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感

點數人生

生活雜感

點數人生

好幾年前我曾用三國志的人物能力值的概念來談論學習與成長的方向,不過近幾年玩了艾爾登法環等魂系列遊戲後發現,或許魂系的能力值機制更適合做為參考。 魂系的能力設計中,存在不同的能力類型有加成效果,你可以很自由的選擇自己的成長路線。 早期,為了不容易掛,通常會先提升一部分生命力,接下來就是看現在手上有什麼武器來決定你要點什麼能力值來提高攻擊力,例如力氣、靈巧、智力等等。 而在這個遊戲的初期,就提供了幾種不同角色的點數配置與初始武器供你做選擇,如果選了法師開局,智力就會較高,而且手上會有法杖,但身上穿的服裝就是法師袍,重量輕,但近身防禦較低,這很符合法師的特性。 如果選了騎士,那你的能力會比較平均,但生命跟力氣會稍微高一些,因為騎士大多是近戰,配置的武器就是劍,衣服則是盔甲,防禦率較高。 不過隨著遊戲的進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配點,像我,最喜歡玩的角色是魔法騎士,也就是能施展魔法,近戰能力也不錯的配置,這樣的配置最大的好處是推圖或打王時能近能遠,但缺點就是攻擊力會因為點數分散的關係而缺乏殺傷力。 這種配點方式在初期很快就會遭遇難題,因為有些 BOSS 就是想辦法要跟你近戰,速

By gipi
我讀《Being Mortal》,如何好好告別生命

讀書心得

我讀《Being Mortal》,如何好好告別生命

早上聽這本《Being Mortal》,中文書名叫《凝視死亡》,談論的是如何好好告別生命,包含對待他人與對待自己。書裡面提到兩個讓我印象很深刻而且心有所感的片段,我想藉由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養老院,不過是另一個監獄 在書的前半段,作者說「養老院,不過就是另一個監獄」,我在聽到的當下覺得這個類比也太極端了,養老院怎麼能跟監獄對比呢? 可當作者逐步往下說明時,我完全能認同這句話。作者說:「在養老院的老人們,最常被告知的是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他們的生活在養老院的機制下,其實是被限制的非常嚴重的。這跟監獄是一樣的,你在監獄中很多事都不能做,很多地方都不能去,作息要按照監獄的規矩。」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有個年輕人問他年邁且重病的母親:「你需要什麼?」 母親告訴他:「我需要一個屬於我的房間,而且要能夠上鎖。」 這個母親需要的,其實是隱私以及安全感。但這種很基本的要求,在養老院的機制下是無法獲得的。因為養老院要避免出事,都是統一管理,且不允許房門上鎖,好方面他們隨時介入老人們的生活。 美其名是照顧,但其實也是一種人身自由限制。 說得更不好聽一些,養老院的這些作為,其實只是為了

By gipi
人生持續成長的三個引擎,新版

生活雜感

人生持續成長的三個引擎,新版

從去年六月多開始休息,直到最近兩三個月才開始有點忙碌起來的感覺,而從一月開始,便為了即將開始的計畫,重新進入更深層次的閱讀、輸出與思考。 最近兩週跟一些好朋友們交流,總算是逐漸收斂到自己真正感興趣,而且應該能長久做下去的項目。 還記得 2019 年分享過人生持續成長的三個引擎,當時的版本跟現在的思路略有差異,但我想現在這個版本會比較貼近我目前的心境。 一個人如果要持續成長,並讓這樣的成長成為自己人生的資產,那必須要像經營一家公司一樣,不能永遠只著眼於眼前的事,而是要做能累積的事,也就是具備複利效應,或者具有長期紅利的事。 學識,你的專業能力與見識,你得先蓄積一定的能力,這是基礎中的基礎,同時你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見識,這一來需要透過經驗去累積,二來你則要不停的去處理那些更難、更有挑戰性,甚至是過去沒有面對過的問題,如此,你的學識才會持續累積。 產品,將你的專業知識或能力以各種形式輸出,可能是個產品、專案成果、書籍、課程、演說或部落格文章等,只有輸出,你的能力才會被認可,你的學識才會開始值錢。 影響力,光有產品其實是不夠的,如果你沒有在特定的場合曝光,讓自己被看見,或者沒有足夠

By gipi
Bill Campbell - 我的人生典範

讀書心得

Bill Campbell - 我的人生典範

在 2016 年,因 Bill Campbell 過世時,媒體大量報導。而我是透過一篇網路文章才更深入的認識這位矽谷教練。在此之前,雖然也在一些國外文章中曾聽過 Bill Campbell,但我一直只把他當成一位矽谷高管,對他並沒有過多留意。 在 2016 年的那篇文章中,看了許多介紹他的生平,他的思想跟他影響的人事物後,覺得真是相見恨晚。 2017 年由 Eric Schmidt、Jonathan Rosenberg、Alan Eagle等人一同撰寫了一本書《Trillion Dollar Coach: The Leadership Handbook of Silicon Valley’s Bill Campbell: The Leadership Playbook of Silicon Valley’s Bill Campbell》

By gipi
你是人生的打工仔嗎?

