薪資? 如果你只是累積了資歷,但那些資歷對你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沒幫助,那就有點可惜了。很多時候,我們會只思考下一份工作,但其實下一份工作應該是為 3-5 年後的自己而準備的。 舉個例子,如果你現在是個專案經理,但你希望自己五年後可以變成產品部門的負責人,那你下一份工作是不是該先找一份產品經理的工作來累積做產品的經驗呢? 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跨國企業的行銷主管,你在研究過相關

By gipi
為什麼碎片化學習對你沒用?

學習

為什麼碎片化學習對你沒用?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從書中獲得許多,但有些人即便讀了相同的東西,收穫卻非常有限?書中的知識不是一樣的嗎? 我認為就像聽一首歌,歌詞一樣,旋律一樣,意境也一樣,但個人的體會自是不同,這是為什麼?因為經驗與歷練不同,一個沒談過戀愛的孩子,聽了抒情歌,只對愛情感到嚮往,但情場老手聽來,自有另一番滋味,兩者無法相提並論。 同樣的一本書,都講教養,沒有小孩的你,跟有孩子的我,感受肯定完全不同,你會覺得似乎都有道理,但在我看來,我可能會覺得一半正確一半有待商榷,這不代表書的內容有錯,而是書中所記載的並非定律或真理,不是只有一種可能性,而書中僅針對少數的幾種常見或作者自己遭遇過的狀況做說明,或許它所提出的 case 覆蓋了所有你曾想像過的狀況,但對我來說卻只覆蓋了一部份,所以我們兩個便出現了解讀上的差異。 我認為所有的資訊要被化為知識都存在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這個過程導致我們看了一樣的東西,卻有了不同的理解與收穫,而認知則來自於人的性格,過去的經驗與知識基礎。 而經驗與知識基礎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你對某些知識的認知可能也會改變,例如過去你覺得限制是不好的,但兩三年後,你經歷過

By gipi
關於技術債的溝通與管理

產品開發

關於技術債的溝通與管理

某次在一個技術社群中分享關於敏捷的議題,演說後有一位年輕夥伴問了我一個問題:「公司內有很多 legacy code,架構疊床架屋,時常改A錯B,跟老闆溝通了很多次,但始終排不進去工作中,永遠都被業務的需求排擠,在這種公司工作,很無奈,怎麼辦?」 我告訴他:「這是很棒的一件事,技術債是屬於活下來的公司,而技術債會愈來愈嚴重,某種程度也代表公司還在成長與發展,正面來看是一件好事。」 我也跟他分享了我看過的各種可怕技術債,但這些滿滿技術債的公司,它們卻是逐年在成長,而且活得還不錯。如果技術債是不好的,那為何這些公司沒有因此而倒閉呢? 「你怎麼看待『債』這種東西?它一定得償還嗎?」 如果你跟銀行借款,當你手上有錢的時候,你會立刻一次還清嗎?還是你會逐月逐月還,然後留些錢在手邊作其他用途呢?我相信多數人會選擇後者,留一部分的錢在身邊。為什麼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那些債並沒有立即償還的迫切性,也就是說選擇負債,但讓手邊有充足現金,對自己來說,有時是相對聰明的選擇。 對產品團隊來說,開發資源就如同手上的現金,這些資源是投入在償還技術債,或者開發新的需求,一樣也得從價值的角度來思考。 債

