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感

凡事要趁早

學習

凡事要趁早

上禮拜演講完,有個年輕夥伴來問我:「老闆希望我接主管,但我總覺得自己還不到位,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接?」 我跟他聊了約 10 分鐘,了解了他過去曾經當過主管,但狀況不是很好,很擔心自己搞砸了。可我從他的描述中大概推論出,所謂的搞砸,不過就是成果不如預期,而且在當時的狀況下,可能也非戰之罪。 我問他:「會想當主管嗎?」 他說:「會想,可是會擔心。」 我說:「你老闆都不擔心了,你擔心什麼?當他從幾個人中選擇了你,那就代表你已經是最適合的人選了,最少這點你可以放心的。」 他問我:「可萬一搞砸了呢?」 我說:「沒有搞砸的問題,頂多就是不符預期,但你只要想想,交給你,你可能做出一個 75 分的結果,但其他人可能連 60 分都不到。你已經是目前的最佳選擇了。」 聽到這,他感覺好多了。 最後我提醒他:「如果上次當主管的經驗中,有些你覺得需要修正的,就不要犯相同的錯誤,趁這次改一改吧。」 還記得我在 8

By gipi
餘裕,是自由的前提

生活雜感

餘裕,是自由的前提

出社會的這 10 多年,我一直兢兢業業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我投入在工作上的時間其實非常長,一開始一天 10 小時,後來提升到 12 小時,最尖峰的時刻甚至一天達 14-15 小時,這樣的投入,讓我在工作上斬獲了不錯的成果,爬升的速度很快,也很受到老闆的器重。 不過這樣的我,卻選擇在 36 歲時選擇離開卸下高階主管的身分,暫時離開職場。那時,很多人問我原因,也問我下一步怎麼打算,但那時的我其實沒有想那麼多,就只想要休息一陣子再來思考。 窘迫與餘裕 做出選擇的前幾個月,我感到自己的生活異常的「窘迫」,我的經濟沒問題,我的身體也沒問題,那這種窘迫感到底是從何而來?我做了深刻的自我復盤後發現,是因為我的生活開始失去「餘裕」。我不再感到游刃有餘,也不認為自己能擁有隨時放縱自己的空間,甚至覺得自己很難在工作與家庭間持續保持平衡。 所謂的「餘裕」代表的是你會有轉圜空間,也會有犯錯空間,更有不用付出 100% 精力就能兼顧好的能力。如果你只要付出 80%

By gipi
長距離通勤,我的 4 點建議

生活雜感

長距離通勤,我的 4 點建議

認識我比較久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在 2015-2017 年這兩年間,我是過著每天通勤於台南-台北之間。而我每天的通勤時間大約是 4-5 個小時。 如果你考慮跟我一樣當個南北通勤族的話,我覺得有幾件事情你得先思考。 第一,交通費用 這是最現實的一件事,台南-台北的高鐵月票是 39,000 多元,如果你不是月薪特別高,或者公司有補助,這筆錢對你來說肯定是一個超級大的負擔。而 39,000 元說實在的完全足夠你做任何運用了。 多數會考慮南北通勤的人,比較常見的原因就是因為家庭因素,可能是孩子還小,或這父母親需要人照顧,其實這筆錢的使用方式你還有其他可能。 第二,交通時間 以我當年的經驗來看,我一開始是從台中通勤到台北,因為我台中家裡住在潭子,距離高鐵很遠,所以我每天是從家裡騎車到潭子車站,然後轉火車到新烏日,在轉高鐵上台北,然後從台北車站搭捷運到古亭,順利的話 2 個小時內可以到,不順利(車班沒剛好接上)得花上 2.5–3 小時。 台南台北的話,

