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pi

gipi
我感興趣的心理學相關書籍

讀書心得

我感興趣的心理學相關書籍

因為最近聽了比較多心理學相關的資料,發現自己過去對心理學雖然感興趣,也有一些了解,但愈是深入了解發現自己懂得其實很少很少。 也因為這半年自己花了許多時間重新思考組織中人與人的關係,我深刻地認為許多過往的管理方式都需要做出調整。而其中最值得經營者留意的,莫過於人在工作中的追求正在產生改變,如果沒有針對這些改變去調整管理政策,那我們將與員工漸行漸遠。 談到管理,過往我們很強調機制與流程,近 20 年又引入了許多領導相關的技巧。可許多技巧經常流於表面,管理者會用,可員工們早就對這類技巧免疫,甚至開始產生抗拒。 我的想法是,有效的領導需要從人性面切入,當我們更了解人性的追求與渴望,我們會對如何領導與被領導產生全新的見解。這也是我對心理學感興趣的關鍵原因之一。 心理學的分支很多,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是以下這幾個分支: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工程與組織心理學、正向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在找資料時我也整理了一些資料,想說稍做整理也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1.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核心論點:人的性格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重要目標,並強調社會情感

By gipi
重啟新局,3 個提問判斷是否該結束這局

職場與工作技巧

重啟新局,3 個提問判斷是否該結束這局

2007 年,是我出社會的第二年,那一年我從台北調回台中,並開始擔任團隊的 leader,負責一個問題很多的產品。那時我每天的工作除了開發產品外,還要處理很多客戶端的棘手問題,並且擔任團隊的 PM,規劃與監控工作,還要代表部門去參與各種會議。白天開會、討論其他人的工作,晚上回家繼續寫程式、改 bug、回郵件。 我的生活,應該是很多技術主管的寫照,因為我身邊有不少主管都是過著這種生活。雖然忙碌,但我覺得這可能是件正常的事情,不過三不五時還是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忙了點。 那時我忘了在哪本書中看到一段很有感的話,那段話的大意是這樣「忙碌到沒日沒夜的生活才不是常態,只要你願意按下 reset 鍵。」 就像玩遊戲一樣,按下 reset 後,你就可以重頭開始。 那時看到這段話,我首先想到的是,我有可能 reset 嗎?難不成是跟主管說我不幹 leader 了回去寫程式嗎?不,那不是我的追求,我還蠻喜歡現在的工作角色,只是工時真的有點長。 我接著思考,如果這個職務角色我不放掉,

By gipi
數據化管理:如何透過數據策略持續強化數據管理能力

經營管理

數據化管理:如何透過數據策略持續強化數據管理能力

在新零售、電商,傳產或其他行業的中高階主管、老闆,乃至於基層的數據工程師或專案經理,在聽完我一次又一次的數據相關課程後,總會喜歡問我:「數據真的很重要,老師你講的數據分析案例也很棒,聽完很有感,但我仍對於如何運用在我們公司或工作上感到困惑,您提到必須要建立數據策略,有點感覺,但還是有點難下手,是否有更具體可實踐的程序或案例?」 大家會有這樣的提問,一點也不意外,我過去最常說:「所有的知識領域大概都有三個階層,最上層談概念、策略,中間層談方法論、流程,最下層談工具,最上與最下兩層談論的人多,談中間層的人少。」 但坦白說,很多聽起來厲害的概念與策略,若沒有實施的方法或流程,基本上都很難落地實踐,因此我特別梳理了「數據策略落地五步驟」,希望能以一個較具結構化的方法,讓大小企業能享受到數據化管理帶來的效益,本文我將以一個實際的案例來跟大家分享。 何謂數據策略? 所謂的數據策略,顧名思義就是企業如何採集、儲存、管理、使用數據,並對企業整體帶來助益。而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說數據策略是衍生自企業策略,而且數據與企業策略間的關係愈來愈緊密,企業不該只盯著落後指標看,而是從數據中挖掘出洞見,

By gipi
善用槓桿,小投入撬動大回報的 5 種槓桿

職場與工作技巧

善用槓桿,小投入撬動大回報的 5 種槓桿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能撬動整個地球。」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是一種假設,是難以實現的,畢竟人的力量跟地球的重量基本上不在一個量級上,而且你要去哪邊找到這個支點呢?不過這句話能帶給我們的啟發是「只要用對方法,我們可以花少少的力氣就獲得倍數的回報」。 還記得在 2007 年,我因為工作調任的關係我 re-locate 回台中的產品部門,然後跟新的主管搭配。那一年我除了開始帶團隊外,也開始學習做產品的正確方法,剛回去的前幾個月,我有很多東西都不懂,但我的主管要我有問題隨時找他聊,他的會議室永遠開放。 一開始我以為他只是客套,畢竟很多主管都會說這種好聽話,但我後來發現他是真的願意花時間為我解惑,我平均一個禮拜會私下找他 3 次左右,每次大概會聊 1 小時,而他也真的每個禮拜花幾小時在跟我一對一。 這樣高密度的一對一,讓我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就掌握了做好該職務的關鍵,我的應對進退,我對產品管理的理解都遠超同齡人許多。 有一天,我又跟我主管在聊天,我半開玩笑的問他:「花這麼多時間在我身上,真的划算嗎?」 他說:「你有聽過管理槓桿嗎?」我表示沒聽過。 他接著說:「我每個禮拜花 2