By gipi
客戶至上不意味著客戶永遠是對的

生活雜感

客戶至上不意味著客戶永遠是對的

昨天在看資料時看到以服務體驗跟服務態度聞名於世界的日本,因為一些服務業人員在服務顧客過程中,因被要求「客戶至上」,甚至被灌輸「客戶永遠是對的」這樣的觀念。而造成許多服務業一線員工,在面對客戶辱罵、騷擾等超過工作職責應該承擔的責任時,仍默默接受。 2018 年大阪 551 蓬萊肉包一位員工,因為被顧客惡意詛咒和侮辱,最終選擇自殺。(來源) 回想起剛出社會時,公司的老闆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他說:「客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但客戶不見得總是對的。」 曾有一次公司與客戶之間發生了糾紛,起因是我們的系統確實出了一些狀況,修復的時間確實較久,這部份是我們在服務上應該負擔的責任,這部份本就責無旁貸。 但在與客戶洽談過程,對方的窗口跟主管們不斷的用各種言語羞辱我們同事。其中許多用詞都涉及了人身攻擊以及人格否定。剛開始他的直屬主管本著客戶服務客戶的想法,希望這位同事看開一點。但客戶的行為不但沒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罵了一個人還不夠,非得把每個人都罵過一輪。 我們意識到他們的態度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試圖將自己公司的其他問題轉嫁到我們身上,並用在道理與合約上站不住腳的甲方姿態,要我們全盤接收。

By gipi
One-Person Unicorn,一人獨角獸的時代來臨?

職場與工作技巧

One-Person Unicorn,一人獨角獸的時代來臨?

2024 年 4 月份 Sam Altman 提出 One-person unicorn 的時代來臨了,他強調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有一些公司只有一位 CEO,其他的工作全部都由 AI 來完成。而且這樣的公司不見得就是傳統小規模的一人公司,而是有機會成為一家獨角獸公司。 經過這半年多對 AI 的學習之旅,自己天天用 AI 工具,並用 AI 工具來解決具體問題。也聽了許多公司如何使用 AI,並參與了一些公司的開發團隊使用 AI 做軟體開發的過程。 我想藉由這篇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對 AI 融入工作與生活的想法。 相信 AI 做得到 我相信現在還是很多人在探討 AI 「做得到什麼」與「做不到什麼」。而這種想法的背後,往往是為了找到不使用 AI 的理由。 例如透過 AI coding,

By gipi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生活雜感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現在武俠漫畫的系統中都會內建 AI 功能,昨天在看《天魔玩家》。主角可以身上的系統會隨時提供他故事劇情推進的選項,而在戰鬥選項中有一個進階的選擇,是讓 AI 代替他戰鬥。 而 AI 的戰鬥能力比主角更強,因為用各種招數的成功率都比主角高,連招也接得很順,甚至經常都是以輾壓對手的方式取得勝利。以弱勝強的狀況也經常發生,久而久之,主角愈來愈仰賴 AI。每次只要覺得打不贏,就想叫 AI 出來打。 殊不知,這個 AI 是有意識地,他總是以廢物來稱呼主角,並告訴他,他太過仰賴系統,太過仰賴 AI,這並不是好事。他只是一個看起來戰鬥力高的廢物,碰到基礎比自己好的人很容易就輸了,碰到比自己強的人更不用說,根本不敢自己應戰,只能託管給 AI。 剛開始主角並不覺得這有什麼,有系統這麼好用的東西幹嘛不用,只要戰鬥力可以提升就好,基礎的內力跟體力有那麼重要嗎?然後託管給 AI 就能贏,這也是我能力的一部分,為什麼不用呢? 直到一次出任務,

By gipi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職場與工作技巧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在 2015 年,我剛空降到新公司,當時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了解公司跟部門當下的狀況,也跟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們聊過了一輪。 我跟團隊說,我們需要協助業務團隊解決他們的問題,我要 PM 去參加業務部門的週會,並且準備報告去跟業務主管們同步狀況。 PM 告訴我:「這好像不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我還跟團隊說,現在整個公司的研發流程或系統非常混亂,我要從你們之中調派人選去導入合適的工具跟建立流程,解決現在我們遭遇的問題。 團隊成員問我:「我們可以自己做這件事嗎?不需要公司更高層的主管決定嗎?這責任應該在高層。」 我的說法是:「等待不會帶來好結果,過去你們已經等待夠久了,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所以我們先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 上述兩件事,後來得到的結果都是好的,即便過程中有遭遇了一些阻礙,但都能被一一克服。 而在當時我又看到公司的產品沒有人專責開發與維護,尤其是關於用戶使用體驗的部分更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那時我跟業務部門主管提到說要挪動一部份資源去改善產品,他雖然認為有必要性,但他也告訴我:「我覺得這應該是客服部門要想的問題。」 我告訴他:「現在產品的體驗已經影響到業務銷