By gipi
手把手,或許不是最好的領導方式

生活雜感

手把手,或許不是最好的領導方式

以前我對手把手帶著學有一種偏好,認為這可能是讓一個人最快成長的辦法,過去我也確實有很多這方面的成功案例,所以我對此堅信不疑。 但在學院期間跟大家一起學習的過程,我完全感受到群體學習的力量有多可怕,也親眼見證手把手教學所看不到的可能性。 我回想起我在陪孩子學習的過程,手把手,有可能是一種不敢放手的表現。 當我愈想把每個層面都照顧好時,孩子反而錯過了新的可能性,因為我會想讓他避開我認為的每個坑,會想讓他按著我認為對的方向去走。 「我認為對的」、「我經歷過的」其實是一種限制,因為它不見得是總是對的,更不會總是最好的選擇。我的手把手,反而成了孩子的上限,也成了學員或部屬的上限。 我愈想讓他們避開我踩過的坑,卻反讓他們喪失了學習機會,他們沒有機會在面對問題時深入思考,甚至自己在嘗試過後進行調整,讓經驗成為他們最好的老師。 往下思考時,我曾問自己:「我到底在怕什麼?」 我是擔心他們犯錯嗎?還是擔心自己從此沒有存在感?事實證明,我確實有我懼怕的東西。而上面這兩個,很可能都存在。 當我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恐懼,我才能面對這些恐懼,並克服它。我想起多年前我師傅對我說的一句話:「你就是犯過很多

By gipi
關於自信心的建立

學習

關於自信心的建立

羅蘭:「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練習出來的。」 我從小時候開始,對自己一直也都沒什麼自信,我的體能不錯,但通常就是班級前三,我的腦袋還行,但也不會是班上最強,我對自己的外表沒自信,我甚至將小學畢業紀念冊上自己的照片剪掉。 大學時期,我因為成績不好,只會打球,打球甚至成了我唯一獲得自信的地方。出社會後,我雖然掛著研發工程師的職稱,但其實我程式一竅不通,學習能力也不好,連最簡單的程式都寫不出來。 搞到最後,我對自己的能力也喪失了自信。 每當我喪失自信時,我就會想逃避面對這些問題,像是剪掉畢業紀念冊上的照片,曠課不上課,迴避學習程式,只想著拖完上班時間快點下班。 直到我不得不面對,又或者是有其他事情讓我獲得了自信,我才能真正把一件事做好。 外表的自信,靠得是國中有些同學喜歡我,讓我覺得原來我沒這麼遭;課業的自信是我真的認真念書後,我還是能考上原先第一志願的研究所;寫程式的自信則是因為有人教了,而我也認真學了,並從中找到程式的樂趣。 我自己就是經歷過好些年的探索,才能掌握自信。 知道自己會什麼,能做到什麼所謂的自信 不是說那種覺得自己搞得定所有事,沒有事情難得倒自己。我認為這不

By gipi
生活太忙碌時,給自己一段休耕期吧

學習

生活太忙碌時,給自己一段休耕期吧

當我們習慣忙碌的工作與生活,總會忘記適時的停下腳步,讓自己休息一陣子。所謂的休息,並不是週末休息兩天這麼簡單,而是讓自己可以從當前的生活與工作中抽離一段時間,讓自己用另一種節奏與心態來過生活。 過去 10 多年,我每年會給自己兩段完全放空的時間,這段時間我稱之為休耕期。休耕期的概念是源自於土地耕作。 土地在耕作時都會安排休耕的時間,因為作物的生產主要決定於土壤的肥力,土壤的肥力包括有機質。在耕作期間土壤的肥力會因為被作物吸收而逐漸降低,所以在耕作期後,一般會安排一段休耕期,種植綠肥讓土地的肥力恢復。所以你會看到很多田地在休耕期間,可能會種植波斯菊或油菜花,最後則是讓這些花爛在田地裡,成為田地的養份,讓肥力恢復。而這段時間,就稱之為休耕期。 人也是一樣的,當我們持續一段高紀律的生活後,總是會覺得有點疲憊,精神力跟體力產生耗損,此時,讓自己適度的休息放空一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段時間你可以盡量讓自己放鬆去做一些平常比較不會去做的事情,當作犒賞自己也好,當作淨空重新思考也好,總之,讓自己休息一陣子。 我人生的第一次休耕 打從出社會,我一直都維持著高強度的工作,投入在工作的時間很長

