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長,人人有責

企業成長,人人有責

大家好,我是 Gipi,上一篇我們跟大家聊到指數型成長的概念,本篇我想進一步聊聊高成長型組織的管理邏輯。

Apple 的「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Amazon 的「永遠抱持 Day 1 心態」,Facebook 的「破除陳規」,這其實都在宣示著持續進化、改變、不要讓自己陷入僵化的態度。

接著將這樣的價值觀貫串在整間公司,並讓這件事在所有員工的日常工作中持續發生,直到成為公司的文化與基因。

當所有人就會認為公司的成長,自己是有一份責任在的,那便會自動自發的思考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如何對公司的成長做出貢獻。

企業成長,真的人人有責嗎?

還記得在 5.6 年前,我曾在一些文章跟公開的演講中提到「公司的沉淪,你我都推了一把」。

我當時舉的例子是,很多人總會隨口說「這是老闆該煩惱的問題」、「這種事提了也沒用」、「我們做好自己手邊的事就好」,這樣的行為不只影響到自己,更影響到其他同事,當所有人腦袋裡都是這麼想,也都是這麼做的時候,企業文化就會愈來愈往壞的方向去了。

當時我說:「如果我們換個方式呢?如果老闆的煩惱我們也能幫上忙,如果換個方式提案可能會通過,如果幫助其他同事做好他的事,我們做起事來也會更順暢,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去試試看呢?」

過去我在企業內推動商業思維,我告訴 PM:「你應該去釐清這個案子的目的跟背後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之後可以帶來的具體效益。」

PM 跟我說:「但老闆不會想解釋這些,我們不是就把他交代的事情做好就好了嗎?」

我說:「你愈是不問,愈是容易做錯,老闆不會重用你,自然就不想跟你說,因為你並不重視他的需求。」

我跟 RD 說:「我們需要掌握每個需求背後發生的脈絡,才能對症下藥去處理,並在處理好之後去觀察問題是否被解決,如果不這麼做,你們根本不知道辛苦加班做出來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創造價值。」

RD 說:「這應該是 PM 要搞定的吧?」

我說:「如果 PM 沒法做好呢?他可能有疏忽的地方,或者有些地方沒你們這麼懂,但我們卻將自己工作的價值全部寄託在他身上,風險會不會太大了些?」

我跟 HR 說:「HR 招了很多人進來,但這些人是否適任,是否解決了當初招募這個崗位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如果沒有做後續跟進,那 HR 要如何去判斷我們的招募做得好還不好呢?」

HR 說:「是否適任這件事由用人主管決定,HR 沒法干涉。」

我說:「如果全部交由用人主管決定,但這些主管並非人力資源專業,他們不熟悉選用育留的各種訣竅,我們卻全部交由他們來決定,那 HR 要如何幫公司建立起扎實的人才資本呢?」

老闆決定的事,他對自己的決策負責,我照做就是了,

需求來就做,做對或做錯這就聽 PM 的,反正他要負責,我照做就是了,

用人單位要什麼人我就給什麼人,反正錄取了代表用人單位自己同意了,這人是好是壞他們自己承擔,我的責任只到這個人進來為止。

這樣子的對話,每當我到一家新公司時,我總會聽到無數次。

其實,多數企業的員工並不認為公司最終的成果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叫我們認真做好自己手邊的事,然後跟其他人分工,各自把各自的事情做好就好。我們每個人都負擔有限的責任,關注的點在於我是否完成了任務,而不在我是否創造了價值

但這樣的心態,對企業或者對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對企業的傷害是,當所有人都只顧著做好手邊的事,只要溝通環節中有任何一個節點有落差,最後的結果就不會是好的,而所有人投入的努力很可能都白費了,這等同於這段時間的人力與資金全都浪費了。

對個人的傷害是,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認真投入時間、精力所做出來的東西是否有價值,你不會獲得成果,也不會有代表做,更無法獲得對成長有幫助的回饋。

但是,員工要怎麼對成長負責呢?

「我只是一個工程師,又不負責業績,怎麼對成長負責?」
「我就是個 HR,成長這件事離我太遙遠了吧。」

對於成長,多數人想像的就是業績,但其實推動企業成長的要素並不只有業績,這個觀念我們在企業經營的本質中有提到,企業必須要有足夠的利潤以創造自由現金流,並進一步投入在市場擴張與持續研發的工作上。所以在營收之上,還有利潤、自由現金流、市場擴張、研發、使命跟願景等要素在。

除此之外,我們也談論過很多次關於數據脈絡的概念,藉由數據脈絡,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解構我們手邊的工作跟公司想追求的價值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性。

然後在績效指標管理的核心觀念中我舉了電話客服的工作跟營收成長間的關聯性怎麼看,以及怎麼算,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對應到自己的工作對公司營收成長的貢獻,而當每個人在日常工作中,都可以仔細思考自身對公司的價值,那公司就可能在方方面面上進步。

客服部門做好每次的服務,服務滿意度提高,客戶回購率上升,公司業績會提升;

產品部門把產品做好,客戶對產品的評價提高,更願意做出推薦,公司業績提升;

研發部門把運用更好的技術,並遵循開發流程,減少錯誤,產品品質提升,退貨率降低,客訴減少,滿意度提高,回購率跟業績都跟著提高;

業務助理將潛客名單整理好,幫業務做好預先的電話開發,在業務拜訪前先做好資料準備,提高了業務開發的成交率,公司業績也會提升...