By gipi
我人生的四氣

生活雜感

我人生的四氣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的職涯尚稱順遂,雖然挫折不少,但貴人更多,雖然挑戰很多,但我也大多一一克服。即便在 2022 年生了一場病,但幸運的是發生的早,動了手術後倒也沒有明顯的大礙。 我的人生走到現在,稱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一步步走來,我還算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也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我心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 本篇文章是我在 2022 年時在學院開的一門課,我在課程的發刊詞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剛好」的運氣 有些人喜歡用「倖存者偏差」來形容那些職場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成功了,而不是他們做對了什麼。 我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所以我完全不否認自己的經驗帶有運氣成份,因為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對的人,如果不是我盯著的機會剛好出現,如果不是那個當下我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我年紀更輕體力更好,如果不是我過去剛好有過類似經驗,很多事都輪不到我。 這些「如果...剛好」是運氣,可算起來也是一種個人的累積。 26 歲時,我成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產品開發單位主管並兼任技術架構師,靠的是我前面三年的努力,如果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產品,也沒有站到一線去處理客戶

By gipi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經營管理

4 種產品訂價方法與訂價策略

過去幾年不論是顧問案,或者授課過程,在講授營收成長或利潤提升的過程,總會跟大家聊到關於產品訂價的議題。 因為產品的價格,基本決定了好幾件事: 1. 客群,100 元的餐點跟 400 元的餐點,滿足的需求不同。 2. 銷售通路與銷售策略,客群不同,銷售的方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100 元的便當可以開便當店,甚至透過餐車銷售。但 400 元的餐點,你可能得開一間餐廳。 3. 利潤,能拉高價格應該沒人想賣低,如果拉高價格的同時又不會減少銷量,那何樂而不為。但許多經營者腦袋裡擔心的問題經常是「賣太貴沒人買怎麼辦?」。 4. 營運方式,為了賣更高的價位,通常需要思考這種「溢價」的價值到底從何而來,也就是我們憑什麼賣更貴?通常是因為品牌、稀缺性、獨特性、服務、體驗等為產品附加了價值,讓客戶心甘情願花更多錢。但為了創造額外價值,公司也需要去調整營運方式。 新產品的訂價很重要,既有產品的價格調整也一樣是一門學問。很多時候公司賺不到錢,或者賺得很辛苦,

By gipi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職場與工作技巧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6 種同事

在剛出社會時,我對職場人際關係這件事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覺得不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維持對每個人的基本禮節,但我並不是一個熱愛與擅長社交的人,所以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部門內更擅長社交的同事,他獲得的能見度與目光其實比我更多。 我真正感受到人脈的重要性是在我出社會的第二年。 那一年我從台北調回台中,接手了一個團隊,我當時的主管在公司內的角色舉足輕重,手下帶領個 5-6 條產品線,也經常要對公司的高層報告,加上他是公司主力產品之一的早期開發者,所以在公司內算是很得人敬重的那種人。 我在他手下的時間大約一年半左右,期間他讓我見識到了職場人脈的威力。 第一,他有一群年資跟他相當的朋友,這些人因為我們經常一起用餐,所以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們經常會跟我分享很多公司的秘辛,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會在我需要協助的時候,出手幫我協調,讓我做起事來更順暢。 第二,他的上級關係很好,老闆會將比較複雜,難處理的工作任務優先指派給他,並直接給予兵權,讓他更容易運作。不只直屬主管,更上一級的主管也很信任他,所以當上級發現他們交辦的任務可能超出我主管的權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