By gipi
對 ikigai 的反思

生活雜感

對 ikigai 的反思

上次去 Yuki 家聊天,我提到我想把賺錢跟志業分開來思考,不想再把兩者放在一起了。 當兩者分開思考,我賺錢可以更有效率,而在從事志業時,也更不用擔心財務跟收入方面的問題,反倒可以更不求回報的去做,兩者不會互相耽誤。 我們後來聊到 ikigai 這個幾年前被流傳的非常廣泛的圖,找到兩個圈的交集可能並不難,三個就有很難,四個基本上是難上加難。 同時也得思考,這是否有其必要性?做一份喜歡的工作固然很好,但把工作跟生活搞到密不可分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能一邊做喜歡的是一邊賺大錢固然好,但是當興趣喜好變成工作時,有可能會讓喜歡的事變得讓人厭煩。 同時滿足的好處是可兼顧,但是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要在一件事情上同時考量多個面向,經常要耗損多倍的精力,而當精力過度消耗時,快樂很容易消失,原先享受的事漸漸變得不享受,而當你的思緒持續往負面走,你會對這件事感到厭煩,即便這件事是世界所需要的,你也會覺得與你何干。 兼顧一切的陷阱 想要做一件事,同時有多重效益,這是高效工作的一種習慣,所以我們總會希望每件事都能創造出綜效。 最好能在認真工作的同時,也學習到最多,同時還有很好的薪資報酬,有

By gipi
讓自己成為實質上的「甲方」

生活雜感

讓自己成為實質上的「甲方」

在商務合作上,通常支付錢的那一方會被當成甲方,而負責提供勞務、商品或服務的那一方則被視為乙方,但這只是合約上面的設定。 但在商務談判上,永遠是話語權高的一方才是真正甲方,而放不下的那一方才是乙方。 當你有很多供應商做選擇時,你很容易放下,也可以成為當然的甲方,但如果你沒有其他選擇,你的需求只有這家供應商能滿足,而且這案子你不做會面臨重大虧損或麻煩,那你表面上是甲方,但實質就是乙方,因為供應商可以跟你漫天喊價,配合度差一點你也不敢跟他大小聲。 我常說,不管你是甲方還乙方,你都得盡可能讓自己成為實質上的甲方,不要被單一對象綁架,如果不得已得被綁架,那就只有這次,一定要想辦法擺脫這種依賴性,否則你永遠抬不起頭來。 若你是合約上的甲方,你要不就是要評估多供應商,不怕換個乙方,要不就是要讓乙方反過來依賴你,因為光靠信任關係是不容易維持住長期的商業合作關係的。但切記,請善待你的乙方,因為他是很重要的夥伴,不要讓乙方活不下去,那只是給自己找麻煩。 若你是合約上的乙方,你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獨特性,有很好的產品或服務,產品更完備、技術更領先、成本更低或交貨更快,讓這些獨特性變成一種價值,讓客戶選

By gipi
創意需要滋養與培育

生活雜感

創意需要滋養與培育

暑假時去日本逛泡麵博物館,在日清的創意發想流程中,有一項是「Nurture ideas」,當時看了特別有感,所以從這張開始拍,將他們六個步驟都拍了下來。 因為出社會以來多數時間都與研發跟產品撇不開關係,就連負責行銷時也大多是以企劃為主,做業務時也是以商業開發為主。 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經常產出新的 ideas。但這些 ideas 並非隨時隨地都能從腦袋中蹦出來,而是需要有孕育的土壤與持續性的養份才有可能。關於創意點子的培育,我自己運用的方法有幾個。 透過試錯來找出更多可能性 早年擔任研發工程師,會自己找尋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後試著用在產品中,主管只會提醒產品維護時的幾大重要原則,但不會強迫我接受太多非必要的規則。我自己試新東西,自己挖了坑,自己下去填,過程當然很辛苦,但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因為在解決問題時,我總能想出比過去更多的解決方案。如果我選擇重複一樣的做法,我最終會失去創造力,我來來去去只能想出一兩種方法。但是當我嘗試了許多新的方法,而且承擔了錯誤的風險與責任時,我會找到幾十種不可行的方法,也會找到幾十種可能的解法。 多看、多想、多實驗 一個產品到底是否能被市場

By gipi
如何睡個好覺?

生活雜感

如何睡個好覺?