By gipi
讓創作帶動自己的成長

生活雜感

讓創作帶動自己的成長

早上轉貼了一篇之前撰寫,用來鼓勵大家多寫作的貼文。轉貼貼文的原因是回應上禮拜有人問我為什麼可以每天輕鬆寫 5,000 字。 這個兩個貼文的內容我就不多談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過去看: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p3rmprJ1/ 有位朋友在下方留言問我:「我是不是可以理解創作是屬於鐘形曲線,當數量大時中獎機率提升。」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貼文中做了簡短的回覆,這段內容如下,但我覺得我想把這個概念講得更清楚一些,我相信對許多創作者應該會有幫助。 若以結果論來說,一定是鐘形分佈,但我會把重點放在過程。 有時我會因為聽到一句話,或者看到一件事而心有所感,這一刻我的感悟很可能會改變我對一件事的看法。但如果我沒有馬上記下來,並做深挖,隔一段時間後我可能會忘了,又或者產生了與當下不同的感悟。 這些感悟有可能是大家稱之為靈感的東西,但對我來說,很可能是我腦袋中對一件事情認知的改變。 而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可能因為累積了數十個感悟,也寫了數十篇文章。我突然又有個大感悟,讓我之前沒想透的一個大道理瞬間通了,這時我可能就會有一個自己都覺得棒的創作產生。

By gipi
凡事要趁早

學習

凡事要趁早

上禮拜演講完,有個年輕夥伴來問我:「老闆希望我接主管,但我總覺得自己還不到位,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接?」 我跟他聊了約 10 分鐘,了解了他過去曾經當過主管,但狀況不是很好,很擔心自己搞砸了。可我從他的描述中大概推論出,所謂的搞砸,不過就是成果不如預期,而且在當時的狀況下,可能也非戰之罪。 我問他:「會想當主管嗎?」 他說:「會想,可是會擔心。」 我說:「你老闆都不擔心了,你擔心什麼?當他從幾個人中選擇了你,那就代表你已經是最適合的人選了,最少這點你可以放心的。」 他問我:「可萬一搞砸了呢?」 我說:「沒有搞砸的問題,頂多就是不符預期,但你只要想想,交給你,你可能做出一個 75 分的結果,但其他人可能連 60 分都不到。你已經是目前的最佳選擇了。」 聽到這,他感覺好多了。 最後我提醒他:「如果上次當主管的經驗中,有些你覺得需要修正的,就不要犯相同的錯誤,趁這次改一改吧。」 還記得我在 8

By gipi
接受灰色地帶,擁抱不確定性

職場與工作技巧

接受灰色地帶,擁抱不確定性

世界上有許多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但許多人太習慣追求百分之百精確,或者是非對錯一目了然的結果,總想著非黑即白,卻忽略了這個世界,灰色遠比黑色或白色更普遍。 商業世界 面對商業選擇,有哪條路是最棒,風險最低,最能創造商業價值的呢? 我不能肯定,我只能根據我當下的目的與把握度做出選擇,有時我會選高把握度的策略,有時則會選擇把握度低,但可能性多的選項。不過若你在一家作風較保守的公司任職的話,你的決策邏輯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面對管理工作,當一個人在工作上表現不佳時,身為主管,我們有義務要指導他完成工作,若這個人不願接受指導,或者在幾次指導後成效都不好,我們會選擇請他離開另謀他就。但若這個人的身份特殊,是皇親國戚,這時你的做法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面對人際關係,有些人的觀點或立場可能跟你不同,例如你特別支持多元成家,但你的好朋友卻持反對意見,你支持綠色政黨,但你的朋友則支持藍色政黨。你會因為觀點不同而影響你與朋友的人際關係嗎? 活在這個世界,我們會經常面臨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不像數學題有明確公式與標準答案,也不會每次做出來結果都是一樣的。我們的經驗有時會帶來好的結果,有時則會讓我們

By gipi
餘裕,是自由的前提

生活雜感

餘裕,是自由的前提

出社會的這 10 多年,我一直兢兢業業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我投入在工作上的時間其實非常長,一開始一天 10 小時,後來提升到 12 小時,最尖峰的時刻甚至一天達 14-15 小時,這樣的投入,讓我在工作上斬獲了不錯的成果,爬升的速度很快,也很受到老闆的器重。 不過這樣的我,卻選擇在 36 歲時選擇離開卸下高階主管的身分,暫時離開職場。那時,很多人問我原因,也問我下一步怎麼打算,但那時的我其實沒有想那麼多,就只想要休息一陣子再來思考。 窘迫與餘裕 做出選擇的前幾個月,我感到自己的生活異常的「窘迫」,我的經濟沒問題,我的身體也沒問題,那這種窘迫感到底是從何而來?我做了深刻的自我復盤後發現,是因為我的生活開始失去「餘裕」。我不再感到游刃有餘,也不認為自己能擁有隨時放縱自己的空間,甚至覺得自己很難在工作與家庭間持續保持平衡。 所謂的「餘裕」代表的是你會有轉圜空間,也會有犯錯空間,更有不用付出 100% 精力就能兼顧好的能力。如果你只要付出 80%