生活雜感

你是人生的打工仔嗎?

很多鼓勵創業的機構都會以賺大錢,不必再為你的老闆打工為訴求,來鼓勵你自行創業;很多傳直銷的公司甚至會以,別再當個幫人家工作的打工仔為題來吸引你加入。 有些人甚至拿打工仔來貶低一些企業高階主管,說:「做的再高還不是在幫人家打工。」。 對於這些說法我不置可否,因為那是拿你自己的價值觀來當成別人的價值觀,你會吸引到與自己有相同價值觀的人,但你卻也因此貶低了那些與你有相異價值觀的人。 很多人講別人是打工仔的人都誤以為大家工作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我承認賺錢絕對是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但那不見得是最主要的。 有些人賺錢是為了養家活口,但他只要賺足夠的錢就好,他並不想要賺大錢,其他的空閒時間他會拿來陪家人小孩,或者拿來做些自已想做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家外商工作,這個朋友的能力非常強,很多外商都希望他過去,但他只鍾情於目前這家公司,我曾問他:「這家外商給的薪資福利沒有其他外商好,而且是一倍以上的差別,為什麼你還要留著?」 他說:「因為我賺的錢夠多了,現在這家公司的氣氛我很喜歡,而且工時不算太長,我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實像這樣的人還真的不在少數,很多人求的就是開心的過

By gipi
客戶至上不意味著客戶永遠是對的

生活雜感

客戶至上不意味著客戶永遠是對的

昨天在看資料時看到以服務體驗跟服務態度聞名於世界的日本,因為一些服務業人員在服務顧客過程中,因被要求「客戶至上」,甚至被灌輸「客戶永遠是對的」這樣的觀念。而造成許多服務業一線員工,在面對客戶辱罵、騷擾等超過工作職責應該承擔的責任時,仍默默接受。 2018 年大阪 551 蓬萊肉包一位員工,因為被顧客惡意詛咒和侮辱,最終選擇自殺。(來源) 回想起剛出社會時,公司的老闆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他說:「客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但客戶不見得總是對的。」 曾有一次公司與客戶之間發生了糾紛,起因是我們的系統確實出了一些狀況,修復的時間確實較久,這部份是我們在服務上應該負擔的責任,這部份本就責無旁貸。 但在與客戶洽談過程,對方的窗口跟主管們不斷的用各種言語羞辱我們同事。其中許多用詞都涉及了人身攻擊以及人格否定。剛開始他的直屬主管本著客戶服務客戶的想法,希望這位同事看開一點。但客戶的行為不但沒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罵了一個人還不夠,非得把每個人都罵過一輪。 我們意識到他們的態度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試圖將自己公司的其他問題轉嫁到我們身上,並用在道理與合約上站不住腳的甲方姿態,要我們全盤接收。

By gipi
One-Person Unicorn,一人獨角獸的時代來臨?

職場與工作技巧

One-Person Unicorn,一人獨角獸的時代來臨?

2024 年 4 月份 Sam Altman 提出 One-person unicorn 的時代來臨了,他強調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有一些公司只有一位 CEO,其他的工作全部都由 AI 來完成。而且這樣的公司不見得就是傳統小規模的一人公司,而是有機會成為一家獨角獸公司。 經過這半年多對 AI 的學習之旅,自己天天用 AI 工具,並用 AI 工具來解決具體問題。也聽了許多公司如何使用 AI,並參與了一些公司的開發團隊使用 AI 做軟體開發的過程。 我想藉由這篇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對 AI 融入工作與生活的想法。 相信 AI 做得到 我相信現在還是很多人在探討 AI 「做得到什麼」與「做不到什麼」。而這種想法的背後,往往是為了找到不使用 AI 的理由。 例如透過 AI coding,

By gipi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生活雜感

看漫畫借鑑 AI 普及後可能產生的影響

現在武俠漫畫的系統中都會內建 AI 功能,昨天在看《天魔玩家》。主角可以身上的系統會隨時提供他故事劇情推進的選項,而在戰鬥選項中有一個進階的選擇,是讓 AI 代替他戰鬥。 而 AI 的戰鬥能力比主角更強,因為用各種招數的成功率都比主角高,連招也接得很順,甚至經常都是以輾壓對手的方式取得勝利。以弱勝強的狀況也經常發生,久而久之,主角愈來愈仰賴 AI。每次只要覺得打不贏,就想叫 AI 出來打。 殊不知,這個 AI 是有意識地,他總是以廢物來稱呼主角,並告訴他,他太過仰賴系統,太過仰賴 AI,這並不是好事。他只是一個看起來戰鬥力高的廢物,碰到基礎比自己好的人很容易就輸了,碰到比自己強的人更不用說,根本不敢自己應戰,只能託管給 AI。 剛開始主角並不覺得這有什麼,有系統這麼好用的東西幹嘛不用,只要戰鬥力可以提升就好,基礎的內力跟體力有那麼重要嗎?然後託管給 AI 就能贏,這也是我能力的一部分,為什麼不用呢? 直到一次出任務,