那天在聊生活,有朋友說他已經連續失眠好幾年,睡眠品質一直很不好。我一直都是個容易入睡的人,可能是體質問題,也可能是我比較不會把問題一直帶到床上有關。 我習慣在睡覺前把事情處理到一個段落,然後做點不需動腦的事,例如看敘事型的書,看看漫畫,或者講講話。真的遭遇到不好入睡的狀態,通常是有艱難的決定得做,或者做出了偏離價值觀的決定。 這幾年我在做重大決定時,內心都依循一個原則,那就是「晚上能不能睡得著」。 別讓自己有事卡住,也別讓自己在睡前動腦,有事先做完,不然就是隔天早點起床處理,別人在床上,心在桌上。 然後我特別推薦大家買張好床,以及找一顆適合自己的枕頭。 好的床墊包覆感很好,躺在上頭人很穩定,也不太會因為身邊的人翻身而受到影響,可以將睡覺時受到干擾的機率大幅降低。 枕頭也是,不適合自己的枕頭,會讓你睡到脖子與肩頸都酸痛,這種不適感,會降低睡眠品質。 有時半夜會因為不舒服而醒來,更慘的是難以再次入睡。如果你是屬於久坐辦公室的族群,我會特別建議多做伸展,尤其是肩頸背的伸展,這三個部位的不適感會影響睡眠。 頸部肌肉緊繃,很可能引發頭痛,肩膀痠痛也可能影響睡眠姿勢。 我有陣子脖

By gipi
我現在的形象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

生活雜感

我現在的形象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

剛剛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覺得好像這兩年比較少看到佐克伯,有點想念他,想說他應該是有什麼原因,所以這兩年從鎂光燈前淡出。看了一些資料,大致可以理解他淡出的各種可能性,不過其中有一項特別有意思。 他現在的形象跟之前有很大的區別,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的內容也跟之前有很大的差異。以前就是個科技宅,就是個想要透過科技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創始人。但現在感覺有點潮,有點顧家,還有點慈善家的感覺。 其中一篇比較深入的報導中結論了一句他在 Acquired podcast 受訪時說過的一句話:「我不再為任何事情道歉了。」 這句話搭配他這幾年的轉變,我想他應該不想再維持本來的形象,因為那可能已經與當他下的人生觀不契合。又或者說,本來的形象就跟他不符合,他只是需要裝扮成那個樣子。但不管是哪個,我想現在的他或許更接近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針對他原先的衣著。有人說是因為穿同一套衣服可以省掉想要穿什麼的困擾,可以減少日常生活中做決策的次數。像愛因斯坦、賈伯斯都是一貫的衣著,甚至像是同一套。當年佐克伯或許也有受到這種外在形象的影響,或者當年桑德柏格有建議他,必須要維持某種特殊形象。而現在這些束縛都不在了,他也徹底解

By gipi
關於「閥值」的思考

生活雜感

關於「閥值」的思考

閾值,英語是 threshold,概念有點類似於臨界值,通常泛指達到某個數值之後會發生的事情。 會想跟大家聊閥值這個主題,主要是因為在生病的那段期間,有次跟一個朋友聊天,他隨口說了:「你這麼樂觀的人,怎麼可能因為壓力導致身體出問題。」 當下我回答他:「我也不知道,但就覺得撐不住了。」 但這個問題讓我思考了好幾天,我腦袋裡感覺有些想法,但又說不上來。那段時間我有找了一些關於情緒、心理影響身體的資料,後來看到一篇的主題提到,所有的心理議題都會影響到生理。 你以為心理的東西是虛的,是沒有實體的,但其實情緒也是一種生理反應,腦袋中的念頭也是一種生理反應後的結果,一切都在你身體中運作。 仔細想想,還真有道理,心理,這是刻意被從人體器官中抽離出來的概念,但其實它也是身體的一部分,而非獨立在外的東西。中間也看了許多文件,想說趁機搞懂這些觀念,未來可以把自己照顧的更好。我忘了看了多少資料,但我自己隱隱有個想法。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個閥值,如果一個人的快樂程度是有分數的,滿分是 10 分,最低分是 1 分。 9 分快樂或樂觀的人,看起來應該比分數長期處在 4 分的人有本錢。

By gipi