當我們順著數據脈絡,所有人都朝著公司當下最重視的指標而努力,這家公司就會進入指數成長狀態。

單一部門的改善影響很有限,但是當多個部門一起改善 10%,就會出現 110% x 110% x 110% x ... 的指數型效應,這也是最扎實的指數成長方式。不要期待單點式的爆發成長,那運氣成份太重,也會導致不確定性及風險提高,企業經營必須要如這篇文章所提到的一樣,將資源做有效配置,才能兼顧效益與風險。

結語

企業必須在內部建立起成長人人有責的文化,並運用商業思維讓所有人對齊方向與目標,找出每個人工作價值,並在公司經營的方方面面作出改善,企業才能達成有機且指數級的成長。

如果你覺得我內容寫得還不錯,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每雙週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訂閱連結在這,過往的電子報也在這:Gipi電子報

也鼓勵你可以將我的電子報分享給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們,也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改變另一個人的思維與習慣。

Read more

AI 學習的悖論

AI 學習的悖論

「AI 讓你看起來更聰明,實質卻有可能學得更少。」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談論 AI 對學習的可能傷害,他的參考資料是來自一篇文章《The Myth of Automated Learning》。這篇文章提到一個蠻重要的概念。 當人們使用機器自動執行他們本來可以自己完成的任務時,會發生以下三種情況之一: 1. 他們的技能不斷提高。 2. 他們的技能退化了。 3. 他們永遠學不會這項技能。 這三種狀況分別容易發生在三類人身上: 1. 如果使用者已經是專家,AI 工具可以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技能。 2. 如果使用者尚未成為專家,而這項技能需要不斷練習,那麼 AI 自動化可能會導致技能退步。 3. 如果使用者是新手,而 AI 從一開始就執行任務,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永遠不會真正掌握這項技能。 作者舉的案例是工業時代,那些工匠等級的人,他們的工作被產線工人+自動化機器給大量取代,但這些生產線的工人離開自動化機器後其實什麼都不會。 對這個觀點我一半認同一半存疑,認同的點在於,產線工人熟悉的是機器操作,而工匠擅長的則是不靠機器來完成任務。哪個難度更高?通常是工匠。但從商業角度來思考

By gipi
互聯網女王 Mary Meeker 報告心得(2)-餐飲品牌 Yum Brands 的案例

互聯網女王 Mary Meeker 報告心得(2)-餐飲品牌 Yum Brands 的案例

這幾篇文章都是我觀看 Mary Meeker 2025 年報告後的一些整理跟心得。原始的文件可以參考:https://www.bondcap.com/reports/tai 本篇要聊的話題是在 75 頁看到 Yum Brands 在 2025 年 2 月開始推動旗下餐廳的 AI 化與數位化。 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到的資料很有限,不過我對餐飲業的現況有點興趣,所以我請 ChatGPT 幫我針對 Yum Brands 使用 AI 的狀況做一些整理,發現一些比預期有趣的資料。 首先介紹一下 Yum Brands 這家公司,因為這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沒聽過,但說到他旗下的公司大家應該就知道這家公司的規模有多大了。它旗下的主要品牌有以下四個: * KFC(肯德基) 全球知名的炸雞品牌,在 150 多個國家擁有超過 27,000

By gipi
互聯網女王 Mary Meeker 報告心得(1) - AI 的任務,增效優先於降本

互聯網女王 Mary Meeker 報告心得(1) - AI 的任務,增效優先於降本

到今天才有時間把互聯網女王 Mary Meeker 2025 的報告好好閱讀一下,報告的原始網址在此,有興趣的人自行閱讀:https://www.bondcap.com/reports/tai 在報告的 68 頁中我看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結合圖表做說明。 下面這張圖是 BOND 團隊針對 Morgan Stanley 的一份報告作出的整理,這張圖主要強調的是許多大型企業(調查了 400 多家年營收在 5 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對 AI 的觀點是放在「營收與事業擴展」上,而非「成本降低」。 以下幾項是被 BOND 團隊歸類在「營收與事業擴展」的項目: Production / Output (提升生產產出) ~70% Customer Service(提升顧客服務品質) ~65% Sales

By gipi
AI 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產品經理

AI 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產品經理

早上聽 Lenny 專訪 Revolut product head Dmitry Zlokazov 的內容,Revolut 是一家位於倫敦的科技公司,專注於提供金融領域相關的軟體服務。在這個專訪中我聽到幾個很可能是接下來產品經理定位的轉變。 Revolut 在找什麼樣的人來擔任產品負責人?以及如何培養他們成為全球等級的產品負責人? 重視原始智力與飢渴感 在招募時,比起應徵者豐富的經驗,更看重他們的原始智力 (raw intellect) 和渴望打造事物的永不滿足的飢渴感 (unquenched hunger to build things)。有飢渴感的人就算經驗較少,也能快速學習、適應並推動改變並解決問題。 而 Revolut 也更傾向於招募那些處於早期職業生涯 (early in their career) 或具有創業背景的人。 專注於不懈的執行 如果一件事情只完成了 99%,那它更接近 0% 而不是 100%。這包括確保產品不僅僅是開發完成,還需要確保客戶服務、銷售和行銷團隊都能充分利用,否則它可能只是一個無人知曉的無用功能。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