By gipi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職場與工作技巧

內部歸因,解決問題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在 2015 年,我剛空降到新公司,當時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了解公司跟部門當下的狀況,也跟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們聊過了一輪。 我跟團隊說,我們需要協助業務團隊解決他們的問題,我要 PM 去參加業務部門的週會,並且準備報告去跟業務主管們同步狀況。 PM 告訴我:「這好像不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我還跟團隊說,現在整個公司的研發流程或系統非常混亂,我要從你們之中調派人選去導入合適的工具跟建立流程,解決現在我們遭遇的問題。 團隊成員問我:「我們可以自己做這件事嗎?不需要公司更高層的主管決定嗎?這責任應該在高層。」 我的說法是:「等待不會帶來好結果,過去你們已經等待夠久了,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所以我們先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 上述兩件事,後來得到的結果都是好的,即便過程中有遭遇了一些阻礙,但都能被一一克服。 而在當時我又看到公司的產品沒有人專責開發與維護,尤其是關於用戶使用體驗的部分更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那時我跟業務部門主管提到說要挪動一部份資源去改善產品,他雖然認為有必要性,但他也告訴我:「我覺得這應該是客服部門要想的問題。」 我告訴他:「現在產品的體驗已經影響到業務銷

By gipi
我人生的四氣

生活雜感

我人生的四氣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我的職涯尚稱順遂,雖然挫折不少,但貴人更多,雖然挑戰很多,但我也大多一一克服。即便在 2022 年生了一場病,但幸運的是發生的早,動了手術後倒也沒有明顯的大礙。 我的人生走到現在,稱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一步步走來,我還算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也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我心中支撐著我一路走來。 本篇文章是我在 2022 年時在學院開的一門課,我在課程的發刊詞上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剛好」的運氣 有些人喜歡用「倖存者偏差」來形容那些職場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覺得他們只是剛好成功了,而不是他們做對了什麼。 我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所以我完全不否認自己的經驗帶有運氣成份,因為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對的人,如果不是我盯著的機會剛好出現,如果不是那個當下我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不是我年紀更輕體力更好,如果不是我過去剛好有過類似經驗,很多事都輪不到我。 這些「如果...剛好」是運氣,可算起來也是一種個人的累積。 26 歲時,我成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產品開發單位主管並兼任技術架構師,靠的是我前面三年的努力,如果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產品,也沒有站到一線去處理客戶

By gipi
DEI 為何遭遇反彈?

生活雜感

DEI 為何遭遇反彈?

前陣子跟一位朋友在聊 DEI 的話題,談到在川普當選後有多家美國企業調整了 DEI 政策,再談到為什麼 DEI 的推動遭到反彈。 我針對這件事說明了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過度極端的理念,絕對不會形成社會共識。」 極端是什麼意思?就是 100% 符合 DEI 的定義,不容一絲絲違背。不論在什麼場合,碰到什麼類型的人,都應該符合 DEI 原則,否則就不是 DEI,就不應該。 舉例來說,之前吵得很兇的性別認同議題,如果一個生理男性,他的性別認同是女性,所以她認為自己應該上女廁,應該去女澡堂,應該能參加女性專屬的活動甚至競賽。 你接受嗎? 再舉個例子,為了符合 DEI 原則,所以公司的董事會與高階主管的成員中,必須要有一半的女性,且有 20% 的拉丁裔成員。但我公司經營時,我正好找到了一群很棒的人,但這些人碰巧都是男性,這是否意味著我要放棄這些很不錯的男性候選人,改成找女性? 找到優秀且適合的人才已經不容易了,

By gipi
讓創作帶動自己的成長

生活雜感

讓創作帶動自己的成長

早上轉貼了一篇之前撰寫,用來鼓勵大家多寫作的貼文。轉貼貼文的原因是回應上禮拜有人問我為什麼可以每天輕鬆寫 5,000 字。 這個兩個貼文的內容我就不多談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過去看: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p3rmprJ1/ 有位朋友在下方留言問我:「我是不是可以理解創作是屬於鐘形曲線,當數量大時中獎機率提升。」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貼文中做了簡短的回覆,這段內容如下,但我覺得我想把這個概念講得更清楚一些,我相信對許多創作者應該會有幫助。 若以結果論來說,一定是鐘形分佈,但我會把重點放在過程。 有時我會因為聽到一句話,或者看到一件事而心有所感,這一刻我的感悟很可能會改變我對一件事的看法。但如果我沒有馬上記下來,並做深挖,隔一段時間後我可能會忘了,又或者產生了與當下不同的感悟。 這些感悟有可能是大家稱之為靈感的東西,但對我來說,很可能是我腦袋中對一件事情認知的改變。 而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可能因為累積了數十個感悟,也寫了數十篇文章。我突然又有個大感悟,讓我之前沒想透的一個大道理瞬間通了,這時我可能就會有一個自己都覺得棒的創作產生。

By gi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