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營管理
兩個案例看大公司體系的力量
有個朋友公司請了一位新任的業務副總,過去的背景是上市公司的 business head,過去不只揹業績,也扛損益。當初請他來也是希望他能扛起公司主要產品線的損益,但到職半年,卻發現對方似乎沒有符合他原先的期待。 我們在聊的過程我了解了他的期待,以及對方所展現的成果,我覺得彼此存在認知的落差。 在上市公司扛損益,其實真實損益數字、產品折扣、費用率、headcount,很大比例都是老闆跟財務部門討論後算出來的,一個 business head 的工作核心,主要是業績,但對成本與費用能決定的比例可能不到 20%。 但在現在的公司扛損益,意思可能是營收、成本、費用都要自己去思考。哪邊多花一點,哪邊少一點,要砍一個 headcount 還是多一個,多出來的放哪邊,什麼市場利潤不好應該放棄....這些可能都是他的任務。 這兩種都是扛損益,但所需要的能力差異超級大,他過去在上市公司所擅長的事,跟現在可能只有 60% 是重疊的。也就是說,他還有 40% 需要學習的地方,你得給他時間,並協助他搞定。 這是很多中小企業老闆無法理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