By gipi
讀《破解欺凌的遊戲》

讀書心得

讀《破解欺凌的遊戲》

昨天晨讀時間,看得是《破解欺凌的遊戲》,主因是看了書的簡介後,覺得這本書對於霸凌者的心態與被霸凌者的反應有不錯的解讀。 近期台灣幾個被稱之為霸凌的事件如下: 1. 勞動部霸凌事件,主管長期霸凌,除言語羞辱、工作刻意刁難外,還會實施體罰,導致員工輕生自殺。 2. 台達電替代役,疑因同事散播謠言與刻意中傷,導致員工輕生自殺(尚未證實)。 3. 台達電員工,該員在與 HR 討論自願離職與資遣過程,被威脅與限制自由,目前正在調查中。 4. 建國中學,因麥當勞事件而導致與事件無關的學生被群體公審。有建中學長直接 PO 出該班級的全班照片,揚言要在大學的醫學系進行封殺。 還記得我在台達事件的隔兩天,轉錄了一篇台達離職員工的自白,也就是上述事件 2. 的當事人的文章。當天有兩位台達網友傳訊息給我,提醒我該篇文章中提到的 HR,現在正被大家肉搜跟霸凌,希望身為公眾人物的我,不要助長這樣的氣氛。 我看完後覺得有道理,畢竟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修理這位 HR,我只是想要告訴大家這樣的行為是不恰當的,而台達應該要好好處理此事。但我壓根兒沒有想要挾群眾力量來聲討某人的意思,所以最後我先將那篇文章

By gipi
WebConf 2024 - 軟體工程師如何擁抱趨勢,提升職場價值

職場與工作技巧

WebConf 2024 - 軟體工程師如何擁抱趨勢,提升職場價值

上週在 WebConf 2024 活動上我分享了一個關於 AI 時代如何有效累積個人職場價值的 talk,完整的簡報資料我放在下面這個連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連過去看:簡報連結 本文我主要就我當天的幾個重要論點做一些補充,提供沒有機會參加到當天活動的朋友參考,也讓當天有參與的朋友再做一次複習。 AI 會取代軟體工程師嗎? 這不是個偽命題,因為 AI 的出現確實大大的影響了人類的工作,但我們絕大多數人並沒有能力去預測 AI 的進步速度,今天不會被取代的項目,不代表五年後不會被取代。 如果你的策略是避免被取代,那你需要一直關注 AI 進度的速度,而且每當他取代了一個你能做的事情時,你會感到痛苦,因為你必須再學新東西。 我的建議是不要把 AI 當成一個謀生工具,而是當成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因為懂得 AI 不意味著你可以獲得一份穩定工作,唯有你能用 AI 來解決有價值的問題時,你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讓問題解決成為你學習 AI 的動力 AI 工具蓬勃發展的這兩年,幾乎每個月都有許多 AI 應用出現,

By gipi
有害的利潤,好利潤與壞利潤

經營管理

有害的利潤,好利潤與壞利潤

做生意就是要賺錢,先有收入才能回本,才有機會創造淨利潤,有淨利潤才能將錢投入在市場擴張與研發上,才有機會實現公司的願景與使命,這個觀念我在商業思維學院反覆地提及。 但大家可知道利潤也有好壞之分嗎?有些錢賺了對公司有益,有些錢賺了反而對公司有害。 你可能會有個疑問,不都是錢嗎?哪來好壞之分,只要把錢用在好的地方,那不就沒問題了嗎?哪來這麼多麻煩事。下面我就用一個跟大家比較貼近的案例來告訴大家為何收入與利潤有好壞之分吧。 斜槓收入,可能是一種壞利潤 幾年前《斜槓青年》這本書爆紅,書中提到現代的所有人都應該思考斜槓的可能,也就是可以同時擁有多種身分,多個收入來源,對於多個收入來源這件事我是非常認可的,因為單一收入源對我們來說保障其實非常小,而且在面臨選擇時,你會更容易妥協於現狀。 舉例來說,你的月收入 5 萬元,全部都來自於正職工作所得,當你要換工作時你可能會考慮無縫接軌,也就是離開 A 公司後立刻到 B 公司報到,中間給自己的緩衝時間非常短,因為沒工作的期間你收入直接歸零。 反之,若你有投資,每月有 7 萬塊收入,5 萬來自薪資收入,2 萬來自投資收入,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